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知道宋徽宗遭遇的很多人,觉得这个皇帝既可怜又可恨。他的一首《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自述亡国之苦,被王国维认为是可与李煜比肩的“以血书者也”:
一、靖康之变改变了宋词宋徽宗的悲剧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国家的悲剧。在靖康之变后,很多诗人的词风有所转变,从个人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家国的兴亡荣辱,诞生了李纲、岳飞、陆游、张孝祥、辛弃疾、刘过、张元干等一大批爱国豪放派词人。 连两宋之间的朱敦儒,也从“我是清都山水郎”转变为“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不过今天说的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他的名字。在徽钦二帝最初被俘的时候,他写下了一首催人泪下的小令。 二、《忆君王》 月破黄昏人断肠靖康之变中,金军兵临城下时,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被迫赴城外金营求和被拘。开封城内百姓得知徽、钦二帝被扣留后,自发聚集在南门外和御路两旁,等待“车驾归来”。正月二十八日,有一位词人含泪写了这首《忆君王》。
这首小词前两句暗用诗经《小雅·采薇》之典,诗云:
前两句写景,依依宫柳即杨柳依依,楼殿无人春昼长,即“昔我往矣”之意。人去楼空,只有杨柳参差随风而摆。 燕子归来依旧忙,也是写景。说到燕子,自然会想起“旧时王谢堂前燕”,暗藏兴亡沧桑之感。唐朝昭宗皇帝李晔《菩萨蛮》中也写到了燕子:
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可怜的李晔虽然没有亡国,但为权臣控制成了傀儡,最终38岁被朱温所弑, 宋徽宗被金兵扣留,百姓在正月寒冬里翘首遥望,“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纵使肝肠寸断, 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皇帝回来了。此时此刻,想起“但使龙城飞将在”的唐人之豪迈,不禁令人唏嘘感叹。 这首词的作者叫做谢克家,据说他也在当时的人群里,悲愤之中写下了这首《忆君王》。 不久宋徽宗父子被押北上,最终死在了遥远的五国城。途中还写了那首著名的《燕山亭·北上见杏花》:
三、李清照的亲戚 谢克家宋徽宗走上了不归路,大部分后宫女眷同时北上为奴。但是有一位幸运的女人却留了下来,他就是宋哲宗赵煦的皇后孟氏,因为宫廷斗争被废,所以住在民居内的孟太皇竟然躲过此劫。 金兵北行后,靖康二年孟太后命令谢克家带人迎回了康王赵构,同年赵构在南京天治门登坛受命,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建炎。史称"南宋"。 谢克家因为拥戴有功,因此颇受高宗皇帝礼遇。作为主战派大臣谢克家还曾经弹劾过秦桧,罢去秦桧相位。 谢克家与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还是表兄弟,李清照南渡以后,受到过谢克家的照顾,经常登门谈论诗画。临终前还劝慰李清照不要计较丢失的书画金石。 谢克家的母亲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的母亲是亲姐妹,了解陈师道的人应该记得陈夫人与赵明诚的母亲也是亲姐妹,或许郭概有三个女儿?一个嫁给赵廷之(李清照的公公)、一个嫁给了陈师道、一个嫁给谢良弼(谢克家之父)。 四、关于词牌《忆君王》谢克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据杨慎《词品》卷五记载:
或许这首词并不是写在靖康之变的时候,而是多年以后,宋徽宗的死讯传回南宋时所作。《忆君王》即词牌《忆王孙》的另一个名字。另有《豆叶黄》、《画蛾眉》、《阑干万里心》、《怨王孙》等叫法。这个词牌首创是北宋词人秦观,在《钦定词谱》中有3体,以秦观这一体为正体:
单调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韵,“○”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标平韵 。 结束语王孙一词,常常和青草一起使用,典出淮南小山 《招隐士》:
后人以“王孙草”代指关于离愁别讯的景色。而《忆王孙》这个词牌自然天生就有离别、相思的情感元素。按照观宋填词的习惯,本文结束时,老街用其韵也作一首《忆君王》: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