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晚至清早期铜手炉匠师张鸣岐作品

 明月耀清风 2019-07-10
  明晚至清早期铜手炉匠师张鸣岐作品

 越汝珍老前辈在他《古玩指南》一书笫二十二章〖艺术家小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张鸣岐,嘉兴人,善制铜手炉,质匀花纹工致,以足踹之不瘪,一时重之,呼为张炉,朱彝尊尝咏之”。古董大家赵汝珍先辈给予了张鸣歧所制铜手炉极高评价,认为他制的手炉可与古人所制的彝尊相媲美。
    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过来的。张鸣岐制作的手炉多姿多样、工艺精湛、性能优越,为人们所重。张氏制炉选用精炼红铜,铜质纯净
    我在研究中还发现讲究的手炉除了“大不盈掌”之外,其炉内壁有一层约0.3毫左右的黄金涂层,金光灿灿。黄金涂层可能是起到抗灼保温的作用。但这一发现还没有得到试验室证实。

明晚至清早期铜手炉匠师张鸣岐作品
张鸣岐制紫铜手炉(长8.3 高5.6+1.1 宽6.3厘米)
此炉炉体完整无伤痕、素面无纹、造型古朴优美、炉骨沉重、色泽滋润晶莹、铭文规整

   张鸣岐是明明代万历年间嘉兴人,他的铜手炉在当时非常出名,当时人称“大彬壶,鸣岐炉”,将他和时大彬相提并论,名重一时。因此他的手炉历代都有许多仿品,现在市场上见到的张鸣岐铜手炉基本上都是后仿品,一般多为清末和民国仿品。但凡见过张鸣歧作品的人一眼即能辨出真伪,比鉴别瓷器之真伪容易许多。从材质、造型、手工、重量、款识等各方面来判断。

     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过来的。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在明清时,手炉制作达到了高峰。其造型多姿多样,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等等。另外在考虑手炉的坚固性和美观性的同时,工匠们将炉底分别设计成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荠底等,并且在手炉提梁上也作了艺术设计,如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等。运用镂雕和錾刻两种工艺,在炉盖上刻有镂空的花鸟或吉祥图案。 
     张鸣岐制作的手炉相对厚重但厚薄均匀,整炉不用镶嵌或焊接,全用榔头手工敲击出来,炉盖上的雕镂很细,但用脚踏不瘪。盖子十分紧密,虽然用了很久,也不会松动。除张鸣岐以外,明清时制作手炉的名匠还有王凤江、周文甫、蔡家、蒋抱云、徐守素、王吉、潘祥丰、赵一大等。 
    手炉虽然存世量多,品种也十分丰富,但它不可再生,总量再多也只是一个定数。从全国来看,它的数量实在太有限了,而热爱收藏手炉的人却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日益膨胀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市场。于是,出现了有限的手炉面对无限需求的市场这样一种局面,正是这“物以稀为贵”的因素,造成了手炉价格还要向高峰攀登。 
l、宋代以前无黄铜与白铜,唯有青铜和纯铜,青铜不宜制作手炉,而纯铜兑锌为主要元素的是黄铜,兑镍为主要元素的是白铜。黄白二铜始于何时固不可考,但确知宋以前铜器除青铜外均系纯铜。清代以后盛行黄白二铜,且黄铜使用比白铜还要迟。鉴别时可视手炉的底足,如露有黄铜的,即可断定清末民国之物品。紫铜,可分两方面,具有古朴厚重之感,素面而精,一般来说可达明代,如轻薄而纹饰花哨,大多为清代手炉。 
2、锈色为古铜器特有之美,也是鉴别手炉时的着眼之点。常见锈色有绿锈、红锈、黑锈、紫锈等。锈色种类、锈色深浅,不能作为真伪的根据,均与地理环境和铜质成分有关。凡伪制之锈,不论何色,如以加碱的开水刷之,其锈即落,暴露无遗;如伪造玻璃锈,可用烙铁去烫,伪者即发出松香与胶水味,真者毫无变化;如用硝镪水和盐卤所伪造的锈,可以舌舐之,有咸味者均为伪制。且伪锈多深浅不匀,不能与器体融合。用手摩娑没有滑爽之感。 
3、手炉基本上是手工制作的,而仿品绝大多数均是浇铸而成的。我们可以从底足与炉身的焊缝、炉盖网眼的作工方式上加以区别。 
4、最重要的一点是,手炉的纹饰系人工錾刻而成,又称“刻铜”。字每笔的边缘与平面交接处干净、平整、成锐角。清中晚期,錾花发展形成了独立的艺术,特别是咸丰、同注年间,在铜器上錾花已达鼎盛时期。因此,满工纹饰的精品手炉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5、从赝品手炉来看,仿造名家制作的较为普遍,我们除了注意款识的形式、字体外,还要注意工艺制作的精细程度,特别是炉盖的纹饰是否达到精细的程度,款识再逼真,其工艺制作达不到水准,一定是伪品。

明晚至清早期铜手炉匠师张鸣岐作品
张鸣岐制款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