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最后的大肠杆菌 2019-07-10

前仅能够在小鼠实验中常规培养用于基因打靶的ES细胞,大鼠的ES细胞已获得成功,但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在许多其他物种中尚缺乏稳定的ES细胞系,难以利用ES细胞进行基因打靶;只能通过体细胞(somatic cell)进行基因修饰,然后用体细胞核移植(nuclear transfer)技术获得基因修饰动物。Briggs和King首先通过核移植技术进行克隆动物的实验,随后Gurdon报道在爪蟾上获得成功。最近,动物克隆技术已经被成功地用于克隆小鼠、大鼠、猪、猫科动物以及家畜。

动物克隆(clone)技术可用于产生基因修饰动物,其原理为:首先培养体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对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基因组进行基因修饰,如转基因和基因打靶;然后将成纤维细胞的体细胞核移植入去核的卵母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second  meiotic metaphase),卵母细胞作受体,由于减二中期细胞核的位置靠近第一极体,用微型吸管可以一并吸出细胞核和第一极体。通过病毒膜糖蛋白诱导的细胞融合(inactivated Sendai virus)或电融合来完成核移植,亦可以通过Piezo压电式显微操作仪用平口的玻璃针直接将体细胞核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接着将核移植的卵母细胞体外激活,产生的克隆胚胎转移到一个假孕动物中,克隆胚胎在代孕母亲中发育成一个植入的囊胚,最终发育产生克隆动物。

尽管大动物体细胞基因打靶效率较低,开展基因敲除较困难,但与体细胞核移植相结合的基因打靶已经被成功地运用于生产基因敲除羊、猪和牛。核移植已用于制备老年痴呆疾病转基因猪模型,这个模型表达人类的APP基因,带有老年痴呆疾病相关的典型突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