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谒访秦观墓 ZT

 老街茶馆图书馆 2014-03-07
■鼓 燊
  开始我并不知道宋代大文人秦观的遗骨埋在无锡惠山这回事。去年秋末的一天,无锡日报的两个朋友跟我聊到秦观,自然也就说到了当地政府重新修建秦观墓这个事实,着实勾起我前去探访拜谒的兴致。这两年来,每逢公休日我常在头茅峰至三茅峰的山间散足,头等目的当然是锻炼身体,汗出得爽利,山间的空气又是那么清新润肺。其次,也要顺便看看那些散落于青峦沟壑间的旧建筑,“温故”那些老得掉牙的历史人文掌故。
  没想到在山里走了近两年,居然忽略了这么一个大家伙,惭愧呢。
  我有一老同事小蒋,对中药颇有研究,常去山里探寻采集,就是说,他的山龄可比我悠久多了。隔天问他,他说好多无锡人都不知道这事,外地人也就可以想象了。然后他用手比划着,在空气中给我大致勾画了一张路线图,说,你真该去那儿瞧瞧,很不赖。
  秦观这人,我自不必多介绍,中国词史上的婉约派代表,“苏门四学士”之一,不光词写得好,诗和散文也很有造诣,是宋代的大文人。
  去之前,我特意复习了点秦观的诗词,找找感觉。然后便读到他的一首《好事近》,唉,真是人生如幻,欲言又止。
  
  儿子秦湛将他的遗骨迁葬于无锡惠山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公元1096年薄春,临近知天命之年的秦观在处州(今浙江丽水市)监酒税期间,写下这首著名的《好事近》。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两年,北宋因朝廷斗争,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被贬谪到岭南(今广西一带),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亦不能幸免。绍圣三年,秦观被控告编修《神宗实录》记述不实,贬到处州任监酒税。
  或许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宋代的词人是酒后站在万象山的石阶上,遥望对面的括苍胜景南明山,以及两山间的一条洗练江水和山下隐约可见的街市人群,写下这首词的。想象他当时的心境,想象他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不可知。春天,万物复苏,自然界的一切多么引人入胜,而仕途坎坷前途未卜,所以醉眼望去,连南北都不能分辨。
  4年后,即1100年,已离开处州3年的秦观,在雷州接到朝廷的诏书,他在那年7月启程回京师,8月份路过滕州(今广西藤县),小住,当时他的身体状况从各个方面来说,都还不错。8月12日这天,少游先生喝了点酒,有点儿不胜酒力,一个人卧躺在下榻处的光化亭里。我们很难猜测他在醉意中想到了什么,也许他回忆起了当年醉卧处州古藤阴下,了然不知南北的往事。也许想得更多更远。后来他感到渴了,大声要水喝,家人赶紧端来一盂水,秦观扶醉注视着器皿中的水,笑了,他从水里看到了什么?他就这样在酒醉中笑着离开了人世,享年52岁。
  关于这首《好事近》与秦观的最终死于滕州,元人王仁辅在《无锡县志》中写道:“初,先生……常赋小词有云:‘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后卒于滕州,葬后(墓)上产紫藤一本,围数尺,缠错古松,状若偃盖。人传以为朕兆。”
  秦观死后,其墓原建于他的故乡高邮。南宋绍兴初年,他儿子秦湛任常州通判,遂将秦观的棺柩遗骨自高邮迁葬于无锡。关于这里面的渊源因由,我们可以追溯到宋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秦观与苏轼、参寥来无锡惠山浏览山色美景,曾写下《同子瞻赋游惠山三首》,表露了他对无锡山水的热爱,他生前也曾说过“俯仰佳览眺,悠哉身世忘”,甚而表达了“岩阿相与邻”的愿望。因此儿子秦湛实现了他的遗愿,将他的遗骨迁葬于无锡惠山,让他日夕与青山明月做伴,与清风草木为邻,迄今已有900余年。
  
  选择这样一处幽静地方安息
  
  2008年11月末,冬天,一个有太阳的早上,我出发了。有两条线路可供我选择,一条走河埒口的青山公园,直接上二茅坪。但我选了另一条,走锡惠公园,因为我约了朋友J结伴。
  这条路线的大概走向是,锡惠公园上到头茅峰,然后往西,踩一条坡度平缓的狭长山道到二茅峰,继续往西下到二茅坪。这时一条盘山公路出现在我们眼前,朝西北向上是三茅峰,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如果朝西南方向往下走,不出五分钟,便能抵达目的地,同行者对此很肯定。
  阳光很好,天空蔚蓝,两边的树木香樟和松柏居多,显得郁郁葱葱,往南望去,山下的屋舍田地清晰可见。到了,公路转弯处,一个牌坊站在那儿,“东南淮海,国士无双”的字句扑入我们眼窝,淮海先生(即秦观)是配得此评的。墓地修在二茅峰南坡蔡龙山,拾阶而下,铺满松针的山道绕出一个大弧圈,坡度开始陡峭,越往西越平缓,终于来到一开阔地,南边山下正是一片大山谷,朝北仰首看去,二茅峰隐约可见,想来秦湛为父亲选择这样一处幽静地方安息,很费了点心思。
  是的,幽静,几乎便是秦观文字内的气息。墓地足有400多平方米,周围筑着一圈山石矮墙,矮墙之外全是高大植物,于是在空中形成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巨大豁口,明媚的阳光从豁口射进来,仿佛是种永久的安慰,深深抚慰着秦观的墓碑,它能抚到秦观那颗幽静的心脏吗?“秦龙图墓”,墓碑是清代嘉庆年间所立,“直龙图阁学士”的封号却是1130年由南宋朝廷所追赠的。一个人,在他死后30年得到一个光耀的封号,说明了什么呢?我想,这个对秦观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了,这样的补偿无足轻重。
  五株香樟,直挺挺守在墓地南边,像五个忠诚的侍卫。一个小水潭,在坟的东北侧,潭内积水浅而清澈,石壁间碧绿的蕨类参差有致,在冬日的阳光下愈见精神。我忽然有些恍然,陷入到追思的情绪中去。
  
  是那些瑰丽诗篇留住了他
  
  几乎可以肯定,秦观不是当政客的料,这是他内在气质决定的;他创作诗词和散文却是一流好手,这也是他的内在气质使然。
  “莫嫌天地少含弘,自是人生多褊窄。争名竟利走如狂,复被利名生怨隙。”“从此俗态两相忘,笑指青山归来得。”这些,是他仕途遇挫后的诗句,仿佛看破一切,已然挣得一个自由身。但秦观毕竟缺少苏轼那种旷达、率真、豪放不羁的性情,那类性情,简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不受外部环境所左右的。秦观的性格与苏轼相比,显然要内敛而抑郁得多。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在处州任上没呆多少日子,秦观再被贬到郴州(今湖南东南部),上面这首《点绛唇·醉漾轻舟·桃源》便是他在郴州期间所作。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郴州以北,多么令人神往。他酒后微醉,在梦中随轻舟前去拜访,结果发现“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是在悔恨自己误入仕途,落得眼前被贬黜的结局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然也是篇逃避现实的文字,但无疑要澹泊许多,洒脱许多。
  如果说,这首《点绛唇》多少还带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渴求之心,那么,秦观同样写于郴州任上的另一首可称得上辉耀宋代词史的《踏莎行》,简直就在用文字暗泣自身的不幸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无限凄迷落寞、乡愁离恨尽在其中。依我看,这便是秦少游真实的性格写照。
  是的,我要说的就是这个:诗为心声,文显性格。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写作路子完全不同于苏轼,他的文字内敛、婉转、节制,有时甚至在一种近乎压抑的氛围中释放着什么,这些难道不是由他的性格造就?要知道,他的老师苏东坡也是被一贬再贬之人,但东坡先生的文字完全不是那个调。
  在郴州任上的日子,正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那时他正当壮年,正是一个有志之士建功立业、走马倜傥的好时光,但命运把他闲置在一个穷僻山野,命运,似乎还不打算一下子把它的心酸玩笑开完。我仿佛能清晰望见他,这个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那张枯槁憔悴的脸,那颗幽如古井的心脏。
  偶然我会想到,我们该感谢北宋朝廷变化多端的党争纠纷呢,还是感谢秦观那颗敏感而多愁的心?不管怎么说,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一齐发力,方造就了一个文学史上的秦观。是的,倘若只是作为北宋朝廷的一名小官吏,秦观这个名字不足以让我们挂念,当这个名字同诸多婉约派名作联系到一块儿时,后人将世世代代把他缅怀。是他写下那些诗篇,也是那些瑰丽诗篇留住了他。
  
  墓地与弥眼的山色美景,早融为一体,非常和谐
  
  幸亏还有青山绿水,还有看不尽的春色秋气,还有无锡蔡龙山的幽静和美景,是它们永远接纳了秦观。山水之幸,无锡之幸,还是秦观之幸?
  无锡的山水同大多数江南地区的山水一样,不突兀,是浅淡的,虽然浅淡,细看很有味。现在,我不由得想到清代词论家冯煦对秦观词的评语:“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浅淡,是否也是组成秦观性格的一个零件呢?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对秦观的评语可谓精准,他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哈,好一个“得之于内”,好一个“词心也”!
  中午11点,阳光愈发旺盛,偶有山风吹过,群木哗哗作响,这动人心魄的响声把我们拉回现实。是下山的时候了。我和朋友J拾阶而上,回到立着牌坊的南坡,这时我们看到牌坊向阳的这面,刻着秦观的两行诗句:
  
  记得踵三隐, 岩阿相与邻。
  
  这是秦观曾经的愿望,他肯定不会想到,居然在无锡得以实现。站在牌坊下再次注视过去,我们发现,墓地与弥眼的山色美景,早融为一体,非常和谐。
  春路雨添花,
  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
  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
  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
  了不知南北。
  ——秦观《好事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