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豆发展传播史研究

 思明居士 2019-07-10

摘    要:菜豆——四季豆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最爱吃的蔬菜之一。在中英文中它的称谓十分歧异便反映了这点。菜豆——四季豆分别起源于中美洲和安第斯山区。距今至少六千多年前, 今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印第安人最早开始栽培菜豆——四季豆。一些现存最古老的菜豆——四季豆豆粒则为发现于今秘鲁安第斯山区的四千多年前的残粒。到地理大发现开始前, 菜豆——四季豆的大田栽培已遍及今美国南部、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 成为与玉米、南瓜并列的重要的“三大姊妹”作物。16世纪初菜豆——四季豆传入欧洲, 很快受到欧洲人的欢迎并传开。大概在16世纪末, 菜豆——四季豆传入中国。1654年, 中国的隐元禅师渡日弘法, 把该作物传去。但明代文献中并无关于菜豆——四季豆的确切记载。直到乾隆年间, 张宗法的《三农纪》 (1760年成书) 才确凿、详细地记下了菜豆——四季豆。稍后, 嘉道年间吴其的《植物名实图考》画下了菜豆——四季豆的逼真图画。在此期间, 菜豆——四季豆渐渐传遍了全国, 包括边远地区。今天,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菜豆——四季豆生产国和消费国。

作者简介: 张箭, 男,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博导, 研究方向为中西交通比较交流、中外农史、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中古史。文章原刊:《农业考古》2014年第4期。


菜豆———四季豆今天是中国人最爱吃的蔬菜之一, 在全世界包括欧美也很受欢迎。它系豆科菜豆属中的栽培种, 一年生草本, 蔓生或矮生。嫩荚作蔬菜, 或食用成熟的种子———豆粒。其学名为Phaseolus vulgaris L.。该作物的称谓也是最为歧异的之一。农学界、植物学界和科学文献上的正式名称为菜豆, 广大菜农和城乡消费者多称其为四季豆。此外, 各地还俗称为芸 (云) 豆、玉豆、二季豆、时季豆、架豆、云?豆、四月豆、联豆、梅豆、豆角 (1) 、扁豆 (2) 、敏豆、龙爪豆、等等, 难以穷尽。菜豆———四季豆的英语名称也非常繁复歧异, 极不统一:有kidney bean (似可译为肾豆, 下同) 、green bean (青豆) 、French bean (法国豆) 、common bean (普通菜豆) 、wax bean (蜡豆) 、snap bean (易折断荚的豆) 、navy bean (海军豆) 、string bean (纤维豆) 、field bean (田豆) 、salad bean (色拉豆) 、haricot bean (法国菜豆) 、Mexican bean (墨西哥豆) 、Andean bean (安第斯豆) 、dwarf bean (矮秆豆) 、climbing bean (攀爬豆) 、garden bean (庭园豆) 、等等, 也难以穷尽。

对这样一种很常见的作物, 学界对它的发展传播史没有研究, 几呈空白。据广为查考, 在中国只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收了一个“菜豆栽培史”的词条, 仅约600字。国际上的研究也较薄弱, 查无专著、专章或讲述它从古到今发展传播史的专文。这种情况与这种蔬菜的普及性、重要性和受欢迎的程度是极不相称的。有鉴于此, 笔者草成此文, 以飨天下农人食客焉。鉴于菜豆属各栽培种的重要性大不相同, 也限于篇幅和精力, 本文将主要讨论正宗菜豆———四季豆的发展传播史。但在史料奇缺时或必要时, 也兼带一点菜豆属的其他栽培种。另外, 由于汉语称谓极为歧异, 本文所说的菜豆, 一般指正宗菜豆/四季豆, 二者基本可等同。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偶尔也兼指菜豆属的其他栽培种。所以, 单说菜豆个别的时候也指菜豆属。

一、菜豆———四季豆的起源和驯化

公认菜豆———四季豆起源驯化于美洲。前苏联著名植物育种学家、遗传学家瓦维洛夫在20世纪30年代就研究出, 主要的栽培植物有八个独立的世界起源地, (普通) 菜豆起源于其中第七个起源中心即南美和中美 (包括安的列斯群岛) [1] (P124, 126) 。南美 (含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 这第八个起源中心则是菜豆的次生中心[1] (P126) 。瓦维洛夫还颇有激情地指出:“无疑这里 (译按, 指墨西哥南部、中美洲、南美北部) 是玉米及其近缘野生种的基本发源地, 是美洲菜豆、南瓜、辣椒及许多热带果树物种的故乡。栽培可可是从这里产生的。这里很可能是甘薯的故乡。作为世界植棉业基础的美洲陆地棉起源于墨西哥南部……”[1] (P125) 。美国农学家道格拉斯·赫特在重要栽培植物的美洲起源地问题上, 则提出了美索美洲 (Mesoamerica) 的农业历史地理概念。其范围包括中 (部) 美洲和今墨西哥 (国) , 而不似一般词典所解释的那样, Mesoamerica仅指中美洲[2] (P1) 。从他的综合和其他人的概括中, 可以进一步锁定菜豆———四季豆的具体起源、驯化地和算出驯化的具体时代。现已大致查明, 菜豆———四季豆有两个主要的基因库 (pools) , 一个是安第斯山区, 另一个在中美洲。从这两大基因库驯化培育出来的栽培种后来传遍了全世界[3] (P775-782, here, P775) 。早在公元前7000-5500年的印费尔尼罗 (Infiernillo) 文化阶段, 今墨西哥东部滨海的塔毛利帕斯州的印第安人先民就开始驯化和家种南瓜和葫芦, 并采集食用红花菜豆 (runner bean) (3) 和辣椒[2] (P4) , 从而开始了逐步驯化菜豆的进程。到了公元前5200-3400年的考克斯卡特兰 (Coxcatlan) 文化阶段, 今墨西哥南部普埃布拉州特瓦坎河谷 (Tehuacán Valley) 的印第安先民进一步农耕化, 更加依赖植物、种子和果实。他们 (开始) 栽培玉米、宽叶菜豆 (tepary bean) (4) 、黑豆, 大概还有菜豆———四季豆 (common bean) 、辣椒、鳄梨、苋菜、葫芦、两种南瓜[2] (P3) 。每年春天, 他们汇聚成大群体或巨群体, 栽种他们喜好的作物 (种子) , 在整个夏季里食用他们的农业劳动果实, 直到耗尽库存。然后他们裂分成许多小家族或小群体, 在秋冬季散开进行狩猎和采集[2] (P3) 。几乎与此同时, 塔毛利帕斯州的印第安先民在约公元前四千年也驯化了菜豆———四季豆。不过在那个时期只是少量种植, 随着时间后移才渐渐增加种植量[2] (P6) 。到了前3400-2300年的阿贝加斯 (Abejas) 文化阶段, 农业的进展已能使特瓦坎河谷的印第安人过上较为定居的生活。氏族中秋冬季节外出游荡狩猎及采集的人群和时日都减少了。一部分人定居在永久性的村落、营地里。印第安农人加强了在小块园地里的耕作, 栽培玉米、豆类 (beans, 含菜豆) 、辣椒和南瓜[2] (P3) 。到公元前900年至公元700年这一时期, 美索美洲的农业已更加复杂和发达。特瓦坎人栽培玉米, 又增种了红花菜豆。他们也种植马铃薯、利马豆 (lima beans) 、花生、番石榴等作物[2] (P3) 。在现代植物学中, 利马豆也系菜豆属中以食用豆粒为主的栽培种, 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其在植物学农学界的正式名称为莱豆, 别名棉豆、荷包豆[4] (P137, 关佩聪“菜豆”条) 。

宽叶菜豆耐旱耐热并高产, 红花菜豆喜潮湿, 菜豆———四季豆一年四季至少两季皆可生长 (所以叫四季豆、二季豆) , 后来发展成菜豆属中的主流栽培种。这几种菜豆以及美索美洲古印第安人常种的喜温暖、抗盐分的另一种菜豆属作物利马豆 (或西瓦豆, Lima or sieva, 或莱豆) 与玉米农业紧密配合。豆类提供丰富的赖氨酸, 一种人体健康必需的氨基酸, 以及色氨酸。而玉米恰恰缺乏这两种氨基酸, 但含有丰富的玉米朊这种氨基酸。它们相辅相成, 人吃下后合成了人体所需的有高度营养价值的一种蛋白质[2] (P7) 。所以, 南瓜、玉米和豆类 (含菜豆和其他豆子) 构成古代中世纪美索美洲、南美北部和今美国南部印第安人农业和生存发展的主要粮菜作物, 即印第安人尊称的“三大姊妹” (Tp3x cecтe p) 作物、“我们的乳母” (нащихкормилиц) [5](С86)。并且, 这三大 (类) 作物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农作物体系[6] (P377-385, here P382) 。而且, 对三大作物的崇拜在某些族群的印第安人中进一步升华为宗教神灵观念。比如, 易洛魁人相信有一位大神、一位恶神和许多地位较低的神灵。在他们的观念里, 大神是一位具有人形的神;其余如恶神、如雷神赫诺、如风神盖奥、如三姊妹之神 (即玉米精、菜豆精和南瓜精) , 也都具有人形。他们把三姊妹之神总称为“命根子”, 也叫作“维生之神”[7](P112-113) 。

古印第安人在公元前4000多年便开始了人工种植菜豆的结论主要是通过种系地理学 (Phyl ogeography) 、微随体 (染色体) 变异 (Mic rosatellite variation) 、植物岩学 (Phytolith) 、古植物学等现代科技方法研究的结果。同时也得到了考古学和语言学上的支持和佐证。美索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均炎热、潮湿、多水, 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要少一些, 时代也要晚一些。但经过艰苦寻觅, 仍发现了一些。在已知的栽培菜豆-四季豆古老残粒中, 安第山地区的最古老。出自中央秘鲁安第斯山麓北部的圭塔雷诺 (Guitarrero) 洞穴的一丁点, 用加速器质谱仪断年为距今4400年上下。这是目前已知新大陆最古老的栽培菜豆———四季豆的豆子残粒[8](P507-516, here, P510, Left, P513, Right) 。墨西哥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栽培四季豆残粒出自特瓦坎地区的考克斯卡特兰洞穴, 用质谱仪测年已距今2300年左右;而从美国西南部蝙蝠洞穴和土拉罗萨 (Tularosa) 洞穴发现的栽培菜豆残粒用质谱仪等断年也已距今2200年左右[8] (P510) 。而且美洲发现的栽培菜豆豆粒的残粒在年代远近上延续下来, 构成系列直到地理大发现开始, 新旧大陆相遇。

美洲印第安人先民很早很早就认识、利用、驯化、栽培、发展了菜豆———四季豆一事, 在语言演变发展史方面也有较多的反映和较丰富的例子。德国学者考夫曼在对马雅语词源学的研究中, 重构出原始马雅语称菜豆———四季豆的一个名词术语, 即肯纳克 (kenaq’) ;另两位学者重建出的原始马雅语对同一作物-植物的称谓为钦纳克 (keenaq’) [8] (P515, Note 6) 。这两个词大同小异, 基本一致, 我认为属于古马雅语内部方言间的轻微歧异。考夫曼还对原始马雅语测年, 首次测算出“肯纳克” (菜豆) 一词至少出现形成于距今4200多年前[8] (P513, Right) 。不过马雅语不是一个单一的语种, 而是一个语支或语族。其中的奥托-曼古安语 (Oto-Manguean) 目前已知出现和形成菜豆———四季豆一词最早, 考夫曼测定的年代为距今5200多年, 并重构出该语称菜豆为“恩提阿” (ntea) [8] (P511, table, P512, middle) 。墨西哥-左克语支/语族 (Mixe-Zoque) 各语种出现、形成菜豆一词一般为距今两千好几百年至三千多年, 如南欧托-阿兹特克语 (Southern Uto-Aztecan) 出现、形成菜豆一词经同源语言演变年代学 (glotto chronology) 断年约距今3100年[8] (P511, table) 。尤马语族 (Yuman) /语支各语种出现形成该词则在距今一千多年至两千多年。比如其中的塔努安语 (Ta noan) 或凯欧瓦-塔努安语 (Kiowa-Tanoan) , 该语菜豆一词的出现、形成约在距今2300年左右[8] (P511, table) 。总体来说, 仅据语言年代学的研究就可确认, 三千多年前四季豆就已为美索美洲广大的居民群体所知晓[8] (P514, Right) 。这就是说, 在他们所操的语言中, 已形成了稳定的专指菜豆———四季豆一物的名词术语。表明他们已认识、了解、利用该植物, 其中很多居民群体已栽培种植此作物。

二、菜豆———四季豆在美洲的发展

菜豆———四季豆 (好) 几千年前在墨西哥、中美洲、安第斯山地区 (独立) 驯化、家种、栽培后, 除了在本地区巩固、发展、普及、兴盛外, 还在新大陆范围内向其他地区扩展。最主要的扩展地区便为今北美的美国地区。至迟到公元前后一个世纪的某个时期, 美国西南部希拉河 (Gila) 流域霍荷卡姆 (Hohokam) 文化辐射地区的印第安人已开始种植菜豆———四季豆。因为该作物果实通常须经相对长的时间浸泡和烹煮, 其豆粒或豆荚才能食用, 故可能直到发明了使这种浸泡、烹煮成为可能的陶器后, 食用该豆才会践行[2] (P7) 。四季豆的这一特性类似于不能生吃的木薯、马铃薯等美洲作物, 有别于可生食的甘薯、西红柿等美洲作物。故直到今天, 关于因吃食没加热至熟的四季豆而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报道还不时看到听到。这是因为没熟的四季豆含有皂甙、血球凝集素这两种毒素, 而加热熟透的豆荚那两种毒素便被破坏掉了。宽叶菜豆抗旱、耐热、高产, 适合今美国西南部的环境, 故霍荷卡姆地区的农人主要栽培食用宽叶菜豆[2] (P17) 。今美国西南部亚利桑纳州希拉河和索尔特河流域的比马族 (Pima) 印第安人, 在前哥伦布时代, 春季里首茬种植玉米、宽叶菜豆、南瓜、葫芦和棉花;在第一茬庄稼收获后, 他们又播种一年里的第二茬庄稼。他们也种点菜豆———四季豆、利马/西瓦豆 (莱豆) 和辣椒[2] (P44) 。

菜豆———四季豆在今美国西南部扎根后, 继续向美国东部扩展。进入东部林地的北部后, 加快了扩展。从伊利诺伊斯河谷到南部新英格兰的广阔地区, 从13世纪晚期起, 在考古学上已有栽培菜豆的实物证据。所发现的菜豆残粒用加速器质谱仪测年, 确认是公元1300年前后 (传入) 的[6] (P377, P379, Right) 。不过, 东部林地的北部仍有三个地区反复报告说, 那里发现了早于公元1300年的菜豆残粒, 那些地区是上俄亥俄河盆地、中俄亥俄河盆地、中和下伊利诺伊斯河盆地[6] (P379-380) 。考古上的实物证据链证明, 菜豆———四季豆在13世纪时已较快传遍了美国东部林地及其北部地区, 成为从伊利诺伊斯河谷到新英格兰南部正常生长的普通庄稼[6] (P382) 。加速器质谱学 (AMS) 的测年也已确定, 距今700年左右, 豆类 (含菜豆———四季豆) 已成为北美东部林地印第安人饮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 (P507) 。

语言演变年代学的研究也揭示, 北美东北部易洛魁人联盟的五大部族在距今1000年左右便形成了表菜豆———四季豆的词汇[8] (P511, Left) 。

易洛魁联盟五大部族语对菜豆———四季豆的称谓表 

据前揭Cecil H.Brown的论文P.515尾注的资料制表

据上表可知, 易洛魁人联盟各部族从公元1000年以来便认识了解利用并逐渐栽培了菜豆———四季豆。他们对该蔬菜的称谓已较统一, 非常相似, 只有一点方音岐异。所以, 在前哥伦布时代, 易洛魁人很早就知道和培植了十几个品种的菜豆———四季豆 (фасоль) [5] (C71) 。

今美国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两州的普韦布洛族群印第安人 (西语Pueblo, 俄语Пуэбло) 从8-10世纪那个时期就种植玉米、南瓜和豆类 (含菜豆) 。到15世纪末时, 农业已发展成基本经济活动。他们种植玉米、菜豆———四季豆、南瓜、向日葵和棉花等[5] (CC 120-121) 。分布在今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犹他州的纳瓦霍印第安人 (Navahos, Hавахи) 是在13-14世纪时从今美国的西北部迁到西南部的。迁来后受到普韦布洛印第安人影响, 很快从游牧狩猎过渡到定居农耕。据在新墨西哥州一个14-15世纪的纳瓦霍人居住地上的考古发现, 证明此时纳瓦霍人已转入农业和定居。与普韦布洛人一样, 尖木棍是他们的主要农具。纳瓦霍人已种植与他们的邻居同样的庄稼:玉米、南瓜、菜豆———四季豆、向日葵、棉花等[5] (C135) 。

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 新旧大陆开始了稳定的密切的联系。白人、旧大陆的作物、牲畜、家禽等也随之传入美洲。美洲印第安人的传统农业在全新的形势下继续存在和发展着。印第安人的传统作物菜豆也继续发展和发挥作用。尤马族 (Yuma) 是美国亚利桑那与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河下游地区的印第安人群体。晚近到1775年, 西班牙人还观察到, 印第安尤马人每年都要种植黎豆 (cowpeas, 用作饲料) 、宽叶菜豆、南欧甜瓜 (cantaloupe) 、西瓜、葫芦、桃子、洋葱、花 (椰) 菜、大茴香和曼萨尼利亚葡萄 (Manzanilla) 。春天里, 尤马人首先种植宽叶菜豆, 因为这种庄稼只需要极少的水分来孕育发芽。在豆种破土发芽后, 尤马人并不把宽叶菜豆的植株弄稀疏 (即并不间苗) [2] (P51) 。收获时, 尤马人也拔起宽叶菜豆的植株茎藤, 在地里晾晒几天, 然后踩打豆荚, 再扬场簸颠出豆粒, 储放在篮子里。尤马人打场 (使各种庄稼果实脱粒) 不用?枷、木槌等, 而用脚踩, 后哥伦布时代、近代以来又用马蹄踩[2] (P51) 。尤马人也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摸索到一些选种育种的知识。他们根据颜色大小是否饱满等, 挑选留种的种粒 (豆粒) , 在间隔开的地块里种每棵株苗, 力图保持玉米和宽叶菜豆的纯种性[2] (P51) ,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三、菜豆———四季豆传入旧大陆

地理大发现开始后一段时期, 菜豆———四季豆也和许多美洲作物一样, 跨过大西洋传入旧大陆进入欧洲。目前, 菜豆外传的具体情况比较模糊, 尚在研究之中。但可以确认菜豆在16世纪初首先由西班牙人传入欧洲[9] (P64) 。由于欧洲自来有种豆食豆的传统, 诸如小扁豆 (lentil) 、鹰嘴豆 (chickpea) 、蚕豆 (broad bean) 、豌豆 (pea) 等。故四季豆传入欧洲后, 不像马铃薯、甘薯、西红柿等在一段时期里受到诸多排斥和冷遇, 而是比较容易地被欧洲人接受了。稍后, 大概在16世纪二十年代, 有好事者把从西印度群岛得到的美洲独特蔬菜菜豆———四季豆的成熟豆粒送给教皇克利门特七世 (1523-1534年在位) 。该教皇委托修士瓦莱里亚诺 (Piero Valeriano) 培育发展这种新的豆类作物, 并将它推广开[10] (P27) 。1533年, 出身意大利佛罗伦萨统治家族的名媛凯瑟琳·美第奇 (法语名Catherine de Médicis) 嫁给法王亨利二世, 她又把菜豆———四季豆传入法国[10] (P26) 。到17世纪末叶, 菜豆已在欧洲各地传开普及[9] (P65) 。来自美洲和亚非的多种新食物新蔬菜 (包括菜豆———四季豆) 在欧洲传开普及后还促使原来在欧洲特别走红的香料, 比如其中最俏的“价比黄金”的胡椒从17世纪下半叶起地位下降, 逐渐失势。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尔南·布罗代尔列出的那些导致胡椒失势的新食品有咖啡、巧克力、烧酒、烟草, 列出的新蔬菜有葫芦、菠菜、莴苣、朝鲜蓟、豌豆、扁豆、菜花、西红柿、辣椒和甜瓜[11] (P260)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布罗代尔这里所说的“扁豆”, 即是菜豆———四季豆, 但被错误地译成扁豆了。因为布罗代尔紧接着说明它原产美洲:“这些蔬菜大多来自欧洲本地, 特别是意大利的菜园……有的原产亚美尼亚……或者原产美洲, 如西红柿、扁豆和土豆”[11] (P260) 。而植物学、农学、科学文献上所说的扁豆, 为豆科扁豆属的一个栽培种, 多年生或一年生缠绕藤本, 也食用其嫩荚或成熟豆粒。原产亚洲, 印度自古栽培, 中国于汉晋传入, 19世纪初传入美洲[4] (陈静芬.“扁豆”, P11-12)。译错的原因在于译者不熟悉不研究蔬菜, 也在于在现代汉语中扁豆也是菜豆———四季豆的地方名称之一[12] (P117) 。18世纪, 菜豆———四季豆传入俄国, 并在俄国栽培食用[13] (T27, C261, фасоль) 。

在欧洲栽培的菜豆———四季豆中, 源出于安第斯山区的栽培种比源出于中美洲的栽培种更流行, 因为前者更适合于气温较凉时间较短的欧洲夏季, 也因为欧洲人更喜欢吃籽粒 (豆子) 较大的源于安第斯山区的栽培种[2] (P780) 。今天, 四季豆已成了欧洲最重要的消费量最大的豆类之一。不过, 欧洲人不像我们喜欢炒来吃, 而喜欢用它来速冻和制罐头。

在16世纪里, 欧洲人又把菜豆———四季豆传入非洲、南亚, 16世纪末传入中国[9] (P64-65, 及地图) 。1654年 (日本承应三年, 中国清顺治十一年, 南明永历八年) , 中国福建福州附近福清县黄檗山福严寺的高僧隐元禅师 (俗名林隆琦) 受日本佛教界盛情邀请, 同时亦不满和疑虑清军南下, 遂东渡扶桑弘法, 把已传入中国福建的菜豆———四季豆带入日本。日本从此有了菜豆栽培[14] (P494-495, ィンゲンマメ条) 。隐元渡日后成为京都宇治市黄檗山万福寺的开山祖师、日本佛教界黄檗宗的创始人, 对日本佛教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逝后由日本天皇赐予“大光普照国师”谥号[14] (P494, 隐元ぃんげん条) 。同时隐元传去的菜豆———四季豆等新的农作物物种对日本农业园艺界也很有贡献。日本人民为了纪念他, 就把该豆称为“隐元豆” (汉文) , 日本汉字也写为“菜豆” (汉文) , 假名写为ィンゲンマメ。另外, 在日本诗歌俳谐中, 也用唐豇或隐元豇表菜豆———四季豆, 同时也指代比喻秋季[14] (P494-495, ィンゲンマメ条) (5) 。

四、菜豆———四季豆传入中国

前面提及, 日本的四季豆是明清之际东渡日本弘法的隐元禅师从中国带去的。这就意味着至迟在明代后期菜豆已传入中国。但目前国际国内关于菜豆在华传播的历史或近乎空白, 或比较紊乱, 须戮力论之。

国际上, 前苏联的瓦维洛夫就曾指出:非常有趣的是, 当美洲植物从新大陆引进到旧大陆时, 在中国产生了蜡质种玉米和蜡质种菜豆 (восковойфасоль) 等隐性新类型[1] (C99) 。瓦维洛夫还强调:中国的特点是, 由初生起源地引进到这里的次生作物存在特殊的类型。……这里, 正如我们 (瓦氏) 以上所述, 独立分化出了独特的蜡质玉米隐性类型、豇豆、石刁柏 (芦笋) 、菜豆。后者 (菜豆) 的特点是荚果壁上没有草质层, 因此荚果完全可以吃[1] (C133)。可能是, 这些隐性性状的分离出来与中国古代的育种者久已进行的强烈选择有关[1] (C133) 。瓦维洛夫观察得细, 研究得深。中国今天产的四季豆虽也可以待其熟透老后吃豆粒, 但更多的是食其嫩荚, 炒菜吃。但瓦维洛夫没说明没涉及菜豆何时传入中国传入何地, 又向哪些地区传开等。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菜豆”篇说:菜豆于“16世纪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把它 (菜豆) 带到非洲、印度和中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对菜豆已有记载”[4] (P22, 关佩聪.“菜豆”) 。可这里并未点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何部何卷何条记载了菜豆 (6) , 也没征引只言片语。循此蛛丝马迹, 遍翻《本草纲目》, 感觉《本草纲目》卷二四《谷部·豆类》中的一两种豆子属疑似菜豆, 可予以辨析考证。“豆类”共收豆子14种 (有一种称“腐婢”) , 其中扁 (?) 豆和刀豆可说道一下。据《本草纲目》, 扁豆又叫沿篱豆、峨眉豆。时珍曰:“扁豆二月下种, ……白露后 (果) 实更繁衍。嫩时可充蔬食茶料, 老则收子煮食……”[15] (P1023) 。而1999年版《辞海》扁豆条说:一作“?豆”, 又名“鹊豆”、“峨眉豆”。豆科, 一年生草本, 一般春播秋收[16] (P1908, 左)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扁豆篇说, 还叫眉豆、沿篱豆[4] (P11) 。这样, 古书和当代工具书的名称完全对应, 种收季节对应 (春种秋收, 对应农历二月份和白露后) 。可知所说扁豆是同一种蔬菜作物。《辞海》标出的扁豆学名为Dolichos lablab, 不同于菜豆的Phaseolus vulgaris。可知所说的扁豆不是菜豆———四季豆。还有, 四季豆几季都上市, 不限于春种秋收。例如, 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行春夏栽培, 华北南部、长江流域和华南行春播和秋播。李时珍的扁豆篇较长, 并引用了晋陶弘景、宋苏颂的记载, 可知扁豆古已有之。再说, 李时珍 (1518-1593年) 的时代, 菜豆即便已传入, 也必然稀少。《本草纲目》成书 (稿) 当在作者60岁左右的1578年上下。故不可能记载得如此详尽。……这样, 就可以把《本草纲目》中的疑似菜豆为扁豆的可能性排除了。

《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豆类作物中还有可能的疑似菜豆———四季豆便是刀豆。现将有关记载摘录如下:

(又叫) 挟剑豆, 以荚形命名也。案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乐浪有挟剑豆, 荚生横斜, 如人挟剑, 即此豆也。……刀豆可入酱用。时珍曰:刀豆人多种之, 三月下种, 蔓生引一二丈, 叶如豇豆叶, 而稍长大。五六七月开紫花如蛾形。结荚, 长者近尺, 微似皂荚, 扁而剑脊, 三棱宛然。嫩时煮食、酱食、蜜煎皆佳。老则收子, 子大如拇指头。淡红色。同猪肉鸡肉煮食, 尤美。……刀豆《本草》失载, 惟近时小书载其暖而补元阳也。又有人病后呃逆不止, 声闻邻家。或令取刀豆子烧存性, 白汤调服二钱即止。此亦取其下气归元, 而 (呃) 逆自止也[15] (卷24《谷部·刀豆》, P1024) 。

但我认为此刀豆也非菜豆———四季豆。一、豆荚太大。按李时珍说, 刀豆豆荚长者近尺, 老则收子, 子大如拇指头。但菜豆豆荚、豆粒皆没那么大。二、豆荚形状不像。刀豆豆荚微似皂荚, 扁而剑脊, 三棱宛然。即它的豆荚的横断面或横剖面为其中一个锐角很尖很尖的等腰三角形, 侧面近似一把腰刀或弯刀。而菜豆豆荚不是这样。三、刀豆古已有之, 唐段成式已有载, 乐浪郡已有种。而菜豆是从16世纪起才传入旧大陆的。四、刀豆至今仍是常见蔬菜豆类。《辞海》专门列有刀豆的词条 (也专门列有菜豆的词条) 。并介绍说刀豆俗称“大刀豆”, 又名“中国刀豆”。一年生草本, 茎蔓生, 花轴上开较大的蝶形花数朵, 花白或紫红色。荚果长20-30厘米, 宽约3.5厘米 (7) , 种子大, 肾脏形, 呈白、红或褐色。春播秋收。嫩荚作蔬菜。中医学上以成熟种子或壳入药, 主治虚寒呃逆等症[16] (P562, 右) 。《辞海》介绍的刀豆的状貌、习性、特点、用途等都与《本草纲目》记载的刀豆基本一致。五、刀豆的学名为Canavalia gladiata, 完全不同于菜豆的学名Phaseolus vulgaris。由以上五点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李时珍所记的刀豆即为今天的刀豆, 而不是菜豆———四季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豆科蔬菜。由以上的辨析可得出结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并未记载有菜豆———四季豆。由此还可以推论, 李时珍时代菜豆或许还未传入;或许虽已传入也较零星, 还未被文人学者发现、注意、记录下来。

不仅《本草纲目》无载, 清代乾嘉年间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也无菜豆———四季豆的记载, 甚至连疑似的值得辨析一下的豆类蔬菜作物也没有。

在明清之际或前后, 疑似的菜豆———四季豆在诗文和方志中虽也有零星记载, 但无性状等描写, 故一般只能说有可能是, 疑似, 而无法确定、铁谳。如南宋周文璞《吴中秋月》诗:“豆角已收别无事, 待同野老补襟期”。明吴亮《次韵时对雨喜晴》之一:“短篱垂豆角, 破壁上苔衣”[17] (“豆角”) 。豆角为菜豆———四季豆的别称之一。今日四川、山西、天津等地仍常称其为豆角。但豆角也泛指鲜嫩可做菜吃的豆类作物的豆荚, 不一定专指四季豆。另外, 北宋人已提到豆角, 吴亮的生卒年代为1435-1504年, 这与四季豆传入的大时代背景也不符。所以, 这些“豆角”难以成为四季豆已传入的证据。

我们前面论述四季豆传日时提到, 中日两国学界公认1654年中国的隐元禅师赴日弘法把该作物传入日本。隐元禅师俗名林隆琦 (1592-1673) , 福建省福州南部的福清县人。赴日前长期在福清的黄檗山福严寺为僧。按照逻辑, 当地当已有菜豆———四季豆的大田栽培, 隐元才能把它传入日本。隐元本人著有《黄檗山寺志》八卷[18]。但该《寺志》并未提及菜豆———四季豆。康熙年的《福清县志》曾提到豆类中有虎爪豆、菜豆[19] (卷一《地舆类·土产》) , 但没有其他任何说明。乾隆一年的《福建通志》说福州府 (福清县属福州府) 有虎爪豆、羊角豆、刀鞘豆等, 但无其他解释[20];乾隆廿一年 (1756) 的《福州府志》也只提到菜豆、树豆、虎爪豆等, 仍无诠释。光绪年的《福清县志》还是只提到豆类中有虎爪豆、刀鞘豆、羊角豆、扁豆等疑似豆, 仍无任何描写[21] (卷二《地舆志·谷之属》) 。据以上情况, 只能推论虎爪豆大概便是龙爪豆。因为世上本无龙, 中国又不产狮。故中国最凶猛的动物、最锐利的爪子便是老虎和虎爪。而清代的龙一般画为五爪, 如《康熙字典》扉页上的龙图[22]。虎为猫科动物, 掌上有五爪。鹰雕等猛禽, 脚上仅四爪。故龙爪即模仿虎爪 (后面还要论及) 。龙爪豆乃菜豆属中的多花菜豆, 但仍没有正宗的菜豆———四季豆。而所说的“菜豆”也只能理解为作蔬菜吃的豆类, 还不能判为菜豆———四季豆。广东省香山县 (今中山市) 既濒海, 又靠近葡占澳门 (8) , 当为菜豆———四季豆率先传入的地区之一。但遍查我校有的和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资源库有的有清一代的几本广东《香山县志》, 均无有关菜豆———四季豆的明确记载。所以, 菜豆———四季豆初入中国的情况仍不清晰。明末个别方志中所提到的“羊角豆”因无性状等描写, 还难以判定就是菜豆———四季豆。不过, 从前面所论清初顺治南明永历年间高僧隐元已从中国把它传入日本, 故说菜豆———四季豆于16世纪末或明后期传入中国属于有根据的推论。

经广为查考, 我们欣喜地发现, 乾隆廿五年 (1760) 成书的《三农纪》, 始有了确凿完备的关于菜豆———四季豆的记载:“时季豆, 乃菽属也。叶似绿豆而色淡, 嫩可茹食。花白如粉蝶状。结角长二三寸, 如峨眉豆而小。肌肤滑润。自根至梢繁衍生角。其色淡碧, 子鲜红色, 亦有白者。每角中或三五粒早 (熟) 于诸豆。可种两季, 故名二季豆;又名碧豆, 云其色也。有种秋食者, 临秋宜茂”[23] (卷九《蔬属》) 。张宗法既记下了菜豆———四季豆的名称、性状、特点、用途 (作蔬) 、归类 (菽-豆类) , 比如嫩豆荚“肌肤滑润”, “可种两季等”;还总结提炼了栽培方法:“植艺:三月下种, 五月采收, 熟子复种, 七月采 (收) 。有晚种者, 三月下种。喜肥润土, 不宜深穴厚盖。苗生频浇。插竹木引蔓。秋结实, 与? (扁) 豆同”[23] (卷九《蔬属》) 。这套栽培法正确、有效、实用、可行, 至今仍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笔者所在的西南—四川地区流行。张宗法1714年生于也长于四川什邡徐家场, 这些方法中也有他自己摸索实验的成分。

此外, 张宗法还分析探索了菜豆———四季豆在食补食疗方面的特性:“本性:味甘气温, 调荣养胃, 补气和血, 子色形如肾……”[24] (P304) 。今天, 西方的称谓之一也是称四季豆为肾豆 (kidney bean) 。张宗法也 (似乎) 首先指出其“子色形如肾”, 可见中西观察的结果相同。还有“效方:思虑过度, 心肾不交, 虚火炎上者, 和粳米煮粥食之, 甚佳”[24] (P304) 。四季豆和粳米熬粥吃, 这种吃法至今在西南地区还存在。《三农纪》还记下了有关四季豆的佚事。“典故:一妇人六月摘豆角, 有蛸虫垂丝着衣, 其夫怪之……”[24] (P304) 。我们这里不去辨析这则关于四季豆的典故是否属迷信或有几成迷信。但从这里获悉的有用信息为, 菜豆———四季豆这时已开始又称豆角 (四川至今也又称其为豆角) 。

张宗法 (1714-1803) 是康雍乾时人, 系四川省什邡县徐家场的一位自耕中农、乡塾先生、耕读传家的民间学者。《三农纪》成书于1760年 (乾隆廿五年) 。可推知他似乎一辈子足不出川。所以, 他的农书中涉及的事情都是他在四川农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之事, 也是他自己躬耕乐道亲身实践之事。而四川是中国内陆的内陆, 既不靠边 (境) 也不靠海, 而且与海至少隔着两个省。菜豆———四季豆要传入四川并普及传开当经历较长的时间。由此也可反推, 明后期16世纪末菜豆———四季豆传入中国大致是可信的。

又过了几十年, 到了吴其 (1789-1847年) 著《植物名实图考》时 (9) 又有了关于菜豆———四季豆的确凿记载:“云扁 (?) 豆, 白花, 荚亦双生, 似扁豆而细长, 似豇豆而短扁。嫩时并荚为蔬, 脆美, 老则煮豆食之。色紫, 小儿所嗜。河南呼四季豆, 或亦呼龙爪豆”[25] (卷二《谷类》, P41-42) 。我们判断它确凿地是今日之菜豆:一是因出现了今日最常见最通俗的称谓———四季豆作为佐证;二是吴其 观察描述下它“荚亦双生”, “嫩时并荚为蔬”。对比当代植物学家农学家描绘的菜豆图和菜园里生长着的菜豆———四季豆, 菜豆多是两支豆荚生长在一起向同一个方向垂下, 然后又共同生长在一根枝条上[4] (P22, 菜豆条配图) [26] (P58, 菜豆条配图) 。窃以为这是菜豆豆荚最重要的特征。其他如开白花, 豆荚的形状, 嫩时作蔬脆美, 老则煮豆食之, 色紫等, 皆符合菜豆的情况。同书“龙爪豆二”又记:

龙爪豆又一种。龙爪豆即刀豆之类, 豆大而扁如指顶, 或有纹如荷包形, 有紫黑两种, 雩娄农 (按, 即吴的别号) 曰:‘江西广丰近封禁山, 产大豆角如爪。其 (果) 实白质而赤章, 味如扁豆而甘, 且藏久无药气, 土人亦珍之。移之南昌, (果) 实未成而陨, 疑秋风渐早也。顾吾邑所莳荷包豆者, 黑白纹极细, 形状正同, 味稍薄。岂一类而黑纹者独耐寒耶?’”[25] (卷二《谷类·龙爪豆二》, P41) 。

窃以为这里所说的龙爪豆 (二) 也指菜豆的一个变种, 或菜豆属的另一个栽培种, 学界厘定其的正式名称是多花菜豆, 系豆科菜豆属中以嫩荚、种子食用的栽培种。别名龙爪豆、大白芸豆、荷包豆等。原产于中南美洲[27] (P40) 。且这两段记载分别出现了今日很常见的菜豆的称谓芸豆、豆角的过渡型名称, 即所谓“云扁豆”、“大豆角”。正是经过这样的过渡, 才稳定为今日汉语中用以指称菜豆的芸豆、豆角这两个名称。

另外, 吴其在中国还首次绘出了所谓云扁豆、龙爪豆 (二) 的插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菜豆———四季豆的图画。云扁豆一图有两支成熟的豆荚, 基本上长在一起, 下垂;还有两支刚形成的小豆荚, 是尾对尾 (屁股对屁股) 地长着;龙爪豆 (二) 一图上也有两支成熟的豆荚, 尾对尾地长在同一根枝条上[25] (卷二《谷类》, P41-42) 。这些符合菜豆———四季豆生长的形状情态。另外, 两图上的叶片皆为:三片叶子像三叉戟般地长在一起, 一束一束地隔开[25] (卷二《谷类》, P41-42) ———这是菜豆叶片的典型特征。所以, 吴其描画的云扁豆和龙爪豆 (二) 图反映的便是今日之四季豆和多花菜豆无疑, 其在植物学上也是较早真实画下菜豆———四季豆的标本图。

从艺术上说, 这些菜豆———四季豆的插图其茎枝、叶片、花朵、果实 (豆荚) 、须蔓齐全, 写实逼真、疏落有致, 神形皆备, 在艺术上也是佳作、名画。所以吴其不仅是个政治家 (中过状元, 当过学政、兵部侍郎、巡抚、总督等) , 也是个植物学家, 还是个画家。

五、菜豆——四季豆在四川省和台湾省的传播

由于笔者身在四川, 四川的有关方志资料要相对好找一点, 同时四川也是菜豆———四季豆的生产和消费大省。故我们也简述一下该作物在四川的传播发展史。

关于菜豆———四季豆传入四川的历史, 历史地理学者郭声波很简短地提到, 在四川农业开发的第三阶段, 蔬菜谱系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些由东南地区传来的菜种……, 由于移民生活习惯的影响, 逐渐得到普及, ……据已有资料, 此阶段新见于记载的菜种主要有……菜豆 (四季豆) 、……多花菜豆 (龙爪豆) ……等[28] (P203) 。郭先生所说的四川农业开发的第三阶段, 时代上指从元代至近代[28] (目录, P3) 。

我们前面已提到, 最早明确记下菜豆———四季豆的中国文献是乾隆廿五年的《三农纪》, 其作者是四川什邡县的农民学者张宗法。他总结的是四川的首先是什邡县的情况, 反映出1760年左右成都平原或川西平原已较普遍地栽培食用菜豆———四季豆 (否则张宗法怎么用得着去教人如何种四季豆) 。而在成都近郊的金堂县, 民国时期的县志简单地提到一下:“夏则蔬之外兼多?属:苋菜、苤蓝、露葵、蕹菜、莲花白、四季豆、豇豆、刀豆及长圆红白诸种茄子”[29] (卷一《疆域志·物产·植物部》) ;同治六年 (1867) 的《续金堂县志》在物产部分只说“仍前志”, 无任何内容。嘉庆十六年 (1811) 的《金堂县志》菽之属提到有“龙爪豆, 亦名虎爪豆”一语 (这也是我们前后推论虎爪豆即龙爪豆的依据之一) 。蔬之属也提到有“四季豆”一词[30] (卷二《土地部·物产》)。前面已提及, 龙爪豆即多花菜豆, 系原产美洲的菜豆属的一个栽培种。四季豆即菜豆。再往前溯, 还有乾隆十六年 (1751) 张南?的《金堂县志略》。该志不分卷, 设驿站、职官、兵制、人物、乡贤、艺文、陵墓、寺观、节烈、科第、风俗、学校、城池、形胜、敖选、儒学、分署、桥梁等专题, 但无土产、物产等栏目, 更无当地所产各种作物的只言片语[31](10)。尽管如此, 但嘉庆皇帝是乾隆之子, 是紧接着乾隆的皇帝;且嘉庆《金堂县志》已提到今日最流行的“四季豆”一词, 再考虑到同省什邡县早已有该作物 (至迟在乾隆年甚至乾隆之前) , 所以我们推论, 大概从乾隆年以来, 成都郊区的金堂县也可能有了菜豆———四季豆栽培。

我们再看看在四川边远民族地区的四季豆传播情况。我们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为考察点, 也由今 (近) 往古 (远) 追溯考察。

新编《松潘县志》载:民国时期, (种植蔬菜) 26种。解放后, 种植24种, 即菜豆、大蒜、莲花白、葱、圆根、胡萝卜、白瓜、南瓜、金瓜、黄瓜、苦耳瓜、二季豆、刀豆、豇豆[32] (P442) 。这里所说的菜豆、二季豆当是指同一种蔬菜作物中的不同的品种。由此可知, 四季豆在高寒的松潘县也栽培普遍, 受到居民喜爱, 叫法不一。民国《松潘县志》有云:“二季豆, 一名豆角。有红米、白米两种。产南坪、小河、平番”[33] (卷八《物产·蔬属》) 。这里, 可知四川话常称四季豆为“豆角”;另外, 四川等地也称菜豆为“二季豆”[4] (P13) 。所说的“白米”、“红米”, 便指豆荚中的豆粒的颜色, 属于普通菜豆———四季豆内部的品种差异表现。同治十至十二年 (1873-1875) 何远庆编修有《松潘厅纪略》、嘉庆二十年编修有上下两卷本《松潘直隶厅志》。清代这两部厅志, 皆留存于世。《松潘厅纪略》中有了关于四季豆的记载:“地无田, 皆种殖 (植) 山间。土性硗薄。谷属则余 (于) 平武茂州交界处产少许, 他处皆无也。豆属则产蚕豆、豌豆、黄豆。蔬属产白菜、青菜、苋菜、葱、韭、蒜、莴笋、四季豆、芹菜、洋芋 (指土豆) 、苦菜、蘑茹 (菇?) 、莲花 (白) (按, 指甘蓝) 、白菜、萝卜。瓜属产南瓜。花属菊花、棋盘花。惟南坪产牡丹, 以天时暖也。果属则产苹果、延寿果”[34] (《物产记》, 第九连页) 。菜豆———四季豆的分类一直在菽 (豆) 、蔬 (菜) 属之间徘徊。这里何远庆把它归入蔬属。显示川人更喜欢吃其嫩荚作菜。但再遍翻嘉庆二十年 (1815) 成稿的《松潘直隶厅志》, 并无土产、特产、农产等栏目的设置, 更无对栽培蔬菜的介绍。而在书页前封面后粘贴的毛笔书写的补充内容中, 有一小目“松番 (潘) 厅土产”, 其中也只有当地产的中药、粮食、动物、畜牧产品等, 无蔬菜、豆菽[35]。

综合四川腹地什邡县、成都郊区金堂县、边远民族地区松潘县的情况, 我们推论清初四川即有菜豆栽培不会提前或超远。到乾嘉时, 四季豆已传遍全川, 并有了今日最流行的名称———四季豆。

中国的最大宝岛台湾省何时有了菜豆———四季豆栽培也是个复杂和有趣的问题。台湾现代研究文献一般认为系1905年引入栽培。如“本省 (台湾省) 约于1905年, 引进为大田里作, 矮型种则于1956年引入, 在东南部与番茄、甘蔗等间作”[36] (P1033) 。又如, “菜豆, ……。1905年引入台湾, 园艺名四季豆, 别名……”[37] (P749-750) 。但我们寻觅爬梳出菜豆更早便可能传入台湾的蛛丝马迹。这次我们由远 (古) 向近 (今) 钩沉。

现存最古的康熙卅四年 (1695) 《台湾府志》说有“长豆 (亦名菜豆) 、笋、加说豆、刀豆、乳豆 (即肉豆) ”等[38] (卷七《风土志·土产》) , 并把它归入蔬菜类 (蔬之属) 。这里, 长豆 (菜豆) 似乎是指作菜吃的豇豆。康熙五九年的《台湾县志》的有关记载有了一点发展, 有“菜豆, 荚小而长, 有青者, 有紫者, 亦名长豆”[39] (卷一《舆地志·土产》) 。该志也把它归入蔬之属。这里的菜豆———长豆亦指豇豆。乾隆十七年的《重修台湾县志》所记情况又有了一些发展:“菜豆 (荚长, 亦名长豆。蔓生下垂, 有青紫二种, 可充蔬品) 。……虎爪豆 (蔓生, 一茎四五荚, 状如虎爪, 故名) ”[40] (卷十二《风土·土产》) 。再以后的台湾地方志都说长豆其荚长尺余。如光绪年间的《台湾通志》。至此, 我们初步判断, 以上所说的菜豆 (长豆) , 便是今日之豇豆, 乾隆十七年的《台湾县志》所提到的虎爪豆, 大概就是各地所称的龙爪豆, 即多花菜豆。如果我们的辨析和推论成立, 那么, 台湾地区也至迟在乾隆时代便有了菜豆属的一个栽培种、多花菜豆/龙爪豆/虎爪豆的栽培和食用了。菜豆———四季豆在今日台湾也是常见蔬菜, 1978年栽培面积达4500公顷, 主要产地为屏东县、台中县和高雄县[36] (P1033) 。

六、结语

菜豆———四季豆经印第安人培育, 已有了好几千年的栽培利用史。在地理大发现开始以前, 已成为美洲各地的主要蔬菜作物。16世纪传入旧大陆后, 迅速在全世界传开。与许多美洲作物的际遇不同, 这一新蔬菜在欧洲也很快受到白人的欢迎, 得到推广和普及。大概在16世纪末菜豆传入中国, 也受到国人的欢迎和喜爱, 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变异、次生中心、栽培种和品种。而且, 现代汉语中还因此形成了一句常用俗语:“四季豆不进油盐 (或油盐不进) 。”这句话既指烹饪时要多放点盐、油多炒一会儿 (才能进盐味儿) ;在生活中又常用来比喻那些不听劝的人, 任性又脾气犟的人。如今, 菜豆———四季豆已成为中国人最爱吃的蔬菜之一。汉语称谓的繁复歧异也显示了这点:即全国各地都有栽培并有不同的地方名称;该豆传开的时间不太长, 并呈天女散花式、爆炸状传开。中国今天已成为全世界菜豆———四季豆的最大生产国、消费国并大量出口。所以, 美洲原产的又一种作物在中国找到了最大最好的发展天地。今天, (普通) 菜豆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的高寒、冷凉地区。种植面积约40-50万公顷, 单产视情况和条件在每公顷1000-1800公斤之间, 多花菜豆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高寒山区。种植面积约3-4万公顷, 单产视情况和条件在每公顷700-1500公斤之间。我国菜豆的种植面积、产量均超过美国 (26万公顷) 和加拿大 (20万公顷) [41]。2001年我国出口菜豆43万吨, 占全国粮食出口总量的4.43%, 占全国粮食出口创汇总额的10.45%[41]。

目前, 菜豆———四季豆在全世界的栽培面积在豆类中已仅次于大豆 (黄豆) 。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菜豆———四季豆, 正在为丰富世界人民的饮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尼·伊·瓦维洛夫.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育种的理论基础[M].莫斯科:科学出版社, 1987.

[2]R.Douglas Hurt.Indian Agriculture in America,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87.

[3] M.Maras, S.Su nik et al.Temporal changes in genetic diversity of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accessions cultivated between 1800 and 2000[J].Russian Journal of Genetic, 2006, 42, (7) .

[4] 编委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蔬菜卷) [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0.

[5] 米克鲁霍—马克来民族学研究所著.美洲印第安人[M].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出版社, 1955.

[6]John P.Hart, David L.Asch et al.The Age of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in the northern Eastern Woodlands of North America[J].Antiquity, 2002, 76.

[7] 摩尔根.古代社会 (上下册) [M].杨东莼, 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8] Cecil H.Brown.Prehistoric chronology of the common bean in the new World:the linguistic evidence[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2006, 108, (3) .

[9] (日) 星川清亲.载培植物の起原と播 (改订增补版) [M].东京:二宫书店, 1987.

[10] (日) 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M].林郁芯,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1] 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第一卷) [M].顾良, 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2.

[12]社科院语言所词典室.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13] 苏联大百科全书[M].莫斯科1970年代, 第三版.

[14] 编委会.大日本百科事典 (第2卷) [Z].东京:株式会社小学馆, 1980.

[15]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上下册) [M].刘衡如, 等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16] 编委会.辞海 (缩印本) [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17] 编委会.汉典[Z].www.zdic.net.

[18] (明清) 隐元.黄檗山寺志[M].《续修四库全书》第719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9] (清) 李传甲, 等.福清县志[M].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资源库.

[20] 乾隆集体.福建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7册, 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1993

[21] (清) 饶克鼎, 等.福清县志[M].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资源库.

[22] (清) 张玉书, 等.康熙字典[Z].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 1980.

[23] (清) 张宗法.三农纪[M].四川大学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数据库.

[24] (清) 张宗法著.今邹介正, 等校释.三农纪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9.

[25] (清) 吴其.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26] 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 (农业卷) [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27]佚名.多花菜豆[J].中国蔬菜, 2009, (1) .

[28] 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29] 民国集体.金堂县续志[M].镌板, 川大图书馆藏, (民国十年) 1921.

[30] (嘉庆) 金堂县志[M].线装刻本, 川大图书馆藏.

[31] (清) 张南, 等.金堂县志略[M].32毫米缩微胶卷, 川大图书馆藏.

[32]编委会.松潘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9.

[33] 县志编委会.民国张典主修, 王昊, 刘树成点校.松潘县志[M].松潘:2007.

[34] 同治 (1875年) 何远庆.直隶松潘厅纪略[M].线装刻本, 川大图书馆藏.

[35] (清) 嘉庆.松潘直隶厅志 (上下册) [M].钞本, 川大图书馆藏.

[36] 编委会.农家要览 (上卷) [M].台北, 丰年社, 1980.

[37] 杨恭毅著, 陈运造图. (杨氏) 园艺植物大名典 (第七卷) [Z].台北, 杨青造园企业有限公司, 1984.

[38] (清) 高拱乾, 等.台湾府志[M].台湾文献丛刊第一辑第2册, 台北:大通书局, 1990.

[39] (清) 陈文达, 等.台湾县志[M].台湾文献丛刊第二辑第30册, 台北:大通书局, 1990.

[40] (清) 王必昌, 等.重修台湾县志[M].台湾文献丛刊第二辑第31册, 台北:大通书局, 1990.

[41] 柴岩, 廖琴.中国芸豆生产现状与对策[EB/OL].宁夏小杂粮网, 2008-12-12.

注释

11 余按, 这是一个含混的称谓。因在现当代汉语中, 豆类作物的鲜嫩的作菜吃的豆荚都可称豆角。

22 余按, 这是一个有误的称谓。因另有蔬菜叫扁豆。20 世纪50年代的《俄汉辞典》, 如陈昌浩主编, 曾将俄语фасоль释为扁豆。20世纪90年代的《俄汉大词典》, 如黑龙江大学俄语系主编, 已将此词更正, 释为四季豆、芸豆、菜豆。

33 余按, 它后来成为菜豆属的一个栽培种, 学名Phaseolus coccineus L.。

44 余按, 乃菜豆属的又一个栽培种, 学名Phaseolus acutifolius。

55 隐元还把当时日本已有但中国所无或所缺的各农作物各品种的种子寄回, 以促进它们在祖国传播。如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七《果部上》载:“落花生一名长生果, (乾隆, 1747年) 《福清县志》:‘出 (自) 外国, 昔年无之。……康熙初年, 僧应 (隐) 元往扶桑觅种寄回’。”民国《莱阳县志》又载:“落花生俗名长生果, 清康熙初, 闽僧应 (隐) 元得其种于扶桑, 渐传北方” (《莱阳县志》卷二之六《?属》) 。闽僧应元即为隐元。

66 《本草纲目》共分五十二卷, 十六部, 一序例, 一主治。

77 余按, 四季豆豆荚长约10-15厘米, 宽约1-1.2厘米。

88 从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澳门本属广东省香山县管辖。

99 《植物名实图考》首刊于作者逝世一年后的1848年, 但成书应该在19世纪30年代。

1010 承四川大学图书馆总馆办公室吴建设副主任大力帮忙, 助我看到此书 (缩微胶卷) , 特此鸣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