分享

肾炎、尿毒症,滋阴益肾汤

 欣然书斋 2019-07-09

滋阴益肾汤

【配方】

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生地15克,桑寄生15克,猪苓15克,茯苓12克,旱莲草12克,怀牛膝12克,小叶石苇12克,泽泻10克,山萸肉10克,粉丹皮9克。

【功能】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主治】

肾阴亏虚,水热互结,瘀血内阻之水肿、虚劳(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以及由这些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退——尿毒症之较轻者)等。临床表现:(1)眩晕耳鸣;(2)颜面或四肢水肿;(3)五心烦热;(4)脉细数;(5)舌淡红少苔或无苔;(6)腰膝酸软;以上六项中具有三项以上者,即可确诊应用。

【用法用量】

1.先将诸药加入清水,以能浸没上药为度,浸泡半小时左右;

2.用文火煎煮半小时至40分钟,滤汁;

3.共煎两次,药液混匀,均分两次,早晚各服一次;

4.病重者日服一剂半,分三次服。,习的

【方解】

1.该方在经方猪苓汤合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化裁而来;

2.猪苓汤以生地易阿胶,则滋阴作用强,活血散瘀而无阿胶滋腻之弊。《本草疏注》谓生地“乃补肾之要药,养阴血之上品”;

3.早莲草、山萸肉、桑寄生、怀牛膝以滋补肝肾之阴,滋阴而不助湿,且旱莲草又可凉血止血,山萸肉涩精利尿,桑寄生、怀牛膝具利小便,利腰膝等作用,养血滋阴,平补肾精,以治其本;

4.佐寄生、怀牛膝,外调肝气,以降眩晕,诚可谓一举而多得;

5.伍猪苓、茯苓、泽泻等利湿而具散结之功,合小叶石苇、白茅根,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凉而不寒,自无凝滞结聚之忧;茯苓、泽泻、猪苓渗利水湿,开通水道,使水邪外排;配泽泻、茯苓等开通水路,利尿排浊;

6.丹皮、益母草,活血凉血,既可散瘀,又可清热,益母草还具有利尿除湿之功,配合生地、早莲草,散瘀而无伤血之虞;益母草、丹皮等补气活血,推血循行,周流不息;

7.黄芪一味,既可补脾益气,健中促运,又可伍生地等生血补虚,暗合补血汤之意;

8.全方合用,共奏滋补肾阴、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之功。

【加减】

1.兼见小便涩痛、灼热、腰痛、小腹胀满者:可加金钱草30克,滑石15克以上,量小则作用不大;

2.血尿顽固者:仍用阿胶,并加用大小蓟、炒蒲黄、仙鹤草等;

3.兼见头胀痛、面烘热、心烦少寐、血压偏高者:可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并重用桑寄生20克以上。

【特别说明】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衰等病,病程较长。久病伤正,故以正虚为主要矛盾。据临床观察,慢性肾炎随着病程迁延和病情加重,多有一个由阳虚向阴虚的转变过程。此概因久用温燥、渗利之品,或西药之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大量应用;或湿遏日久,化热伤阴;或肾水不化阴津而溢于肌表等等,皆可导致阴精亏虚。此类患者相当常见,由此可知。肾阴虚是慢性肾炎病变中一个重要的病机。而慢性肾盂肾炎,由于热邪久羁耗阴,故临床肾阴虚而水停普居多。因而在治疗之时,滋补肾阴、清利湿热之大法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方系在经方真武汤的基础上结合时方连苏饮巧加化裁而成。中医学之“关格证”,大抵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汇补》云:“关格者,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吐。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呕吐。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该证多为它病久羁不愈发展而来。肾为先天之本,诸脏久恙,久必及肾。况肾为水脏,主二便而开窍二阴,为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聚水而生病,水盛侮土,脾必受累。肾气从阳则,从阴则阔。肾阳衰微,气化无权,肾关开圈不利,不能藏精泄浊;或火不暖土,脾阳亏虚,不能运化精微,反聚而变生浊邪。浊邪内蕴,壅滞三焦之道,气机升降失调,则尿少、尿闭,恶心呕吐焉。津精不运,营气不养,则面萎体倦,头晕耳鸣。浊邪日久不降,郁久生热,浊盛化毒,上干清府,则神昏、抽搐、吐衄等证遂作。仲景《伤寒论》真武汤所治,专擅温阳利水;连苏饮则长于降浊和中。与关格证之主要病机甚为合拍,故合二方加减而成此汤。方中附片温肾扶阳,振元气;白术、茯苓、西洋参健脾制水,巩固土堤;猪苓、泽泻淡渗利水,去邪之著;苏叶、生姜、黄连辛苦合用,开降共施,一以开阴之闭而宣肺通水道,一以降邪之浊而和中止呕吐,因阳虚日久,必损及阴;浊邪郁热,阴屡受伐;且诸利水淡渗及温燥之剂,也每损阴液,故用白芍配西洋参酸甘化阴,生津补正。诸药合用,碑正复邪祛,浊降关开,关格之证自解。经杜氏反复应用,不仅可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肾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