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本书看得挺投入,完全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很快就读完了,但合上书让你讲一讲书里的内容,你却不知道从何说起,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再比如看完一本书,当时记住了里面的主要内容和细节,可是时间一长忘得一干二净,回头想复习一下,不得不拿起书来重头再来,既费时间又费精力。最后的结果就是熊瞎子掰苞米,学得快忘得也快。 我认为造成记不住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深度思考,说白了就是没走心。那么到底什么是深度思考呢?简单来说就是建立联系,加工处理。 看了这么多遍,还是记不住 所谓建立联系,是你在阅读的时候对书中的各章节内容建立联系,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样写,搞清这些东西,你就会从整体上把握书中内容,而不是从局部对知识死记硬背。联系的另一层含义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与知识结构都是不同的,读书实际上将书中的思想观点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消化,最后链接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如此循环反复,知识存量才会不断增加。打个比方,知识就像一粒粒珍珠,必须找到一根合适的线,把这些珍珠都串起来,这样才能穿戴漂亮使用方便。 所谓加工处理,是用大脑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与输出。书上的文字是经过作者构思排列的,那是作者思想的输出,想要把书读懂,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要把书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基础上还要进行分析归纳,语言组织,最终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也非常符合费曼学习法的中心思想,用最简洁的语言教会一个外行,那么你就学会了。 建立联系,加工处理 能够自觉做到深度思考不容易,因为深度思考会消耗大脑能量这不利于原始人类生存,这是人类进化结果。但思维导图的出现使深度思考不再那么艰难。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解决了建立联系和加工处理两个问题。因为思维导图只有一个主题,所有的分支标题都是服务一个中心主题的。你会在阅读的同时将书中各部分的内容标注在各分支主题上,并按照一定层级排列出来。当把一本书读完之时,书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你也一目了然,是从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论点是什么,论据有几条,思维导图的层级能够让逻辑关系变得简洁明了。我们在做思维导图时不能将书中的文字原封不动的搬运到笔记上,需要梳理结构,提炼关键词,并对观点归纳总结,这就倒逼着大脑要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浓缩提炼,深度思考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另外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还提供了很多思维活口,读者可以根据这些思维活口进行延伸阅读,以消除自己的思维盲区。 这是我学习道路工程材料时画的思维导图 这里我推荐两种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的方法,一种是提示笔记,一种是心得笔记。提示笔记适用于阅读教材、学术论文、知识类书籍,这类书籍的特点是书中内容按照章节进行分类,结构体系严谨,脉络相对清晰。思维导图的阶层可以按照书中的章、节、关键知识点、相关知识点进行划分。提示笔记的作用一方面是给书中的各个知识点建立联系,明确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幅知识地图,方便日后的查阅和修改。心得笔记适用于小说、传记、畅销文学等书籍,阅读书籍正文前先看看前言或自序,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给自己预设几个问题,将问题作为思维导图的分支,在阅读中不断总结丰富思维导图的内容,比如对于小说可以按照5w2h进行主题分解,即Who、Where、When、What、Why、How、How much,阅读时随手记下该主题下的信息和自己的心得,这样读下来,你对小说中的人物、场景、故事情节印象想忘都忘不到。 读完一篇文章,画幅导图,所有内容一目了然 另外用思维导图作读书笔记更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众所周知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右脑在处理信息时分工不同,左脑是侧重于理性思维,善于推理,逻辑性强,属于科学脑。右脑侧重于感性思维,善于创新,跳跃性强,属于艺术脑,而思维导图在记忆中则调动了左右脑同时工作,通过关键词、线条、位置、颜色、图形等各种方式加深记忆,用思维导图作笔记要比普通的提纲式笔记、条文式笔记更有利于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