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书也没有秘密

 天涯若比邻印军 2019-07-10

图:《永元器物簿》

在中国的书法界有一种说法:两千年的草书发展史上只有四个半人,试着想一想 ,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

第一个是被称为“草圣”的张芝,东汉人;第二个是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第三个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第四个人是唐代草书家,张旭。另外半个是谁呢?怀素,也是唐代人。

张芝《冠军贴》

王羲之《十七贴》

王献之《大观贴》

张旭《断千字文》

草书有小草和狂草之分,寇克让老师结合史料谈草书,他说:草书这种东西对人的要求太高了,它不仅要求功夫,更要求天赋,尤其是狂草。

草书固然非常地高深复杂,而且这些草书大家各有自己的风格,但是他们中间却有共同的规律。

第一,收放自如,或者说开合有度,狂草有之,小草亦有之,草书不独享这个特点,其他书体也有这个特点。(个人认为,这个特点对于草书来说,更加妥帖,使更加的收,放更加的放收意味着内敛,内敛中带着婉约、带着温文尔雅;放表达着不羁,不羁中蕴含着行云流水般的洒脱。

第二,草书讲“方圆”圆中有方,方中有圆。

第三,草书的书写过程是理性的,和它展现出来的飞动流畅的这种艺术感觉是两回事,所以欣赏是欣赏,创作是创作,有时候它是统一的,有时候它是不统一的,甚至是矛盾的。(看似浮光掠影间的一触而就,实则是深思熟虑、灵光闪现的结果。好作品一定伴随着“心流”体验。

草书欣赏的点还有很多,寇克让老师受篇幅所限没有过多的展开。

怀素《小草千字文》

孙过庭《书谱》

我们可以试着从史料、民间故事多角度的去理解古人。理解古人写的书法,揣摩书家在碑帖、墨迹上散发出的个人风骨与气质。

参考资料:一席APP  作者:寇克让  


融通,关乎历史,也关乎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