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淮海先生祠堂之记 刊于元至正《无錫县志》上的《重修淮海先生祠堂之记》,宋代戴溪撰,是秦观家族史早期珍贵历史文献。值得各支在今后修谱时錄入[祠墓卷]。 重修淮海先生祠堂之记 淮海先生秦少游,建中靖国初卒藤 (1) 。归葬高邮,政和中迁葬于常州无锡县惠山之原 (2) , 子孙因家焉。墓故有亭,刻建炎四年追赠龙图阁告 (3) ,并山谷送秦少章诗 (4) ,置之亭中。 秦氏仕不显,诸孤贫窭,墓四旁地皆为豪右所得,亭也毁坏不存。山谷诗石归邑好事者,独 赠碑荒芜榛杞中,樵苏不禁,墓祭几绝。开禧丙寅 (5) ,永康应纯之以州判官摄邑事 (6) , 访问遗迹,慨然兴念,封殖其墓,取旁近地还之,率邑士大夫合钱建亭,乃立赠碑,且 赎还诗石。择秦氏诸孙知学者使肄学职,得月给,使具祭祀。仓台黄公、常守汤公皆助 其凡废。应君故从余学 (7) 。余自澄江召归,道出无锡,应君首及兹事,且请余记之。余 嘉其志,不待再请,然行役未及作也。至吴门,会淮东漕孟良夫,因论少游[醉卧古藤阴 下] (8) ,人谓卒於藤之谶也。独未知一事,少游墓后古松一株,直干高耸,有巨藤自墓 穴中出,周匝数四,已而施於松上,盖覆其墓,此真[古藤阴下]也。松为人斫去,藤芽 暨今仅存尔。良夫,信忠孙,惠山寺功德院也,故知其事。应君来索记,因倂及之。四 月朔日永嘉。 录自元[至正]《无锡志》第四卷 注 (1) 淮海先生 始祖秦观(1049-1100),字少虚,改字少游,别号淮海居士、邗沟处士, 学者称淮海先生,高邮人。 建中靖国初卒藤 宋徽宗元符三年庚辰(1100),少游公于贬谪途中至藤州, 伤暑 困卧,八月十二日,卒于光华亭上。宋建中靖国元年为 1101 年,微误。藤州,今广 西梧州市藤县。 (2) 惠山之原 秦龙图观墓址:惠山二茅峰西南方向约三百八十米处。 (3) 建炎四年 南宋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 1130 年。 赠龙图阁告 制曰:敕故宣德郎秦观等,自熙宁大臣用事变法,始以异同排斥士 大夫。维我神祖念之不忘,元丰之末,稍稍收召;接於元祐,英俊盈朝,而尔观等 以文采风流为一时冠,学者欣慕之。及继述之论起,党籍之禁行, 而尔等四人每为 罪首,学者以其言为讳。自是以来,缙绅道丧,纲纪日隳。驯至宣和之乱,言之可为 痛心.自朕纂承,既从昭洗,今尔四人,复加褒赠,斯足以见朕志矣.呜呼,西清之游,书 殿之选,惟尔曹为称.使生而得用,能尽其才,亦何止於是屿?举以追命,聊申賫志之 恨,亦以少慰士大夫之心.英爽不忘,歆此休显。 录自《泗泾秦氏宗谱》 (4) 山谷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宋代诗人、书法家。与秦观、晁补之、张耒 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少章 秦觏,字少章,秦观弟,曾为临安主簿。 送秦少章诗 送少章从翰林苏公余杭 东南淮海惟扬州,国士无双秦少游。欲攀天关守九虎,但有笔力回万牛。 文学纵横乃如此。故应当家有季子。时来谁能力作难,鸿雁行飞入道山。 斑衣儿啼真自乐,从师学道也不恶。但使新年胜故年,即如常在郎罢前。 录自《山谷诗集注》第十一卷 (5) 开禧丙寅 南宋宋宁宗开禧丙寅年,为公元 1206 年。 (6) 永康应纯之 应纯之 (1175-1224) ,字纯甫,浙江永康人,嘉泰三年 (1203) 中进士,宁宗开禧丙寅年任无锡知县。 (7) 余 余即本记作者,原文无姓名。据远碧楼刘氏写本《无锡县志》,本记作者应为 戴溪。戴溪 (1141-1215) ,字肖望,或作少望,号岷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学者, 著作丰富,卒赠端明殿学士等。 (8) 醉卧古藤阴下 句出少游公词《 好事近 梦中作 》: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录自《宋本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卷下 =========================== Wiki -> 元.无锡县志 -> 无锡县志卷三下 155 
| 宋淮海先生秦龙图墓 | 156 
| 在惠山西南三里先生名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开封祥符人焦蹈榜登第初任泰州教授召试贤良除秘书正字后谪居英州移柳州复召除国史院编修建中靖国间贬藤州卒年四十三政和中以党锢未解槁葬高邮县人称为淮海先生子湛为常州通判迁葬于常之无锡开元乡粲山子孙因家焉墓故有亭刻诰词于石其墓后为里姓赵氏所据 阙 间虞荐发为县文学白于令复其墓地以属于学命掌教之官世祀之今祠于州学初先生未遭谪时尝赋小词有云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后卒于藤州葬后冢上产紫藤一本围数尺缠错古松状若偃盖人传以为朕兆 | 157 
| 宋秦少章觏墓 | 158 
| 在大坏山 |
Wiki -> 无锡县志 -> 无锡县志卷四下 27 
| 重修淮海先生祠堂记 | 28 
| 阙名 | 29 
| 淮海先生秦少游建中靖国初卒藤归葬高邮致和中迁葬于常州无锡县惠山之原子孙因家焉墓故有亭刻建炎四年追赠龙图阁告并山谷送秦少章诗置之亭中秦氏仕不显诸孙贫窭墓四旁地皆豪右所得亭亦毁坏不存山谷诗石归邑好事者独赠碑荒芜榛杞中樵苏不禁墓祭几绝开禧丙寅永康应纯之以州判官摄邑事访问遗迹慨然兴念封殖其墓取旁近地还之率邑士大夫合钱建亭乃立赠碑且赎还诗石择秦氏诸孙知学者使肄学职得月给使具祭祀仓台黄公常守汤公皆助其凡废应君故从余学余自澄江召归道出无锡应君首及兹事且请馀记之馀嘉其志不待再请然行役未及作也至吴门会淮东漕孟良夫因论少游醉卧古藤阴下人谓卒于藤之谶也独未知一事少游墓后古松一株直干高耸有巨藤自墓宂中出周匝数四已乃施于松上葢覆其墓此真古藤阴下也松为人斫去藤芽暨今仅存尔良夫信忠孙惠山寺功德院也故知其事最悉应君来索记因并及之四月朔日永嘉 阙 |
36 
| 薇山先生虞公墓志铭 | 37 
| 韩性 | 38 
| 薇山先生虞公既葬十有八年其嗣志道使使至山阴贻性书曰先人力学厉行期见于用维卒不施抱志而没不肖孤承乏官使蒙恩追秩承务郎常州路同知无锡州事惟是冢木盈把矣而刻石未立惧无以逭不孝愿为铭诗刻诸冢上以示无止性辞不获则诺而为铭公讳荐发字君瑞虞氏远有世绪居丹阳者尤称大族七世祖讳申行父其字为安定先生门人实生衢州府君讳浵以恩赠中奉大夫再世曰将仕郎讳柄娶于晋陵遂迁晋陵于公为曾祖祖讳伯夔考讳杲皆耆年隐德为善宋德佑中公避地无锡乐其土风居焉幼颖悟读书过目成诵未弱冠试乡校辄高等贾师宪为淮东阃拟试甚盛试者率多为卷以幸得公笑曰是罔利者非耶一卷可矣已而果中前列文声益著家公铉翁为郡守客之郡斋屡上吏部未几而科举革矣公益力学不倦性纯孝事亲葬祭尽礼与弟应酉极友爱自为师生待宗族尽婣睦之道族人有被掠于兵者有去从异教者公询访得之经理其田宅赖以不绝与人交和不苟同故旧有过不轻弃喜节义处约而好施人有急难周之惟恐后岁歉贵籴损其直与人富人稍稍效之平生口不言钱不以产业为意视贵势不以一毫挫也无锡学废士无所归强起公为师招诸生坐斋中讲说义理考论德业士闻风而至课试无虑数百士有田籍官俾给驿传公言于帅若宪诹律引谊其言恳恳诸使素重公从其请得免者且百家乡饮酒久废赞使邑长行之再龟山先生之来南也居于常者十八年公为祠堂奠龟山于中而列乡之先贤于左右岁时祠焉秦淮海之墓在惠山南为赵氏业公谕赵归其地于学为之封殖士论韪之为乡校官十馀年廪禄皆辞不受而校官之所当为者举行无遗文风之盛它邑莫能及声誉闻于中外当路贻书于公将致公都下而行其法于它学公谢不往因遂辞学事则又贻书曰杭学者一省之望为杭学得贤师江左之士有所式矣公又力辞即遣使赉勑授兴国路儒学教授拜命不赴自是杜门谢所还往号薇山老人以见志学者称之为薇山先生延佑甲寅初行科举左丞许公董试江浙择试官必当世师表遣使致公公曰科举兴废吾道所系今取士本朱文公贡举私议吾游场屋时所愿行者不意莫年见之且所避者利禄也今幸无是遂应命试闱经疑问忠恕或引天地忠恕以对他试官曰地岂有忠恕耶乙其豦公晓之曰此非川流山峙之地不对且转语同列若此者黜公作色曰此程子之说君非寡陋者岂偶忘之耶吾无书自随君求程氏书密视之毋令人笑其陋也他试官始愧服公因尽阅馀卷黜而复取者数人监试佟公伯起谢曰微公几误事公之学精而守固于此亦可少见矣素不喜佛老氏学不道机鬼神异之事暇日惟以诗书自娱每戒其子曰尔既仕当以职业自见谨勿藉手书尺求知也由是志道累任果有立文集杂著二十卷藏于家素康强少疾童颜苍髯如未始衰者一日忽晨起正衣冠步入正寝顾诸子曰今日三月十九日也颜色不异双眸烱然拱手避足而逝生于宋嘉熙己亥四月廿七日卒于延佑三年三月十九寿七十八以是年五月十九葬开元乡惠山之阳娶赵氏先公五十年卒追封恭人唐氏封晋陵县太君太君谨重修整处已待人皆足以为阃范后公十六年年九十而卒生宋嘉熙壬寅四月二十日卒于至顺二年十一月初四其年十二月十九合葬于公之墓子男三人志道承务郎嘉兴路嘉兴县尹致仕师道庆元路儒学正守道女二人孙男七人士弘早卒渊庆元路慈溪税务提领沆浚泂澄女十四人曾孙男女十二人甞试论之士患于无才有才矣患不知学学不足致用犹无学也足以致用而汲汲焉惟用之求不得则若有觖焉者有道之士不是为也公负颖异之才而加之学力故其成就有过人者卓然以经术行谊为东南学者所宗足以致用而用之不究从容进退皆适其宜可谓贤矣安定先生以体用之学教人公其有得于家传者欤引其家学久而弥长追荣锡爵人所共羡而公之志不若是止也夫学见于用者徵其用用之不究者尚其志志之难言也久矣公之所望于后而后人之所当益勉者也予故反复论著而不敢畧也遂为之铭铭曰 | 39 
| 学成于已 以用而彰 譬彼导江 其流洋洋 | 40 
| 行父氏虞 学于安定 位不称名 以鸿厥庆 | 41 
| 其传七世 是生先生 束发亹亹 祖训是承 | 42 
| 跂彼修途 有捷坐趍 佩玉长裾 独行徐徐 | 43 
| 用之于乡 乡人是怿 行于胶庠 衿佩是式 | 44 
| 论议已悫 操履弥坚 索其绪馀 可知其全 | 45 
| 采薇于山 于焉是息 以顺以宁 繄学之力 | 46 
| 学期于成 用不期售 郁彼新阡 克昌尔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