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日之光”透光镜,古代青铜镜真能透光吗

 自华居 2019-07-11

▌“见日之光”透光镜

西汉  

直径7.4厘米,净重50克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见日之光”透光镜,镜面微凸,镜背中央有一个外鼓的圆钮,四周装饰八曲连弧纹。此镜因在铜镜背面花纹外侧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得名。

透光镜是一种特殊的青铜镜,镜面不仅能照人,当阳光或平行光照射镜面时,镜面的反射投影能出现与镜背的文字和纹饰相同的影像。

圈带铭文镜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晚期,分单圈铭文镜与重圈铭文镜,按铭文则有昭明镜、日光镜、清白镜、铜华镜、日有熹镜等。昭明、日光二镜常见,而这两种都属于“透光”镜。

很明显,青铜是不能透过光线的,但为何会产生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这个问题,人们困惑了几百年。

经过文物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的合作研究,透光镜的谜底已被揭开。

铸造透光镜有两个关键——

一是铸造过程中的冷却凝固的工艺,即铜镜在迅速冷却时,镜背的花纹在凝固收缩中,纹饰的凹凸会使镜面产生与镜背相应的轻微起伏;

二是研磨抛光的工艺,镜面在研磨抛光中又产生新的弹性变形,进一步增添了镜面起伏。当两个条件都具备时,就会产生“透光”效应。

▌透光镜需具备的五大特征

1.凸面镜:汉代镜子大多为凸面镜,迄今发现的四面透光镜均为凸面镜。

2.镜体很薄:除镜环、铭文及装饰纹样处较厚外,整体镜子都很薄,最薄处只有0.7mm。

3.宽边大环:镜环又宽又厚,由于镜体很薄,镜环很厚,镜子铸造结束后,各部位冷却速度不一样,所以,当镜体已经固定成型后,镜环还在冷却收缩,对镜体产生紧箍作用,形成了铸造残余应力。

4.打磨将铸造应力释放:铜镜最后的工序是打磨,打磨过程中,镜体不断变薄,有纹饰、铭文的地方和没有纹饰、铭文的镜底厚薄差距逐渐变大,镜子本身的刚度降低,从而使残余应力得到释放,而使镜体产生细微形变,镜体薄的地方向镜面方向拱起较多,而镜环和纹饰的部位拱起较少,形成了镜面的凹凸不平,这种变化肉眼很难看到。

5.花纹环向分布:早在1000年前,沈括就发出过疑问,为什么其他具备以上四点的镜子不能透光呢?研究表明,西汉的透光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花纹是环向分布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显著的环向铸造残余应力,在镜面形成较为规则的凹凸。这样,当一束平行光投射到镜面时,有纹饰的地方凸起较小,比较平坦,反射光集中,而无纹饰的地方由于凸起较多,光线在镜体上发散,使得有花纹的地方反射到墙上的光明亮,而没有花纹的地方较暗,于是墙上便呈现出了与镜子背面完全相同的图案,感觉就像是光透过镜子,把背面图案投射到了墙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