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而且能在适当的时候练习,不也很欣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不器重自己,却不会心生怨尤,不也就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于内要孝敬父母,于外要尊重兄长,言语谨慎而诚信,博爱大众而接近于仁。做到了尚有余力,便学习文章。”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足,住不求安适,对事物反应敏捷而说话谨慎,接近有道之人以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而能有所作为;四十岁可以不致迷惑;五十岁,能得知天命;六十岁,可以判别言语是非真伪;到了七十岁,便可以随心任意而不致逾越规矩。”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过去的东西而能发现了解新的东西,此便可以为师鉴了。”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光学习而不假思索便迷惑,光想而不学则危险。” 8、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由!教诲你的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聪明睿智。”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自身端正,不必发号施令,政令也能实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发令也无人听从。” 1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说:“一国的军队,你可以令它丧失主帅,一个普通人,你却不能强迫他动摇意志气节。” 1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早上得知道理,即使当晚死去,都可以了。” 1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翻译:孔子说:“智慧之人乐于流水,仁德之人乐于高山。智慧之人流动,仁德之人宁静。智慧之人快乐,仁德之人长寿。” 1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说:“天气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1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中,学习而不懈怠,教诲别人而不厌倦,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15、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义而不能亲赴,不好的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 1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不发愤不能开启,没有疑惑便没有发现。如果指出一个角度方向,不能推演出其他三个,那我就不必多讲了。”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路,其中一定会有我所取法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1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以四方面来教育学生:文献、行为、忠心、诚信。 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只是个喜爱古代文化,努力探求的人。” 2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想呀想的,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2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翻译: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人。” 22、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人人可以受到教育没有类别。” 23、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翻译:孔子说:“听到道路中的传言就四处传播的,是对于德的背弃。” 2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翻译:孔子说:“聪敏而且好学,又不以谦虚下问为耻,因此谥号为文。” 2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无才能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却向知识浅薄的人请教;有像没有一样,充实看起来却像贫乏,被人侵犯也不计较——过去我有个朋友曾是这样做的。” 2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坚守志向,恳切请教而且有切近的考虑,仁就在这中间了。” |
|
来自: liuhuirong > 《聖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