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2005版,五年级下册48页 教学目标: 1、 能初步感知文言文。 2、 正确、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能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感受人物语言的机智。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杨氏子的机智与礼貌。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现在来跟老师进行一个互动吧! 师:知之为知之…… 为淡泊……非宁静…… 书犹药也…… 老吾老……幼吾幼…… 师:像这样的古语,你还知道那些? 一、 揭题导入 师:刚才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有这样的语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师:谁来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生: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你能用文言介绍一下你自己或者你的同桌吗?师: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谁来介绍一下这本书? 二、读通课文、读出节奏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思考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难懂、难读等。 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难懂难读,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好文言文的诀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谁来大声读给大家听? 师:文章中有两个多音字,你们发现他们是谁了吗? 师:谁知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家禽是什么意思? 师:读文言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节奏,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课件出示停顿)老师范读,同学自由练读。 师:指生读,齐读。 三、分析理解文章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优美,可是要想读出感情来,还是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你们觉得可以用那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 生: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师:那我们就用上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看看文章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不懂得地方做上记号,我们小组讨论讨论。 1、师: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谁来理解这句话。惠字是什么意思?非常是句中的哪个字?咱班王艺潼长得很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这么聪明的杨氏子又怎会让人不心生喜爱呢?齐读。 2、师:文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 生:孔君平 师:知道孔君平是谁吗?他来干什么?理解“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而出。”明确乃、诣的意思。 师:通过这句话,你觉得他们两家关系如何?为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能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是真了不起啊!齐读 3、师: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样接待课文的呢?齐读:“未设果,果有杨梅。”谁来理解一下这句话?这里并没有写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文言文的语言十分精炼,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做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常在用(板书,联系上下文)。 师:热情好客的杨氏子端出来了多少水果,就一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带着感情给大家读读这句话? 4、师:从你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这也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齐读 师:你听懂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 师: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孔君平听出来了吗? 师:如果孔君平跟你这样开玩笑,你会怎样回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 师:我们来对比两种回答有何不同? 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指生回答(未闻的意思是没听说,这样显得委婉。) 师:夫子是什么意思,谁来试着理解理解。 师:明确,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可以称为孔夫子。用上夫子会显得很有礼貌。 师:这么巧妙地回答,杨氏子一定想了很长时间吧?怎么看出来的?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师:如果来的人姓黄,你会怎样回答? 师:看来咱班同学也都是能言善辩,懂礼貌的孩子。古人用短短五句话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感受到了杨氏子的聪明礼貌,这样的好文章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来齐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则《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大家自由读读看,说说这则故事讲的是什么? 生:汇报 师:想要了解更多像杨氏子这样充满智慧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板书: 10、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梅 杨家果 杨氏子 孔雀 孔家禽 甚聪惠 看注释 查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