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阳气与养生

 一渔夫 2019-07-10

一、身中之太阳

在自然界里,地面在不同时节,由于受到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了寒热变化。在春夏季,接受的热量逐渐增多,气温逐渐升高。秋冬季,接受的热量逐渐减少,气温逐渐降低。

因此,在一年这个大周期里,地面所感受到的,由太阳所发出的,温热性质的阳性能量,其消长变化有规律性地表现为生、长、收、藏四个阶段,它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应,就是所谓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了。

相应于人身,也有着与太阳能量相类似的重要物质---“阳气,《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之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就是说人体的阳气,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失去正常的运作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我们这些热爱于养生的人,也要效法天道自然,使自身的阳气的运作,符合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万物不失,身无奇病,生气不竭。

二、阳气之为物

有些中医书通常将气在阳定义为阳气,也就是说,阳气是运行于人的体表肌肤等外部的气。这样的定义显然过于模糊,我们得从阳气的生成或组成的层面来研究。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运行于体表的有卫气,卫气也属于阳气,它是后天水谷所化之捍气,有温养、调节、防御的作用。

这样,卫气是否就等同于阳气呢?《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有提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里所说的阳气还具有精微柔和的性质,这显然与捍烈性质的卫气毫无关系,因此卫气不等同于阳气,它应该还有其它成份。

若以气的精微柔和这两个特性来论,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真气了!真气它源于先天,是人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此,这如太阳般作用的阳气,没有这人之根本的真气参与怎么行呢?

《黄帝内经·灵枢》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行而充身者也。从这可以知道,我们目前体内的内气之状态是:真气与谷气并行。真气是先天的,其质清微,属阳。谷气是后天的,其质浊重,属阴。

而得道之真人,则不然!他们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专精神而通神明,以采取身外自然的先天真气。当功夫达到一定层度,身中先天真气充足,就会出现气满不思食的自然避谷境界。避谷也就断绝了身内水谷浊气产生的根源,如此,一直到全身上下都充满了清微纯和的先天真气,而没有一丝的后天浊气之时,方能方能称为纯阳之体,方能称之为神仙

所以,我们这里所讨论的阳气,是先天真气和后天卫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具有这两者的特性。

三、阳气通于天

(1)由于阳气主要分布于人体肌肤体表等外部,因此它与天(大自然)是相通的。而一切外界因素对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如我们常见的湿等外邪。

《内经》: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惊,神气乃浮。就是说因为感受到寒冷,人的阳气就会像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又如:因于暑,汗,烦则喘,静则多言就是说,由于感受到很强的暑热,人体的阳气过于活跃,人则汗多而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由多言多语。

(2)《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和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臧、十二节,接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范此者,则邪气伤,此寿命之本也。”(生气即阳气)

黄帝说,自古以来,天地万物都要以通于天气,作为生命的根本。,指自然界。

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天之阴阳是按天气的性质划分的,阳杀阴藏,阳生阴长。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如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关节有毛病的人,他们对天气十分敏感,当阴雨天气将要来临时,他们的关节就会有反应。

天气衍生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它们与不但与四季相应,而且对人的五脏产生影响。

其中:木气行于春,作用于人的肝脏。火气行于夏,作用于人的心脏。土气行于长夏,作用于人的脾脏。金气行于秋,作用于人的肺脏。水气行于冬,作用于人的肾脏。

五行之气虽非先天真气,但它对于人体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人的五脏在相应的季节,如受之气不足或太过,就会影响人体的腑脏功能。

一年四季,依天之阴阳的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总共六气。

而在人体,三阴三阳分配于十二正经(三阴经和三阳经,依手足之不同,共十二经,)其中三阳经为阳气生长之门户,三阴经为阳气收藏之门户。它们控制着每日阳气的运行规律,即如《内经》所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希,气门乃闭。故幕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如果人体的阳气运作,经常地违背五行之气和三阴三阳(又称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就会损害人体正气,人体正气不足,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3)思考:唐、宋时之道家,如全真派的大丹直指、灵宝毕法或西山一系,都非常重视五行之气的修炼,由于此类修法过于繁杂,而且有诸多时间限制,从而为后世丹家所弃。

依此篇天气衍生五行之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被后世丹家所重视的先天一气五行之气还是相通的,而后者丹功中的五气朝元一步,就是使五行之气返还为先天一气的功夫。

又,通过阅读《内经》,我们可以发现里面用大量篇幅是描述了五运六气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辩证观念。

四、睡眠之奥秘

(1)《内经》认为人的睡眠与卫气有关,《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悟。也就是说,卫气白天运行于阳分(外表),夜间则运行于阴分(内部),所以卫气在阳分行尽就要睡眠,在阴分行尽就醒了。《灵枢·营卫生会》中还具体提到: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故至阳而气,至阴而起。

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失眠就是卫气不得入阴若引起的。由于《内经》云: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

因此,卫气运行于阳分,能防御外邪、温养肌肤腠理、调节体温……这确保了人体的日常生活的正常运作。而人在睡眠之时卫气入于阴分,失去外部卫气的保护,人体抵抗力减弱,如遇风、寒等外邪,则容易引发感冒,即使是在气温炎热之夏季,也不能过于贪凉,须注意防护。

(2)如前所述,阳气是先天真气和后天卫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人睡眠时卫气已经运行于阴分,这时先天真气又藏去那里了呢?

中医认为,人体血肉之躯皆阴,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中,而一身之真气,由之以生。是故真气藏于肾中,通过三焦而循行到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所以肾又被称为先天之本

又,《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为固也。这里的指的是什么呢?《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所以藏于肾中,这个肾中之不是我们常说的阴精,而是先天元精,它与先天一气本来是同一样东西,元精是真气的蓄积状态。

所以,当我们睡眠时,真气(先天一气)便开始蓄藏于肾中,这之积蓄状态的真气我们也称之为”(元精),而元精积蓄到一定饱满程度,静极而动,便有了外逸之机,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活子时了。这时男子的外阳便会勃然而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欲之阳举。是故身体健康正常的男子,每日必有一举。

但每个人发生无欲之阳举,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有的人发生在沉睡中,无法知觉。而有的人发生在清晨,可以感觉。但无论是那一种状态,都极易引发爱欲之心,如果心性不纯,在梦中则梦交遗精,在清醒状态则久举不下,即使不泄,也会化为后天凡精,药老不可用矣!

因此,大凡修真之士,必从炼己定性开始,加深定力,才能在活子时到来之时不动心,不转念,元精自化为元气。如此夜夜采取,不使精气外逸,积精累气而为丹头,前人所说的百日筑基不外如是。

或又睡觉时清眠状态时人易于昏沉,难以正确把握时机,把持心性,则打坐入静,静寂之功态下,静极而动,元精产生。但无论如何,都要使心性纯结,否则丹基倾覆于片刻之间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