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唐代诗人中为数不多的富二代,边泡吧边写诗的诗人

 江山携手 2019-07-09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杜牧出生,杜牧的先祖可以追溯到西晋名将杜预,爷爷杜佑为相十年,声望极高,父亲杜从郁官居驾部员外郎,在兵部居于关键位置。比起同时代的草根诗人,杜牧称得上是“别人家的小孩”了。杜牧比较自豪于自己的家世,从小就住在长安城中心超一流的黄金地段,高官显贵云集之地——朱雀大街安仁坊。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此外,杜家在长安城南5A级风景区终南山下还有豪华别墅,“亭馆林池,为城南之最。”别怪小杜同学高调,掐指一算,整个唐代诗人群中就数他家室最牛掰了。
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还不忘关心军事,愣是写了十三篇《孙子》注解,在军事上颇有见解。23岁写下了著名的讽刺时事的作品《阿房宫赋》,而在写给幽州节度使刘悟的《上昭义刘司徒书》中更是劝刘悟讨伐河朔三镇,以效忠朝廷,而不要居功自傲。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但杜牧这人好玩乐也是出了名的。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名流吴武陵(对,就是柳宗元《小石潭记》所述 “同游者,吴武陵……”,四处打酱油的热心人!)向他推荐了杜牧,还饱含激情地念了一遍《阿房宫赋》,说此人可为状元。虽然崔郾也觉着文章很赞,但还是表态,杜牧不能当状元。结果吴武陵穷追不舍,说那至少也应该是进士,“要不你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看有没有比它写得更好的”。崔郾只得答应,送这位老人离开。等他回到酒席上,同僚们问吴老头来做什么,崔郾如实回答。旁边立刻有人搭话,说杜牧才气很大,但就是太喜欢烟花风月,老出入娱乐场所。可见杜牧好玩乐的名声,那时已经流传甚广了。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按捺不住心情,杜牧赋诗一首留作纪念。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杜牧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这大概是他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了吧。
登科后,随便干了半年,就跟着外放江西观察使的沈传师做幕僚,也是在那儿,他碰见了歌女张好好。这位年方“十三”的歌女,可谓是狠狠撩拨一把杜牧的心弦。可惜沈传师的弟弟抢先一步将张好好纳为小妾,杜牧只好叹息一声,就此别过了。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到扬州任职。扬州的繁华不必多言,茶楼酒肆一家接一家,娱乐场所更是少不了,这可把杜大人开心坏了。白天人模人样地忙公务,到了晚上,他就换上便装外出,大大小小的秦楼楚馆,都留下了杜大人的身影。牛僧孺也是个厚道兄弟,派了街卒暗中保护。杜牧还以为自己保密工作做得相当不错。但当他被派往长安任职时,牛僧孺摆了几桌,就劝他不要因为“风情不节”影响身体。这杜牧哪能认啊,直到领导出示大量纪录:“某夕,杜书记过某家,无恙”、“某夕,宴某家,亦如之”,这才没法抵赖了。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大和九年,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这年的杜牧三十三岁。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
会昌四年(844年),杜牧迁池州刺史。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佛教史上称为“会昌法难”,俗称“会昌灭佛”。在这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中,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晚唐文人都经历了会昌灭佛,但他们对于该事件几乎是“集体失语”,与这些文人相比,杜牧算是一股清流,符合他放荡不羁、无所畏惧的一贯作风。
宣宗大中五年(851年)迁中书舍人。到这里,杜牧不再“放荡不羁爱自由”了,他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后世又称“杜樊川”,此后他潜心写诗做文章,整理多年来的诗作,并且闲暇之时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49岁的诗坛大咖杜牧心知大限将至,病逝前夕把自己多年来写的诗词文章全部堆在一起,从中挑出大约三分之一,把其余作品烧掉了,又不放心别人手笔,还亲自操刀给自己写了墓志铭。
冬,杜牧走完了他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