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医而论,俗称之“胃病”通常涉及与消化功能相关的脾、胃、肝、胆、肠等病变。需补者当根据体质及病情,分而补之。按中医辨证分型,大致有脾胃气虚证、中气下陷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四种。 脾胃气虚证 多表现为进食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晄白,舌淡,脉虚弱。治用香砂六君丸。 中气下陷证 多表现为脘腹有坠胀感,进食后尤明显,或有肛门下坠感甚至脱肛,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治用补中益气丸。 脾胃阳虚证 多表现为进食少,脘腹隐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胖苔白,脉沉弱。治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胃阴不足证 多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灼痛,口干咽燥,唇干,饥不欲食,大便燥结,或有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治用益胃汤。 表现为脾胃气虚证、中气下陷证、脾胃阳虚证之人,可常食糯米、粳米、山药、芡实、芋艿、甘薯、南瓜、甘蓝、胡萝卜、花生、大枣等;寒象症状明显者,如有腹部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者,可适当多食海参、韭菜、桂圆、金橘、佛手、姜、葱、大蒜等;表现为胃阴不足证者,日常可适当多食青菜、菠菜、梨、百合、山药、荸荠、番茄、白菜、柚子、香蕉等。 食疗验方 参苓粥 取人参3克(或党参10克),白茯苓10克,生姜3片,粳米60-80克。将人参(或党参)、生姜切片,白茯苓捣碎,在冷水中浸泡半小时后,煎汁去渣。将粳米入药汁内煮粥。每日空腹食用1-2次,每次1小碗。适用于有脾胃气虚证或中气下陷证表现者。 大枣甘姜饮 取大枣5枚,甘草3克,干姜3克,煮水饮用。每日1剂,可连服1-2周。适用于有脾胃阳虚证表现者。 石斛粥 取鲜石斛20克,粳米30克,冰糖适量。先将鲜石斛加水煎煮,取汁去渣,再将粳米、冰糖入药汁,共煮为粥。每日1-2次,每次1小碗。适用于有胃阴不足证表现者。 上述为一般情况,仅供参考。每个人的病证都具不同特点,诸多复杂因素交汇于一身,无须完全照搬,当因人而异。评估补胃是否适当,须注意观察。若患者对进服之食或药容易接受,食欲正常、大便通畅、口味无异、舌苔不腻,并能持续进服,可判断为进补适当。反之,则提示补胃措施不当,应暂停进补。 《大众医学》2018第12期62-63页 (当归 艾蒿 忘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