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向十分迷信,忌讳“一语成谶”。 就像《红楼梦》二十二回,贾府众人制灯谜玩乐,可是贾政听了众姐妹的谜语,却深感“并非福寿之辈”。 元春的爆竹“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预示了她后来的早逝; 探春的风筝“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暗示了她远嫁的命运; 惜春的海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也暗合她长伴青灯古佛的结局。 似乎有些话真的是不能说,一说就灵验。 所以当苏轼读到秦观的“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才会那样伤感,而秦观最后的结局又应了词中所言,更为这首词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这首词名为《好事近·梦中作》,全词如下: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深受“乌台诗案”的牵连,后半生和苏轼一样在贬谪生涯中度过。 他没有苏轼那般豁达,他的词中有种淡淡的忧愁,“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读来令人心疼。 这首《好事近》,是他梦中所作。 当时的他被贬处州(浙江丽水),心情郁闷到了极致。 因为生活太痛苦,他只能在梦中寻找寄托。 词的上半阙描写的是梦中所见的明媚春光。 一场春雨过后,山间小路上的野花开得正明媚。 而山花盛开后,整座山就显得生机勃勃,处处繁花处处春。 走到小溪的深处,又传来了无数清脆的黄鹂声。 这样多姿多彩,有色的春光令人赏心悦目。 春路、春雨、春花、春色、春溪、春鸟,一个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 短短四句便将山间如仙境搬的春光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如此浪漫绮丽的春色大概也就梦中能见到了。 接着的下半阙写的是词人醉酒后所见之景。 天空中的云,变化万千,就像奔腾飞舞的龙蛇。喝醉酒后就躺在溪边的古藤树下,完全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词人的目光从山间移向了天空,碧空万里,龙蛇飞舞,何等的壮观,词人见此壮丽风景,似乎压抑的精神也得到了解放。 但这也只是暂时的,他借酒消愁,最后在古藤树下酣然入睡,仿佛抛却了一切烦恼。 色不迷人人自迷,美酒、美景,他沉醉在这迷人的山光水色中,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 只是梦中又多美好,醒来就有多痛苦。 他的苦,他的愁好像在梦中得到了解脱。 只是这样的解脱毕竟是虚妄的,所以就显得更加凄凉哀伤。 后来苏轼读到这首词时,也被秦观的哀伤所感染,不禁潸然泪下。 秦观和苏轼亦师亦友,他内心的痛苦彷徨,苏轼都懂。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句“醉卧古藤阴下”竟会成为秦观此生的结局。 五年后,被贬雷州(广州)的秦观,得到诏令,迁往广西横州。 他途径滕州,并在此逗留数日。 他携仆从游光华亭时,口渴难耐,歇于树下,命人去取水。 可是等随从取完水回来后,却发现他眉目含笑,永远地去了。 正应了那句“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可能他又见到了梦中的明媚春光,所以才会含笑而去。 其实这不过是个巧合罢了,但古人却认为他是死于“古藤之谶”。 难道若没有这首词,秦观就不会死了吗? 就像人们坚信李白死于“水中捞月”。 他们才华馥比仙,所以他们的仙逝定然也是不同凡响。 仿佛越是浪漫唯美,缥缈神秘,就越符合他们的身份。 只是,在我看来这句词不过是为他的死覆上了神秘色彩罢了。 不知你认为秦观是否真的死于“古藤之谶”呢? - END - 作者:凯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