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使初访中国记 》:十八世纪欧洲中国风情的开端

 pxiang818 2019-07-10

十七世纪,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宗教改革的冲突依然持续发酵,中国同时进入改朝换代之际,这些因素使得国际情势错综复杂。1662年,郑成功赶走台湾的荷兰人。失去台湾据点的荷兰人,遂积极接触清廷,企图夺回台湾,也希望打破当时葡萄牙人在澳门的独占权利。1655年至1685年,荷兰派遣四次使节团出使大清,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本书作者约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f, 1618-1672)便是首次使节团的成员,他不仅记录了当时出使经过与中国的风土人情,也绘制了许多水彩图稿。1658年,他回到荷兰,把手稿笔记交给自己的弟弟亨德立克(Hendrik Nieuhoff)编辑。1665年,该书荷兰文出版,同一年法文版也出版,接着德文(1666)、拉丁文(1667)与英文(1669)版,相继出版,各版都有再版,成为当时除了耶稣会修士的中国报导外,最具权威与一手数据的中国记录。

约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f)肖像

《荷使访中国记》英文版书名页。

1618年,约翰尼霍夫这位荷兰旅行家生于当时位于荷兰大公国与萨克森公国交界处的乌埃尔森Uelsen),父亲是该城市长。1640年,他前往巴西,展开他旅行游历的一生,除了16581671年曾短暂回到故乡外,一生都在外漂泊。1649年,因为葡萄牙积极开发当地,他离开待了九年的巴西,任职巴达维亚(Batavia, 即今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1654年成为荷兰首度出使中国的使节团成员。

这次的出使经历让他声名大噪,他的出使记录与图像,更成为十八世纪欧洲流行的中国风情的参考脚本,许多当时的艺术家与建筑师多半使用他书中的中国图像,来营造欧人想象的中国风情。1657年,他离开中国,来年回到故乡。1663年,他被指派担任印度西南岸奎龙(Quilon)的大使,后又转赴锡兰,却因非法走私珍珠入狱七个月。1672年,他在马达迦斯加岛寻找淡水失踪,结束他丰富的一生。

这部古籍为约翰尼霍夫《荷使初访中国记》(HetGezandtschap der Neêrlandtsch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aan den grooten TartarischenCham, den tegenwoordigen Keizer van China)英文版第二版,1673年出版。英文版可能未经授权,图片部分未使用原来的铜版刻版,而是重新刻制。书名页插图便委由当时在伦敦的捷克知名铜版艺师何拉(Wenceslaus Hollar, 1607-1677)复刻。内文的其他插图可以看出英国当时的铜版制作工艺,与欧陆有一段差距。为了吸引读者,英文版还节录了1667年德国耶稣会修士阿塔纳斯·珂雪(AnthanasiusKircher, 1602-1680)出版的《中国图志》(China Illustrata)的部分内容。珂雪可说是当时欧洲最知名的学者,他的《中国图志》汇集了当时出使中国耶稣会教士的纪录与书信,而以他的博闻汇整而成的中国知识百科全书,既包括详细的地图,亦记录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各个面向。英文版约翰尼霍夫《荷使初访中国记》在这样的基础上,将当时欧人对中国最先进的两套知识体系汇整起来,主导了之后英国人对中国的印象。

作者:Johan Nieuhof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