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边渐渐地亮了起来,淡青色的天畔抹上了一层粉红色,大地刚从朦胧中苏醒,草木还挂着激动的泪水,树木中的鸟儿唱着晨歌。我从小区门口走出,呼吸着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开始了每天早上的跑步锻炼。 小区的门口是一条四车道东西走向的柏油马路,伸向远方,连接着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车道两侧都有隔离带,栽种着树木,一年四季青翠碧绿,令人赏心悦目。隔离带外,便是非机动车道, ![]() 再往上,便是宽阔的绿化带,各种树木一颗颗镶嵌在平坦的草坪上。在绿化带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有一条两米宽的石板铺砌的人行道,在人行道上,每隔几米都有一颗高大的树木,为步行的人们遮阳挡雨、默默守护。 我每天跑步在这条人行林荫小道上,享受着雨露花香,心情格外舒坦。 回想起四十多年前,这条马路的原址,那是一条窄窄的、弯弯曲曲的泥土小路,是我们家乡唯一一条通向小店、通向集镇的必经之路,这条路和它连接的几座摇摇晃晃的小木桥,给我的童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记忆是辛酸的、苦涩的:那是七十年代初,我刚上小学时,听父母说出门往西走几里路,过第三座木桥后便有一小店,那里有曰用百货、学习用品等卖。我记在心里,把父母给的一分、二分、五分硬币慢慢积攒起来,留着以后去小店买学习用品,也好想看看外面的陌生世界。 去小店那天,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星期天,我攥着几毛钱,一个人第一次出远门。那天太阳好像怕冷似的,早早的躲进了云层,呼呼的北风,张牙舞爪,毫不留情穿过我单薄的棉衣,强刮着每一寸祼露的肌肤,所到之处,耳朵生疼、鼻尖变红,牙齿打颤,一双手插在裤袋里,不敢抽出,一双脚躲在单层布鞋里,只有连跑带跳,才能把令人讨厌的寒气驱走赶跑。 在半公尺宽的冻的发白泥路上,跑了大概两百米,来到一座木桥前,桥面窄窄的,长长的,歪歪的,由四根细细的的弯弯的木头,拼成四段,连接起来,用很大的爬钉(这种'冖’形状的铁钉)固定,木头搁在枕木上,而支撑枕木的是两根苗条的黑木头,索索发抖站立在波涛滚滚的冰水中。 看到眼前的一切,我毛骨悚然,不敢大意,小心翼翼迈着小步,走上木桥,当我颤颤巍巍来到桥中央时,不知是越来越大的寒风还是桥桩不稳,桥面顿时晃晃荡荡,我心惊胆颤,慌里慌张,待稳定一下情绪,站着不动,慢慢蹲下身子,葡伏在桥面上,两只小手抓紧寒气袭人的木头,往前慢慢的挪动着身子,一身冷汗爬到桥的尽头。 我站立起来,再往前走了三四百米,远远望去,前面又是一座木桥!心口凉了半截,担心和第一座桥一样,再吃二遍苦。待跑到近前一看:这座桥只有上中下三段组成,桥面是由一块块窄窄的、薄薄的木板拼凑而成,有的板与板之间,缝隙很大,稍不留神脚被缝隙夹住,人有可能掉入水中。 值得宽慰的是:河面比第一座桥窄了许多,而且桥面还铺着木板,不是第一座桥是木头桥面,心突然放宽了许多,不过还是提心吊胆走了过去。接着又往前跑了二三百米,还有一座桥!(后来才知道,它们分别是头总桥、二总桥、三总桥)看上去和第二座桥差不多,心里不那么紧张了,依然迈着小步走完,来到了紧靠桥边的小店。 此刻的我,终于把一颗悬着的心放进了肚子里。 走进小店,看着各种各样的日用小商品,学习用品,琳琅满目,我好像巜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得眼花缭乱,感到新奇、惊讶,让我从未出过远门、年少无知的孩子大开眼界,这就是我童年记忆中最大的.最美的小店。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家乡的泥土小路增宽到一公尺多,人们出门不像以前几十里路都靠一双脚步行,开始有了自行车,我到那个小店要经过的三座桥,都换成了水泥桥,桥面是并排两块间隔十几公分的水泥楼板。留有隔缝,目的是增加桥面宽度,便于行人和自行车,同时行走不拥挤,方便大家宽松通过。 就是这条隔缝,让我连人带车跌到了河里,我永远不会忘记! 记得那年,我上初一,刚学会骑车,一个夏天的下午,放学后,我小小的个子,骑着大大的二八自行车去小店买东西,经过头总桥时,看到此桥长而窄中间又有宽宽的隔缝,不敢骑着过桥,下车推行,到了二总桥时,看到前面一个青年人飞快骑车过桥,我也壮着胆子骑了上去,可到了桥中央,从高高的自行车车头往下看去,窄小的桥面,大大的隔缝,顿时抓着车把的手抖了起来,自行车前轮开始左右晃动,心里一发慌,前轮落进了隔缝,人和车从桥上栽了下去,跌在厚厚的水葫芦上。 好在当时提倡积肥运动,农村每条河里都长满了水花生和水葫芦,不然的话后果无法想象,有它的抵挡,没有沉入水底,我在水面挣扎,幸亏附近好心人发现,及时拉我上岸,我推着车回家,偷偷地把湿衣服换掉,没有让父母知道,生怕他们责怪我,从此这三座桥好长时间不敢骑车通行,总是到了桥边推车而行。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这条路又拓宽到两米,三座桥也由并排两块留缝改成并排三块不留缝的桥面,桥面变宽了,大大方便了人们上下班和车辆运输的安全出行。 路是拓宽了,就怕连续下雨。下雨天时,由于行人和车辆的行驶,泥泞路面坑坑洼洼,步行的人鞋底沾满了厚厚的泥巴,走不多远就要把鞋底的泥清理一下;骑车的人行不多远,前后轮被烂泥堵塞卡在挡板里,有人找来树枝用力拨掉,也有的人抓起车子,用力向下掼,意图把泥巴甩掉。这样一来骑车人干脆慢慢推着,力气大的人把自行车扛在肩上,等过了这三四里路,到了公路上才能轻松骑行。 大冬天路面结冰,太阳一出来,慢慢溶化,这时行走在路上的人,便是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提起脚底就是一层厚厚的泥巴,走不多远,便累的气喘吁吁;骑自行车的人和前面说的下雨天骑车一个样,狼狈不堪、苦不堪言;开电动车的人在泥泞湿滑的路面,更要小心翼翼,不然会摔得仰面朝天。 这条乡村泥路,又过了几年,上级政府重新改造,加固修理,铺上细石子,让老百姓不管起风下雨,都能畅通无阻出行,相比邻乡道路,他们比我们提前几年,路面铺了砂石子,等到我们这里做砂石路面时,人家已经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面。 直到二〇一〇年,政府规划把我们这一片土地开发,房屋撤迁百姓重新安置,这条路不久被宽阔的柏油马路所代替,原来的几座小桥,被几十米宽的景观桥所取代,桥面光滑整洁,桥栏做工精致,古朴典雅。桥下河道笔直,河水清澈,两岸用石头砌筑,顶端装着景观灯,岸边宽宽的绿化带里,树木环绕,花草点缀。 从此,故乡的路、故乡的桥再也找不到了,成了永久的回忆。 现在人们出行,不是电动车、摩托车,就是汽车、轿车,不管天寒地冬,还是狂风骤雨,都是一路通畅,风雨无阻。宽阔的道路,明亮的路灯,和以前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是过去做梦想都不敢想的!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路桥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高速公路,连线上网,覆盖全国,它象一条条巨龙,穿越平原,穿越山𡶶;一座座立交桥,横空出世,犹如一道道彩虹,挂在天空!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一“港珠澳大桥”胜利通车,(备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桥,双向六车道,长55千米,宽33.1千米,由桥梁、人工岛、隧道三部分构成。它的建成,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是世界级的中国造;从中展示出我国的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勇夺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它是继“南京长江大桥”后的第二座“争气桥”。现在看看我国的长江上一百多座跨江大桥,跨海大桥也有多座,世界级的桥梁占一半以上。)这是我们中华儿女创造的世界奇迹。我为我们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而自豪,为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而高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