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速看!胃癌高危人群,也许有一点你“正在经历”

 明日夏明日 2019-07-11

倘若把人体长达5~7米的消化道比喻为一条河流,那么——

“食管、十二指肠、小肠、大肠”就像河流的上下游,它们的宽度、水流速度都不一样;

“胃”就像湖泊,是一个大的、临时存储、初步消化的“蓄水池”;

“贲门、幽门、回盲瓣、肛门”就像一道道闸门,控制着水流的方向和速度;

“吃进肚子的食物”就像是船只,不断地从河流的上游经过一道道关口,最终进入下游......

肠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它是健康体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常常讲“民以食为天”,食欲作为人生三大本能欲望之一,是五脏功能好坏的重要标志;是反馈健康的一面镜子。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食欲不振”时,就该引起重视了。因为“食欲不振”往往是各系统疾病亮起红灯的信号,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指导专家

青海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日本京都医科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2017年、2018年蝉联三年度好大夫。是经验丰富的消化内镜专家,已完成1万余例内镜诊疗操作。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一项,参与多项国家以及省级课题多项,参编专著3本,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擅长:

长肠道溃疡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胰腺疾病、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疾病(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食管反流病、小肠疾病以及功能性胃肠疾病等多种疾病诊治;尤其擅长食管胃肠道息肉、癌前病变、早癌和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异位胰腺等粘膜下肿瘤的内镜下微创切除手术(EMR、ESD等)、贲门失弛缓症的经口内镜下食管肌切开术(POEM)。

点击预约

今天,青海涛教授重点给大家讲解:如何区分“慢性胃炎”与“胃癌”?我们相信,在健康知识爆棚的21世纪,仍然存在着许多老百姓对二者“分不清、道不明”的情况。

举个例子

在临床上,50多岁的老李因“上腹痛、泛酸一年有余”到某县级医院就诊,当时医生开了几款胃溃疡的药。

从那以后,老李便多次到该医院开口服药进行治疗,但疗效并不明显。

医生建议老李做胃内镜检查,但老李因内心惧怕,因此拒绝了医生的建议。

去年5月,老李胃部症状加重,不得已才做了胃内镜检查,遗憾的是,此时通过取活体组织检查发现了癌细胞,并且癌细胞已多处远端转移,基本失去了治疗价值。没过多久,老李便离世。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在胃癌早期给自己戴上“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帽子,导致错过“胃癌早期”最佳的治疗时机。实在令人惋惜。

全世界的胃癌发病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和日本”三个国家。我国的胃癌发病率低于日本,但死亡率却高于日本。

正是因为我国的胃病患者往往在其发生时,不以为然,最终无可奈何接受检查,已是晚期。

这与我国对于胃癌的防病意识以及胃内镜检查普及程度较少有关。据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位居前排的癌症种类当中,光是“消化道癌”就占据仨个,它们分别是“胃癌、食道癌、肠癌”。

因此,防治消化道系统癌症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慢性胃炎”与“胃癌”

都分别有哪些症状呢?

“慢性胃炎”

大多数慢性胃炎的患者并没有任何症状,小部分有一些常见胃病的症状,比如:胃灼热、上腹痛、烧心、嗳气、打嗝、腹胀、食欲差等,且轻重不一,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也不同。

慢性胃炎的种类较多,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萎缩性胃炎”。曾有报道称,萎缩性胃炎转变为胃癌的发生率约为10%。剖析“胃炎逐渐发展至胃癌”,你会发现其是“漫长”的过程。它是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胃癌”的。

曾经,国内外学者对萎缩性胃炎进行的长期追踪观察结果显示:胃癌发生率与萎缩性胃炎的病史长短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而当“萎缩性胃炎”向“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转变时,是肠胃开始要“变坏”的标志。

“胃癌”

80%的早期胃癌患者并无症状,小部分患者即使出现症状,也是一些非典型的,如食欲不振、腹部不适等,这些症状极易与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相混淆。

临床上,常把以下症状看作是胃癌的警示信号:

A、“老胃病”出现的疼痛性质、规律改变;

B、没有明显诱因,却出现胃部不适;

C、短时间内体重下降;

D、出血、不明原因贫血;

E、其他。

“慢性胃炎”患者如何远离“胃癌”?

我们从上文中获悉,“慢性胃炎”直至“胃癌”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所以在此过程中,往往是可逆性的。

“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并不等于“胃癌”,患者只要日常生活中,管好自己,是可以远离“胃癌”的。他们应如何远离“胃癌”呢?

A、应科学理性对待病情、消除思想顾虑。心理压力大、负担大,会加重胃部病情;因此,保持身心愉悦,有助于缓解症状。

B、三餐定时、定量,有规律,饮食清淡,不宜过饱、过饥、过冷、过烫、过硬、过腻。少吃腌制品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咖啡等不良嗜好。

C、定期复诊。复查胃内镜,查看“萎缩”之处,是往“好的”还是“坏的”发展。遵循医嘱,作好定期复查。

D、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平日可多进食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叶酸的食物,如:猕猴桃、柑橘、草莓和动物肝脏、绿色蔬菜等,它们可助病情好转,但不可过分依赖,还需遵循医嘱。倘若属于重度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又称“癌前病变”),患者应给予高度重视,定期复诊,必要时,手术切除病灶,斩断祸根。

“胃癌”又该如何预防呢?

首先,我们优先指出哪几类人属于“胃癌高危”人群?

胃癌高危人群分为以下几类:

A、慢性胃病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患者。

B、胃溃疡、胃息肉等久治不愈患者。

C、有胃癌家族史。

D、40岁以上胃病久治不愈、幽门螺杆菌阳性所致的各种胃病患者。

E、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常吃被真菌污染粮食,常吃腌制、熏、烤、腐烂变质食品,吸烟狮鹫,长期熬夜加班,爱吃烧烤、腌制食品等的人群。

由于胃癌的病因尚未明确,因此要有效预防胃癌还是比较困难的。

一般来讲,可以通过避开高危因素来进行预防,诸如:少吃过咸、过热食物,少吃腌制品、熏制品,戒烟戒酒,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患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人群,这类人应积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根治幽门螺杆菌,由此来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

胃内镜检查

是诊断慢性胃炎、胃癌最准确的手段

胃内镜检查给许多患者带来心理上的恐惧,都希望改为CT或B超来确诊,但是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知道,“慢性胃炎”本身就是一种局限在胃黏膜上的病变,而胃粘膜才几毫米,做CT或彩超根本无法获悉;

再者,胃内镜是通过胃腔直接对胃粘膜进行观察,在检查的过程中,还可以随时提取一小块活检样本来进行化验,及时让患者掌握病情信息。

因此,胃内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或胃癌最准确的手段。

文末,青教授建议:胃癌高危人群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胃内镜检查,并定期复检,防范于未然;

对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患者,这类人群在治疗的同时,每2~3年做一次胃内镜检查,及时掌握病变信息,有效采取措施;

普通人群则在45岁以上者,每年也要做一次胃内镜检查,若无任何异常,则3~5年内一般无需再做检查。

本文参考书籍:

[1]《读得懂的医学 消化的秘密》 电子工业出版社 马晋平、杨杰编著

[2] 《肠胃疾病的自我防治》金盾出版社 陈长青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