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兰使节尼霍夫笔下十七世纪的淮安大运河

 青梅煮茶 2021-12-08

《荷使初访中国记》插图《淮安》

清代初年,顺治十二年(1655)至十四年(1657),当时的航海贸易和海上殖民强国荷兰派遣使团出使中国,觐见顺治皇帝。使团文书约翰·尼霍夫担任文书兼纪事官,专门负担记录旅行见闻,沿途记录下详细的旅行日志,并绘制了约150帧铜版画。约翰·尼霍夫1658年返回荷兰后就住在他哥哥家,委托他的哥哥整理、编辑了他留下的手稿和画稿,同时将他在中国的旅行报告和中国地图还整理了一份交给荷兰东印度公司。166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遣使谒见伟大的鞑靼可汗即当今的中国皇帝》(中文译名为《荷使初访中国记》)以荷兰文和法文两种版本在阿姆斯特丹出版,在欧洲文化圈形成轰动,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尼霍夫的这本游记和一百多幅插图,被其他有关中国或亚洲的各类书籍不断引用或广泛改编,直到19世纪40年代,尼霍夫的游记和铜版画仍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知识来源。

根据《荷使初访中国记》记载,约翰·尼霍夫两次沿着大运河造访淮安。一次是1656年3月26日(顺治十三年农历三月初一)到29日,其中26日从宝应沿着里运河北上到淮安府城过夜,27日到达清江浦过夜,28日到达清口惠济祠,29日在清口过黄河继续北上。一次是返途,1657年11月13日(顺治十四年农历十月初八)到清口,其后几天内容一笔带过。尼霍夫对于淮安大运河的描绘集中在他随着使团从大运河北上第一次途经淮安之时。现根据[荷兰]包乐史、[中国]庄国土所撰《<荷使初访中国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翻译的游记原文,录文如下:

当天我们到达淮安。该城位于运河右岸的一片平坦的沼泽地上,距离宝应县一百二十里,有一道城墙横贯该城,并建有坚固的城楼。郊区人烟稠密,房舍美观,延伸有三荷里。进城路上的右边满地是坟墓,有些坟墓造得非常高大。这里有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耶苏会会士来拜访二位使臣,对我们表现得很亲切友好。

次日,我们上船出发,只见两岸田野清新,满河数不尽的戎克船和其他船只。我们通过一道配有厚闸板的水闸,在著名的清江浦过夜。这个镇分布在河两岸,房舍美观,宝塔壮丽,位于运河和黄河连接之处,方回有一华里。该城商业发达,居民富裕。还有许多船坞,制造各种船只出售。海道和其他官吏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上述船闸的异闻,使我们认为会遇上急流,但实际上一切都很顺利……

隔天日出时分,我们再度出发。到达黄河的一条支流。这条污的河水是如此浑浊,以致我们不得不用明矾水加以净化,否则就无法使用。这条支流从此地到桃源有十二荷里长,河面到此处宽得就如德国科隆附近前莱茵河。我们到桃源县后,就又驶入了皇家运河。

《荷使初访中国记》所附铜版画插图有一幅关于淮安大运河,其主要描绘内容是从淮安府城西南的运河行船(即“戎克船”,也就是中式帆船)上眺望淮安府城,远处是高大的城垣,城外运河边坟墓累累,与文字记述相一致。

综合尼霍夫对淮安大运河的文字描绘翻译成中文也仅仅500多字,铜版画插图也只有一幅,却为我们提供了17世纪淮安大运河的珍贵信息。明代万历年间和清代康熙年间是淮安及整个中国大运河发展史上进行整治和建设的两个高峰期,改建、新建闸坝,新凿、疏浚河道,连带着城镇面貌的剧烈变迁,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文物中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还原。而处于这两段高峰期中间的17世纪中叶,明亡清兴,百废待兴,社会生产在长期动荡后处于逐渐恢复的阶段。对于这一时期大运河及其相关城镇面貌,以西方人视角留下文字和图片资料,能够提供不一样的“白描”视角。

一是对于淮安府城的图文描述。尼霍夫笔下的淮安城位于运河右(东)岸的区位,地势低洼的地形,距离宝应县城120里,城墙高耸并建有坚固城楼,城内有夹城,城外人烟稠密。另外,有两点比较有价值的记载有:淮安城南是墓葬区,而且有很多富人、名人的墓,这一记载已经为近年淮安地区考古勘探发掘的结果所证实;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拜访了尼霍夫,说明在清代初年淮安便有天主教的宗教活动。

二是对清江浦段运河和城镇的文字描述。尼霍夫描绘的里运河有数不尽的船只,有房舍美观、宝塔壮丽、商业发达、居民富裕的清江浦镇,一派繁华景象。在清江浦和淮安府城中间,有一道配有厚闸板的水闸,也就是已考古发掘出的板闸。在清江浦往西往清口之间还有一处著名的清江闸,水闸一前一后的细节也被尼霍夫抓住了。在清江浦镇还有许多造船船坞,这也就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清江督造船厂。还提及里运河清江浦到淮安府城段容易遇上急流的水势情况。

三是对清口枢纽文字描述。清口枢纽大规模建设是清代康熙到乾隆年间,因此尼霍夫笔下的清口没有那么多河道和闸坝。他重点记载了运河重要地标娘娘庙,即惠济祠,也叫天妃宫,其位置在清口南岸。明末清河县治一度迁徙到当时惠济祠南、黄淮运交汇处东南的甘罗城,饱受水患和战乱波及,到清初顺治三年(1646),清河县治搬到清口西北黄河北岸(今淮阴区马头镇西北旧县)。万历六年(1578)潘季驯所主持移置的新通济闸,该闸位于惠济祠以南甘罗城南坚实之地,距旧通济闸一里,运河口斜向西南,以避黄趋淮。甘罗城、马头巡检司等均出现在尼霍夫的笔下。

四是对于古黄河的文字描述。清代初年,黄河依然从清口夺淮入海。当时中运河尚未开凿,因此尼霍夫船队绕过惠济祠西北的清口入黄,再溯流而上,经过黄河北岸的清河县城往西北前往桃源县(今泗阳县)。黄河泥沙浑浊的特点给尼霍夫留下鲜明的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