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英国政治家、哲学家。他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指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代表作品:《论政体》《利维坦》《论人》《论社会》。 哲学家眼中的9种愚人 节选自《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版 做人必须要时时调理自己,求心志清明,思想有条理。如果我们有意去调理自己,则亲师取友,潜移默化,受其影响而得其养,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说得再广泛一些,如果要想调理自己,就得找一个好的环境。 1 人们贪得无厌只是为了确保已获得的美好生活不会失去 全人类所共有的最普遍倾向之一便是得其一思其二、永无休止的权势贪欲。实际上,这并不是意味着人类永远是得陇望蜀,贪欲无限,希望获得比现已取得的还要更大的快乐,也不是他们不满足于一般的权势,更多地其实是因为如果他们不去贪求更多,有可能连现在拥有的权势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手段都会失去。 因此,即便是权势至尊的君王,也要在国内致力于通过法律、在国外致力于通过战争来保持其权势。而一旦他们达到这一目标,新的欲望又随之而起,只不过有些人是为求新辟疆土之名,有些人是为求安逸和肉体之乐,还有些人则希望在某些艺术或智能方面出类拔萃,以博得人们的赞扬或阿谀罢了。 2 人不能接受比他地位低的人的恩惠,施惠者同样不能施加超过受惠者所能承受范围的恩惠 有一种人,他们从自认为同等地位的人身上获得难以报偿的厚惠,表面上敬爱对方,实际上则隐恨在心。这就使他一直处于一个绝望的欠债人的状况,因为不愿意见到他的债主,便暗地里希望他去到一个再也见不着的地方。因为恩惠使人感恩,感恩就是一种羁绊,无法报偿的感恩就是永世无法摆脱的羁绊。这对一个同等地位的人说来是令人生恨的。 但如果这种恩惠,是来自我们认为是尊辈的人那里,则使人产生敬爱之情,因为这时感恩已不再是新的压力,而是愉快的接受。愉快的接受就是人们所谓的感激,这对感恩者说来是一种尊荣,以致一般都把它认为就是一种报答。恩惠虽然来自平辈或地位较低的人,只要有希望报偿就使人生爱;因为在受惠者心目中,这种感恩是一种相互的帮助和服务,于是就产生一种在施惠上互相超过的竞争。这是一种最高贵和最有益的竞争,它使胜利者对自己的胜利感到高兴,而对方所受到的报复则是承认这一点。 而另一方面,加害他人超过其所能或所愿弥补的程度,将使害人者恨受害者,因为他必需预料到的,不是报复便是怜宥,而这两者都是令人十分生恨的事。 3 聪明人反而最容易遭害 实践证明,那些不自信自己是聪明的人,遇到动乱,往往比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或者说喜欢耍权术阴谋的人更能获得胜利。因为后者往往喜欢商量计议,前者则因为害怕中了圈套而提前下手,这样便自不而然地抢得了时间优势,占据了主动,要知道在动乱中,时间就是生命。 那些在动乱中始终能够在战区内结集军队,并利用自身一切有利条件的战略,比任何智谋所能策划出的战略都要强很多。受到压迫的恐惧往往会使人先下手为强或者更容易结成互助联盟,因为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保全性命和自由的好方法了。 4 无能的人才会拿名誉冒险 世上往往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有着极强的虚荣心,却又不自以为能力高,但却喜欢假想自己是英俊豪侠的人。这种人往往只是虚张声势,从不实际动手,一旦出现危险或困难,他们所能指望的,就只能是暴露自己的无能而已。 这种人如果仅仅是从别人的阿谀,或侥幸成功的前事来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找出成功希望的可靠根据,往往会鲁莽行事。一旦危险或困难来临,他们只要有可能就会退却,因为他们找不到安全的道路,便宁可拿名誉来冒险,而不愿让生命受危。名誉可以找一个借口来挽救,生命则是任何办法都无以挽救的。 在政治事务方面坚决自信其智慧的人是会有野心的。因为不在议会或行政方面任公职,具有智慧的荣誉就会失去。这样说来,言谈侃侃的人都偏于有野心,原因是口才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看来都是智慧。 5 节俭的人往往是目光短浅的 节俭这种品格,对穷人来说,也许是一种美德。然而,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却不适合于需要团队一起发挥力量来完成的事。 因为如果与这样的人合作,他们的努力是要用报酬来哺育的,只有给他们更多的报酬,他们才会保持活跃,一旦不是如此,他们便往往没有那么努力,不会全情付出,不愿意去牺牲更多,而这,显然会影响事情发展的节奏,影响整个事件的进程。 6 人往往会把先验经验的个例当成真理 人们往往在不知道权利、公平、法律与正义的原始结构和成因时,就会把习惯和先例当成做事的行为准则。这就导致他们往往认为但凡习俗所惩罚的事就是非正义的,而对自己能够举出例子说明习俗不加惩罚或加以称誉的事是正义的。 这正像小孩一样,除开从父母师长那里接受来的教训以外便没有其他的善恶行为准则。不同的只是儿童坚守其准则,成人则不然。因为长大成人、不像那样听话以后,他们就会忽而讲习惯、忽而讲理性或者忽而讲理性、忽而讲习惯,只看怎样对自己合适。当自己的利益需要时,他们会放弃习惯,而一遇到理性对自己不利时,他们又反对理性。 这正是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就是为什么是非之说永远争论不休,有时见诸笔墨、有时诉诸刀枪,而关于线与形的学说却不这样,因为在这一问题上什么是真理人们是不关心的,这种事对人们的野心、欲望和利益并没有妨碍。 7 缺乏认识之人只能把聪明人当权威 缺乏学识的人,碰到事情,在无法区分事情的因果关系时,就会引导人们、甚至强制人们去依赖旁人的意见和权威。 因为所有与事实有关的人,如果你不依靠自己的意见,不能拿出说服自己也说服别人的想法,就必须依靠那些在你看来聪明胜过自己,你又看不出他有任何要欺骗你自己的必要的人的意见。 8 激情往往引起错乱判断 人们往往会根据各自激情的不同而对同一事物给予不同的名称,比如赞成某种个人意见的人,称之为意见,而反对的人则称之为异端邪说;然而异端邪说也是个人意见,只是迁怒于它的意思更大罢了。 这同一原因还使人们在没有研究和深刻理解的情况下不能区别许多人的统一行动和群众的多头行为。比方说,对于罗马全体元老院议员杀喀提林的统一行动和许多元老院议员杀凯撒的多头行动就不能区别。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把一群人的多头行动当成人民的统一行动,而这一群人则很可能只是因为其中一个人的怂恿所操纵的。 我毫不怀疑如果“三角形三角之和等于两直角”这一说法如果和任何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的话,这一说法即使不受到争议,也会由于有关的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采取把所有几何学书籍通通烧掉的办法,而受到镇压。 9 因果论很容易误导我们 人们往往因为好奇心或对于原因的知识的爱好,而从效果去探索原因,接着又去探求这原因的原因,一直到最后就必然会得出一个想法——某一个原因的前面再没有其他原因存在,它是永恒因,也就是人们所谓的上帝。因此,要深入研究自然原因,就不可能不使人相信有一个永恒的上帝存在;只是他们心中不可能存在符合于神性的任何神的观念。 正象一个天生的瞎子一样,听到人家谈烤火取暖而自己也被领去烤火取暖时,他很容易认识并确信有某种东西是人们所谓的火,而且是他所感受到的热的原因,但却想象不出是什么样子,并且他的心中也不可能具有看见过火的人的那种观念。同样的道理,人们根据这个世界上可以看见的事物以及其令人称羡的秩序可能想象到有一个原因存在,这就是人们所谓的上帝,然而他心中对于上帝却没有一个观念或映象。 还有些人,他们几乎不探求事物的自然原因,却因这种不知道的力量为福为祸,而且对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表示敬畏,把自己在幻想中创造出来的东西当成神。用这种办法,人们根据其千差万别的幻想,便在世界上创造了无数种不同的神。这种对不可见事物的畏惧便是每个人自己称作宗教的自然种子。而在不用这种方式敬拜或畏惧这种力量的人身上,这便成为迷信的自然种子。事实上,许多人都看到了这种宗教的种子。只是有些人把它培植和装饰成了法律,同时还付诸以自认为最能统治别人、并能最大限度地使用权力的方式。 对自然原因的无知的人,会轻易相信,甚至对不可能的事也相信。因为他们看不出其中的不可能性,所以除了认为这一切都可能准确外便再不知道任何相反的情形。不知道原因时,人们就会把一切结果都归之于直接因和工具因,因为他们所能认识到的就只有这些。于是在所有的地方,当人们苦于捐税时,便会向公务人员泄愤,也就是向包税人、税吏和其他管理公共税收的官吏泄愤,并归附于反对官府的人一边。这样一来,当他们弄到得到希望申诉正当理由的通道时,便会由于怕惩罚或羞于接受宽恕而向最高当局进攻。 显然,对未来的关切是人类探求事物的根本原因。因为这能使人更好地以最有利的方式对现在做最聪明的安排。 突破对战争的理论压抑 还原近代以来西方各思想流派对战争的多样立场 战争与社会思想 [德]汉斯·约阿斯/沃尔夫冈·克内布尔 著 张志超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汉斯·约阿斯(Hans Joas,1948-),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恩斯特·特勒尔奇宗教社会学讲席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与社会学系教授,国际社会学会前副会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哈贝马斯之后德国社会学界新一代领军人物。主要作品有《人之神圣性》《社会理论二十讲》《战争与价值》等。 沃尔夫冈·克内布尔(Wolfgang Knöbl,1963-),德国汉堡社会研究院院长,曾长期担任哥廷根大学社会学教授。他与约阿斯还合著有《社会理论二十讲》。 内容简介 霍布斯以后的社会理论家对战争与和平进行了大量阐述,本书则是第一部对相关研究作出全方位、批判性历史解读的著作。从前现代时期到德国观念论,到苏格兰与法国启蒙运动,再到19世纪末社会学的诞生,最后到当代理论,本书系统考察了过去350年间关于战争的重要理论表述,兼顾文献梳理的广博性与批判分析的原创性。 本书指出,无论是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者还是第一代社会学家,多数社会思想家缺乏理解战争的理论工具。除了少数例外,笃信社会进步的学者对战争这一大规模暴力冲突现象束手无策,因为他们将战争视为边缘或过时的现象。直至20世纪,大部分社会理论家对现代世界抱有过分乐观的展望,对战争与暴力现象或视而不见,或语焉不详。社会理论志在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作出令人信服的诊断,但对战争有意无意的忽视是其最大的缺陷。由此,本书倡议重新审视战争和现代性的复杂关系。 媒体推荐 本书很好地重述了在国家竞争的舞台中,战争事务的影响——而对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限制的突破,正是此书值得称道之处。 ——《社会》(Society) 本书综合梳理了讨论战争的文献,而且作者关于这些辩论的视角也十分敏锐独到。 ——《美国社会学杂志》(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本书是)在这一领域的杰出之作,它值得且将得到广泛的阅读 ——《选择》(Choice) 中文版序言 战争是人类可能遇到的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其毁灭性的后果在其结束之后还长期发挥着影响。太多的东西因此而无法挽回。人的生命、文化财富、建筑、生产场所和交通线路都遭受了损失。除此之外,战争给心灵造成的创伤无法愈合,从而给子孙后代带来折磨。这些体验是如此的可怕,而且人人都认同这一点,但为什么战争还是一再地登场呢?关于战争的起因和后果,我们现在究竟知道些什么?哲学、历史编纂学和社会科学积累的广泛知识如今有助于维护和平吗? 广岛核爆后的蘑菇云 这些问题正是两位作者经过长年的学术研究而撰写本书的动机所在。这部著作出版于2008年。关于成书的背景,我们在前言和绪论中较为详细地介绍过了。然而,我们的书现在要翻译后献给中文读者,此项殊荣促使我们再做两点补充性的提示。 第一个提示是,这本书显然受限于欧洲和北美的思想和政治传统。我们有意地不说它受限于“西方”传统,是因为西方这个概念是不清晰的,它本身也总是引发争议。就是在德国, 人们长期以来也一直认为自己和“西方”是有距离的。如果谁要求我们讲述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全球思想史,那本书恐怕难以胜任。就这一点而言,我们需要同比如在中国被推动的关于战争理论的思考进行比较,特别是同儒家的和平思想传统进行比较。中国的学者们多次合理地强调,在他们的文化中也有很多思想流派认为,侵略邻邦或某些国家自私地追求霸权的行为在道德上是成问题的。因而,他们甚至希望,中国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复兴将和平展开,中国的传统将对国际政策的文明化产生积极影响。 孔子像 然而,中国实际施行的政策和儒家的规范常常有着相当的距离。美国本土的政治学家约翰·米尔斯海默曾写道,正如美国的自由主义一样,儒家也容许人们以理想主义的方式谈论问题,但在追求各自的国家利益时以现实主义的方式行事。因此,每一种政治传统的要求和现实可能是完全背离的。 这句话也点出了我们要说的第二点。本书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些理论,它们分析战争的起因,从中探寻防止战争的可能。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因此就只是专注于规范性的一面,从而低估或者拒斥强权政治现实主义等理论(在这些理论中,规范思考没有任何影响,或者说它们不考虑在规范的意义上约束战争的可能)对经验的解释力。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对世界政治中蔓延的某种汪洋恣肆的理想主义修辞抱持健全的怀疑态度是恰当的,因为在这套修辞背后往往隐藏着强权政治的目的。 克劳塞维茨《论战争》德文初版书影 本书因此也证明了,只是专注于我们所讲述的某一种和平构想,比如说基于自由贸易促进和平的效果的自由主义构想,是不可取的。正如我们在本书结语部分所强调的,只有把各种各样的构想结合起来才是有用的。这一点在今天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因为世界局势近几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苏联解体之后可能出现的所谓大国战争阙如的划时代变迁在今天似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欧洲的和平秩序甚至也岌岌可危。超级大国美国和即将崛起的超级大国中国之间的武装对立也不能被排除在外。 冷战时期的漫画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天真的和平乐观主义,还是冷眼旁观的默认,都对此毫无帮助,大国竞逐世界统治权的斗争将永不停息、无法阻挡,并因而在规范的意义上将无法受到约制。与其如此,我们还不如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着眼于防止战争的目的来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同怀此志的中文读者感到本书有所助益,那么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社会学诞生前的战争与和平:从托马斯·霍布斯到拿破仑战争 第三章 19世纪的长期和平与社会学的诞生 第四章 古典社会学家与20世纪大劫难 第五章 社会学与社会理论:从“一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 第六章 现代化理论之后:历史社会学与西方现代性的战争维度 第七章 东西方冲突之后:民主化、国家失败与帝国构建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
来自: 昵称37581541 > 《哲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