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铜镜为何会成为著名的艺术收藏品? 答:铜镜是用青铜制成用以照容的生活用具,作为一种实用品一直流传到18世纪末。、9世紀初。由于外国玻璃镀水银镜的传入和普及,才取代了铜镜。据分析,从战国到隋唐,一般铜镜平均含铜约70%,锡约24%。铅约5%。与其他青铜器相比,锡的含量较高,这有利于使镜面光亮,宜于映照。中国古铜镜许多出自汉宫“尚方”工官,铸造精良。式样美观。铜镜背面装饰着各种花纹和铭文。由于历代铜镜出土较多,铜镜的形制和饰纹,铭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广泛的社会内涵,加之有些铜镜铸有铭文纪年而成为断代的史证。 宋代艺术上的复古和金石学的盛行,汉代带有纹饰和铭文铜镜使成为研究的对象。北宋时期。由皇家编辑的《宣和博古图}收录了许多传世铜镜的图谱,形成了以铜镜研究为主的“镜鉴学”,是中国金石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清代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金孛》等金石学书籍对铜镜也有丰富的总结。20世紀初以来。著录古铜镜的图录和书籍不断出版;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代铜镜大量出土,相关史料、资料翔实可靠。使我国古铜镜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故出土的铜镜又成为古代墓葬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中国古铜镜还广泛流传到周围地区。在西亚、中亚、西伯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越南,日本等地,都有中国铜镜的发现。特别是日本,自弥生时代以来,大量从中国输入铜镜。视为宝物或神器,并在本地仿制。 87铜镜各部分有哪些名称? 答:收藏古代铜镜,应当知道铜镜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学习铜镜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含义标准的术语了。 铜镜包括镜形、镜面、镜背,纽、纽座、纹饰、铭文和缘。 镜形:是指铜镜的外形轮廓。一般分为圆形、方形,亚字形,菱形、葵花形,桃形、鼎炉形等。 镜面:是指可以用来照容的正面,通常是银白光亮的。 镜背:是有纽和纽座的那一面,便于穿系手持。镜子的背面通常要分成内外两个区域。分别用来装饰铭文和纹样,也有的铜镜是不分内、外区的。 纹饰:是指刻在镜面,镜子背面的装饰纹样。 镜铭:又叫铭文,是刻在镜子背面的文字。 镜纽:位于镜背的中央,有孔可以系绳。以便于用手持握或系在镜台上。镜纽也有不同的形状,常见的镜纽有弦纹纽、圆纽、兽形纽、龟纽、馒头纽等等。 镜缘:是指饲镜的侧面,即边缘部分。铜镜的边缘有不同的形状,如有立墙式卷边、宽平缘等式。 88商、西周、春秋时期铜镜有何特点? 答:考古证明,在中国青铜器的盛期,铜镜的数量却很少,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迄今发现最早的古镜,是在青海贵南朵马台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七角星铜镜”,直径9厘米,圆形平板式,背铸有七角星形,拱形环纽,含铜量很高。甘肃广和齐家坪出土一面素镜,直径约6厘米,镜背平素无纹,纽细小。 (1)商代铜镜 在河南安阳发现5面。以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的“圆形素镜”,妇好墓出土的“乳钉叶脉纹镜”(直径12.5厘米、厚0.4厘米)、“多圈弦纹镜”,亦可见铜镜在初创期时的简朴古拙。一面镜背有弓形纽,饰以席纹和鳞纹图案。另四面均为圆形,镜背有拱形环纽,且分别装饰以叶脉或多圈凸弦纹,镜成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此时铜镜纹饰具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见于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上。商代铜镜的特点:镜面平,镜体薄,拱形环纽或方形纽,但均无纽座。 (2)西周铜镜 迄今发现有]1面,均为圆形,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纽有橄榄形、弓形、半杯形、长方形等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纹镜、鸟兽纹镜三类。西周时期以素镜为主。这一时期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以“重环纹镜”(1972年陕西扶风刘家水库出土)、“虎鹿鸟纹镜”(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为代表,形制虽然简朴稚拙,饰纹倒也丰富生动;只是此时的饰纹因受礼制的制约而具有象征意味。西周铜镜用红铜制成,易生锈。 (3)春秋镜 春秋时期,铜镜的数量有所增加,在河南三门峡市和浚县,山东临淄.山西长治、辽宁宁城、湖南长沙和湘乡等地,都有春秋铜镜的发现。但多数是小型素镜,做工很粗,仅极少数有纹饰,而且纹样也很拙笨,桥形纽。春秋后期,随着杜会经济的发展,铜镜铸造业迅速发达起来,质量也有显著提高。镜的形制和花纹已经规格化。镜纽多为细小的桥形,已有纽座。镜缘也有明确的形制。镜背花纹精致,其特点是完全采用虺龙纹,兽面纹,兽纹,羽状纹、涡形纹等青铜容器上的纹饰。 89战国铜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产生于齐家文化的中国铜镜,经过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终于在战国时期成熟起来。形成了以楚镜为代表的“战国式铜镜”,是中国古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从考古发现来看,北方镜多素朴简拙。出土不多。以湘、皖“楚式镜”为主,式样繁多。胎薄卷边,双层纹多,弦纹纽,兵繁秀精巧特色。战国中期以后,镜的形体增大。一般直径为十余厘米。由于铸造量大增,多采取铸遭“同范镜”的办法,开后世“同范镜”铸造的先例。镜纽普遍为三弦纹的桥形小姐,纽座主要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除平缘的以外,镜的缘部多为断面呈弧曲內凹的。 镜背的花纹可分“地文”和“主纹”。前者如羽状纹、涡云纹、雷纹等,仍然是采用青铜容器上的花纹,后者如山字纹,花菱纹、禽兽纹、蟠螭纹等,是适应铜镜的特点而设计的。战国时代的铜镜,绝大多数为圆形,少数是方形。有的镜由镜面和镜背分铸配合而成,镜背铸出透雕式的兽纹和蟠螭纹。个别的镜则用金银错出各种生动、复杂的花纹,十分精致。各地所铸铜镜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山字纹镜:是战国时期特有的一种镜纹,主纹为斜山字。在出土的楚国镜中,山字纹镜占80%左右,一般多见四个山字为纹的,晚期也有五个、六个山字为纹的。 菱纹镜:双菱纹是因菱纹以大小两种出现,也有四个双菱纹以方形联结,构成复杂的几何图案,称方连纹。双菱纹的出现较山字纹晚。 四叶纹镜:流行于战国中期。主纹作四片叶的形状。也有称四叶为四辫花纹,认为是花不是叶。又因此镜流行于南方楚国。而荷花是楚国有象征性的植物。故又认为是对荷花(也称荚蓉)的表现。 夔凤纹镜:这种镜纹常在方形纽区的两角,各饰一只夔凤,作展翅扬尾的飞舞状。 蟠螭纹镜:主纹为方形蟠螭纹,成盘绕重叠的镂空状装饰。解放后,在江苏涟水出土透雕蟠螭纹镜,形制特别,无川字纽而在镜边缘附以三个活环,这种形式,山东临淄也有发现。 连孤纹镜:连弧纹是弧线相连的一种纹样,通常装饰在镜的边缘,也有在镜中部或与纽座相连。连弧纹只是一种,还有其他纹样与其配合,如“连弧夔风纹镜”,纽座周围有柿蒂纹,镜的中间为双夔双凤纹,外缘有十二弧线相连,边为弦纹。 四虎镜:战国时代青铜铜镜直径12.2厘米,镜背的纹样分为四个等分,有浮雕的四只老虎。虎头居中,口噬纽座,虎颈部饰有毛片,虎身饰以雷纹,据考证是三晋地区的风格。青铜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四龙镜:镜背纹样分作四等份,每一部分的中间有一个正面的龙头,长尾向前,作盘曲状,并以云纹作为地纹。 此外,战国铜镜中还有无主花的纯地纹镜,地纹主要有回纹、羽状纹等。羽状纹形似羽毛,尖端卷曲,并有高低深浅效果. 90汉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汉代是中国古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汉代宫廷用镜由少府右尚方制镜。民间制镜业也很发达,铜镜在民间流行,并成为国际贸易商品。 (1)西汉铜镜 西汉前期铜镜盛行“战国式镜”的“蟠螭纹镜”、“夔龙纹镜”,“四叶纹镜”、“连弧纹镜”、“云雷纹镜”等;但有所改进,开始出现铭文;而且又在流行的“蟠墒纹”中现了新的“规矩纹”等,丰富了铜镜社会内涵而有增文史价值。 汉武帝时之西汉中期,铜镜的形制和饰纹大变,已形成了“汉式铜镜”的新风采。特点是:平缘居多。断向再无内凹弧形;“战国式铜镜”上常见的地纹消失了。镜纽由流行的伏兽纽、蛙纽、连峰纽过渡变为盛行久远的半球形纽,镜背饰纹以中心对称布局构成居多,还有以中心为同心圆的重圈式结构、以中心为放射式结构,以及以方形四边为四分結构与重列式结构等。带铭文的铜镜增多,出现长铭文以至全铭文镜,铭文又多为吉祥文、韵文;更多明显地体现了贵族的生活意识和时代风尚。汉式镜有较统一的形制和饰纹,几乎没有地域风格的区别。 (2)王莽时期铜镜 王莽时期是“汉式镜”制作工艺最精美的时期,并在铭文中出现了纪年。此时流行“规矩纹镜”。“规矩纹镜”是因为这类铜镜的主纹区内有形如“T”,“L”、“v”等外文字母的框而得名。在“T”、“L”,“V”饰框间有用疏朗细线组成的“四神纹”、“鸟兽纹”和子、丑、寅、卯等“十二时”的文字。在主纹区外为环状布列的铭文、齿文,最外缘是云纹,整个构图除中间为动物图案外。均为许多同心圆组成,收到稳定而严谨的艺术效果。有许多外国研究者认为“规矩纹镜”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并称此类铜镜为“TLV镜”。经研究证实:此类铜镜中的“T”、“L”、“V”形的饰框并非是外文字母,而是中国古代宴乐时常用的一种博具上的棋格。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这类博具,在后来出土的日晷、压胜钱上也有这种饰纹。“规矩纹镜”一直流行到东汉。 典型的作品“规矩四神镜”,纽区装饰有四出心形的叶片纹,外括二道方栏围成的内区,内区由十二枚对称排列的乳钉及十二生肖字铭组成;主纹区由四组对称的“T、“L”、“V”及四神纹组成,间隙处又均衡布置有凤鸟、灵兽、羽人等。铭文“尚方作竟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兵居中央,长保三亲乐富昌,寿敞金石如猴王。”为篆字阳文,环状布局。铭文带处又有三道锯齿纹,一道弦纹,一道绳纹所组成的同心圆饰带,形成节奏优美的适合纹样,极富装饰性。 因主纹不同,可分为几种主要镜式。螭形镜由四条成S形的螭龙组成。中间配以内乳钉,这种镜纹到东汉时简化成对称的两条夔龙,称双夔纹镜。草叶镜纽区为方形,四周配以图案化的草叶。汉武帝后,外区饰同心的重圆组织,连弧纹改饰内区,铭文成主要装饰,故以铭文为镜名。如日光镜,因其字铭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而得名;昭明镜,也因其字铭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而得名。但汉镜中有增字或减字现象,这是制模时产生的缺陷。也可视为时代特征之一。 (3)东汉铜镜 东汉前期的铜镜,以“方格规矩镜”与“连弧纹镜”为主,“连弧纹镜”是由西汉“目光镜”,“昭明镜”衍化而来的新镜式。东汉中后期流行“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双头龙凤纹镜”,都以图案化的动物为图纹。在长江流域,从东汉中期开始神兽镜和画像镜。 在镜的形制方面,东汉中后期,半球状的镜纽有加大的趋向,有的呈扁平的圆形。镜缘除平缘以外,还出现了断面呈三角形的所谓“三角缘”和“斜缘”。镜上的花纹,除对称于镜的圆面中心的所谓“心对称”式的以外,开始出现了对称于镜的圆面直径的所谓“轴对称”式的花纹。 神兽镜:以东王父、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为主蚊。画像镜除神像和兽形以外,还有车马、歌舞、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图像。两者的图纹都很丰富而复杂,其纹样是浮雕式的,有一定的立体感。神兽镜和画像镜的出现,使南方铜镜与北方铜镜开始产生了一定的差别。 连弧纹镜:战国时的连弧纹在汉代继续流行,西汉早期多装饰在边缘,依中区主纹的不同又有星云纹镜,螭形镜、草叶镜等之别。 星云纹镜:实际是由蟠螭纹演变而来,因乳钉甚多,又称百乳镜。 蝙蝠纹镜:流行于东汉,蝙蝠纹是由柿蒂纹演变而来,形式感很强,纽区为方形,有“位至三公”等铭文。三公是负责军政的长官,西汉时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东汉时 画像镜:流行于东汉中期以后,主纹为浅浮雕形式,内容有东王公、西王母、神仙、羽人和男女歌舞,奏乐、骑射等。这类镜主要出自浙江,约占当地出土汉镜的九成。 方铭镜:流行于东汉,铭文饰在铜镜四周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上,多表现神仙禽兽等题材,也称神兽镜。 阶段式镜:流行于东汉后期献帝的建安时期也称建安式镜。图案作一个方向的阶梯形排列,题材也以神兽为主。 方铭镜:以铭文作为主纹,在铜镜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上面装饰铭文。 东汉铜镜的铭文,有长短两类。长铭如“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海多为”七字句。短铭如“长宜子孙”、“位至三公”。有纪年铭的铜镜也逐渐增多。铭文中往往言及制镜者,如“尚方作竟”、“王氏作竟”、“青盖作竟”等。“尚方作竟”说明系设在京师的少府尚方制作的镜,但私营的作坊也多滥用“尚方镜”的铭文。洛阳、广汉、会稽、吴郡等是当时铜镜的铸造中心。 汉代铜镜还有一种透光镜,当太阳光照射在镜面时,对面的墙壁上会出现铜镜背面上铸的饰纹。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写道:“世有透光鉴,鉴有铭文,凡二一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十二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为铸时薄处先冷,惟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观。”近代研究表明,铜镜在铸造和研磨时,使镜面产生与背面花纹相应的曲率,引起透光效应。上海博物馆藏品有汉代透光镜一面。 86铜镜为何会成为著名的艺术收藏品? 答:铜镜是用青铜制成用以照容的生活用具,作为一种实用品一直流传到18世纪末。、9世紀初。由于外国玻璃镀水银镜的传入和普及,才取代了铜镜。据分析,从战国到隋唐,一般铜镜平均含铜约70%,锡约24%。铅约5%。与其他青铜器相比,锡的含量较高,这有利于使镜面光亮,宜于映照。中国古铜镜许多出自汉宫“尚方”工官,铸造精良。式样美观。铜镜背面装饰着各种花纹和铭文。由于历代铜镜出土较多,铜镜的形制和饰纹,铭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广泛的社会内涵,加之有些铜镜铸有铭文纪年而成为断代的史证。 宋代艺术上的复古和金石学的盛行,汉代带有纹饰和铭文铜镜使成为研究的对象。北宋时期。由皇家编辑的《宣和博古图}收录了许多传世铜镜的图谱,形成了以铜镜研究为主的“镜鉴学”,是中国金石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清代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金孛》等金石学书籍对铜镜也有丰富的总结。20世紀初以来。著录古铜镜的图录和书籍不断出版;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代铜镜大量出土,相关史料、资料翔实可靠。使我国古铜镜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故出土的铜镜又成为古代墓葬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中国古铜镜还广泛流传到周围地区。在西亚、中亚、西伯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越南,日本等地,都有中国铜镜的发现。特别是日本,自弥生时代以来,大量从中国输入铜镜。视为宝物或神器,并在本地仿制。 87铜镜各部分有哪些名称? 答:收藏古代铜镜,应当知道铜镜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学习铜镜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含义标准的术语了。 铜镜包括镜形、镜面、镜背,纽、纽座、纹饰、铭文和缘。 镜形:是指铜镜的外形轮廓。一般分为圆形、方形,亚字形,菱形、葵花形,桃形、鼎炉形等。 镜面:是指可以用来照容的正面,通常是银白光亮的。 镜背:是有纽和纽座的那一面,便于穿系手持。镜子的背面通常要分成内外两个区域。分别用来装饰铭文和纹样,也有的铜镜是不分内、外区的。 纹饰:是指刻在镜面,镜子背面的装饰纹样。 镜铭:又叫铭文,是刻在镜子背面的文字。 镜纽:位于镜背的中央,有孔可以系绳。以便于用手持握或系在镜台上。镜纽也有不同的形状,常见的镜纽有弦纹纽、圆纽、兽形纽、龟纽、馒头纽等等。 镜缘:是指饲镜的侧面,即边缘部分。铜镜的边缘有不同的形状,如有立墙式卷边、宽平缘等式。 88商、西周、春秋时期铜镜有何特点? 答:考古证明,在中国青铜器的盛期,铜镜的数量却很少,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迄今发现最早的古镜,是在青海贵南朵马台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七角星铜镜”,直径9厘米,圆形平板式,背铸有七角星形,拱形环纽,含铜量很高。甘肃广和齐家坪出土一面素镜,直径约6厘米,镜背平素无纹,纽细小。 (1)商代铜镜 在河南安阳发现5面。以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的“圆形素镜”,妇好墓出土的“乳钉叶脉纹镜”(直径12.5厘米、厚0.4厘米)、“多圈弦纹镜”,亦可见铜镜在初创期时的简朴古拙。一面镜背有弓形纽,饰以席纹和鳞纹图案。另四面均为圆形,镜背有拱形环纽,且分别装饰以叶脉或多圈凸弦纹,镜成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此时铜镜纹饰具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见于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上。商代铜镜的特点:镜面平,镜体薄,拱形环纽或方形纽,但均无纽座。 (2)西周铜镜 迄今发现有]1面,均为圆形,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纽有橄榄形、弓形、半杯形、长方形等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纹镜、鸟兽纹镜三类。西周时期以素镜为主。这一时期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以“重环纹镜”(1972年陕西扶风刘家水库出土)、“虎鹿鸟纹镜”(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为代表,形制虽然简朴稚拙,饰纹倒也丰富生动;只是此时的饰纹因受礼制的制约而具有象征意味。西周铜镜用红铜制成,易生锈。 (3)春秋镜 春秋时期,铜镜的数量有所增加,在河南三门峡市和浚县,山东临淄.山西长治、辽宁宁城、湖南长沙和湘乡等地,都有春秋铜镜的发现。但多数是小型素镜,做工很粗,仅极少数有纹饰,而且纹样也很拙笨,桥形纽。春秋后期,随着杜会经济的发展,铜镜铸造业迅速发达起来,质量也有显著提高。镜的形制和花纹已经规格化。镜纽多为细小的桥形,已有纽座。镜缘也有明确的形制。镜背花纹精致,其特点是完全采用虺龙纹,兽面纹,兽纹,羽状纹、涡形纹等青铜容器上的纹饰。 89战国铜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产生于齐家文化的中国铜镜,经过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终于在战国时期成熟起来。形成了以楚镜为代表的“战国式铜镜”,是中国古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从考古发现来看,北方镜多素朴简拙。出土不多。以湘、皖“楚式镜”为主,式样繁多。胎薄卷边,双层纹多,弦纹纽,兵繁秀精巧特色。战国中期以后,镜的形体增大。一般直径为十余厘米。由于铸造量大增,多采取铸遭“同范镜”的办法,开后世“同范镜”铸造的先例。镜纽普遍为三弦纹的桥形小姐,纽座主要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除平缘的以外,镜的缘部多为断面呈弧曲內凹的。 镜背的花纹可分“地文”和“主纹”。前者如羽状纹、涡云纹、雷纹等,仍然是采用青铜容器上的花纹,后者如山字纹,花菱纹、禽兽纹、蟠螭纹等,是适应铜镜的特点而设计的。战国时代的铜镜,绝大多数为圆形,少数是方形。有的镜由镜面和镜背分铸配合而成,镜背铸出透雕式的兽纹和蟠螭纹。个别的镜则用金银错出各种生动、复杂的花纹,十分精致。各地所铸铜镜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山字纹镜:是战国时期特有的一种镜纹,主纹为斜山字。在出土的楚国镜中,山字纹镜占80%左右,一般多见四个山字为纹的,晚期也有五个、六个山字为纹的。 菱纹镜:双菱纹是因菱纹以大小两种出现,也有四个双菱纹以方形联结,构成复杂的几何图案,称方连纹。双菱纹的出现较山字纹晚。 四叶纹镜:流行于战国中期。主纹作四片叶的形状。也有称四叶为四辫花纹,认为是花不是叶。又因此镜流行于南方楚国。而荷花是楚国有象征性的植物。故又认为是对荷花(也称荚蓉)的表现。 夔凤纹镜:这种镜纹常在方形纽区的两角,各饰一只夔凤,作展翅扬尾的飞舞状。 蟠螭纹镜:主纹为方形蟠螭纹,成盘绕重叠的镂空状装饰。解放后,在江苏涟水出土透雕蟠螭纹镜,形制特别,无川字纽而在镜边缘附以三个活环,这种形式,山东临淄也有发现。 连孤纹镜:连弧纹是弧线相连的一种纹样,通常装饰在镜的边缘,也有在镜中部或与纽座相连。连弧纹只是一种,还有其他纹样与其配合,如“连弧夔风纹镜”,纽座周围有柿蒂纹,镜的中间为双夔双凤纹,外缘有十二弧线相连,边为弦纹。 四虎镜:战国时代青铜铜镜直径12.2厘米,镜背的纹样分为四个等分,有浮雕的四只老虎。虎头居中,口噬纽座,虎颈部饰有毛片,虎身饰以雷纹,据考证是三晋地区的风格。青铜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四龙镜:镜背纹样分作四等份,每一部分的中间有一个正面的龙头,长尾向前,作盘曲状,并以云纹作为地纹。 此外,战国铜镜中还有无主花的纯地纹镜,地纹主要有回纹、羽状纹等。羽状纹形似羽毛,尖端卷曲,并有高低深浅效果. 90汉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汉代是中国古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汉代宫廷用镜由少府右尚方制镜。民间制镜业也很发达,铜镜在民间流行,并成为国际贸易商品。 (1)西汉铜镜 西汉前期铜镜盛行“战国式镜”的“蟠螭纹镜”、“夔龙纹镜”,“四叶纹镜”、“连弧纹镜”、“云雷纹镜”等;但有所改进,开始出现铭文;而且又在流行的“蟠墒纹”中现了新的“规矩纹”等,丰富了铜镜社会内涵而有增文史价值。 汉武帝时之西汉中期,铜镜的形制和饰纹大变,已形成了“汉式铜镜”的新风采。特点是:平缘居多。断向再无内凹弧形;“战国式铜镜”上常见的地纹消失了。镜纽由流行的伏兽纽、蛙纽、连峰纽过渡变为盛行久远的半球形纽,镜背饰纹以中心对称布局构成居多,还有以中心为同心圆的重圈式结构、以中心为放射式结构,以及以方形四边为四分結构与重列式结构等。带铭文的铜镜增多,出现长铭文以至全铭文镜,铭文又多为吉祥文、韵文;更多明显地体现了贵族的生活意识和时代风尚。汉式镜有较统一的形制和饰纹,几乎没有地域风格的区别。 (2)王莽时期铜镜 王莽时期是“汉式镜”制作工艺最精美的时期,并在铭文中出现了纪年。此时流行“规矩纹镜”。“规矩纹镜”是因为这类铜镜的主纹区内有形如“T”,“L”、“v”等外文字母的框而得名。在“T”、“L”,“V”饰框间有用疏朗细线组成的“四神纹”、“鸟兽纹”和子、丑、寅、卯等“十二时”的文字。在主纹区外为环状布列的铭文、齿文,最外缘是云纹,整个构图除中间为动物图案外。均为许多同心圆组成,收到稳定而严谨的艺术效果。有许多外国研究者认为“规矩纹镜”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并称此类铜镜为“TLV镜”。经研究证实:此类铜镜中的“T”、“L”、“V”形的饰框并非是外文字母,而是中国古代宴乐时常用的一种博具上的棋格。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这类博具,在后来出土的日晷、压胜钱上也有这种饰纹。“规矩纹镜”一直流行到东汉。 典型的作品“规矩四神镜”,纽区装饰有四出心形的叶片纹,外括二道方栏围成的内区,内区由十二枚对称排列的乳钉及十二生肖字铭组成;主纹区由四组对称的“T、“L”、“V”及四神纹组成,间隙处又均衡布置有凤鸟、灵兽、羽人等。铭文“尚方作竟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兵居中央,长保三亲乐富昌,寿敞金石如猴王。”为篆字阳文,环状布局。铭文带处又有三道锯齿纹,一道弦纹,一道绳纹所组成的同心圆饰带,形成节奏优美的适合纹样,极富装饰性。 因主纹不同,可分为几种主要镜式。螭形镜由四条成S形的螭龙组成。中间配以内乳钉,这种镜纹到东汉时简化成对称的两条夔龙,称双夔纹镜。草叶镜纽区为方形,四周配以图案化的草叶。汉武帝后,外区饰同心的重圆组织,连弧纹改饰内区,铭文成主要装饰,故以铭文为镜名。如日光镜,因其字铭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而得名;昭明镜,也因其字铭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而得名。但汉镜中有增字或减字现象,这是制模时产生的缺陷。也可视为时代特征之一。 (3)东汉铜镜 东汉前期的铜镜,以“方格规矩镜”与“连弧纹镜”为主,“连弧纹镜”是由西汉“目光镜”,“昭明镜”衍化而来的新镜式。东汉中后期流行“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双头龙凤纹镜”,都以图案化的动物为图纹。在长江流域,从东汉中期开始神兽镜和画像镜。 在镜的形制方面,东汉中后期,半球状的镜纽有加大的趋向,有的呈扁平的圆形。镜缘除平缘以外,还出现了断面呈三角形的所谓“三角缘”和“斜缘”。镜上的花纹,除对称于镜的圆面中心的所谓“心对称”式的以外,开始出现了对称于镜的圆面直径的所谓“轴对称”式的花纹。 神兽镜:以东王父、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为主蚊。画像镜除神像和兽形以外,还有车马、歌舞、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图像。两者的图纹都很丰富而复杂,其纹样是浮雕式的,有一定的立体感。神兽镜和画像镜的出现,使南方铜镜与北方铜镜开始产生了一定的差别。 连弧纹镜:战国时的连弧纹在汉代继续流行,西汉早期多装饰在边缘,依中区主纹的不同又有星云纹镜,螭形镜、草叶镜等之别。 星云纹镜:实际是由蟠螭纹演变而来,因乳钉甚多,又称百乳镜。 蝙蝠纹镜:流行于东汉,蝙蝠纹是由柿蒂纹演变而来,形式感很强,纽区为方形,有“位至三公”等铭文。三公是负责军政的长官,西汉时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东汉时 画像镜:流行于东汉中期以后,主纹为浅浮雕形式,内容有东王公、西王母、神仙、羽人和男女歌舞,奏乐、骑射等。这类镜主要出自浙江,约占当地出土汉镜的九成。 方铭镜:流行于东汉,铭文饰在铜镜四周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上,多表现神仙禽兽等题材,也称神兽镜。 阶段式镜:流行于东汉后期献帝的建安时期也称建安式镜。图案作一个方向的阶梯形排列,题材也以神兽为主。 方铭镜:以铭文作为主纹,在铜镜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上面装饰铭文。 东汉铜镜的铭文,有长短两类。长铭如“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海多为”七字句。短铭如“长宜子孙”、“位至三公”。有纪年铭的铜镜也逐渐增多。铭文中往往言及制镜者,如“尚方作竟”、“王氏作竟”、“青盖作竟”等。“尚方作竟”说明系设在京师的少府尚方制作的镜,但私营的作坊也多滥用“尚方镜”的铭文。洛阳、广汉、会稽、吴郡等是当时铜镜的铸造中心。 汉代铜镜还有一种透光镜,当太阳光照射在镜面时,对面的墙壁上会出现铜镜背面上铸的饰纹。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写道:“世有透光鉴,鉴有铭文,凡二一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十二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为铸时薄处先冷,惟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观。”近代研究表明,铜镜在铸造和研磨时,使镜面产生与背面花纹相应的曲率,引起透光效应。上海博物馆藏品有汉代透光镜一面。 86铜镜为何会成为著名的艺术收藏品? 答:铜镜是用青铜制成用以照容的生活用具,作为一种实用品一直流传到18世纪末。、9世紀初。由于外国玻璃镀水银镜的传入和普及,才取代了铜镜。据分析,从战国到隋唐,一般铜镜平均含铜约70%,锡约24%。铅约5%。与其他青铜器相比,锡的含量较高,这有利于使镜面光亮,宜于映照。中国古铜镜许多出自汉宫“尚方”工官,铸造精良。式样美观。铜镜背面装饰着各种花纹和铭文。由于历代铜镜出土较多,铜镜的形制和饰纹,铭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广泛的社会内涵,加之有些铜镜铸有铭文纪年而成为断代的史证。 宋代艺术上的复古和金石学的盛行,汉代带有纹饰和铭文铜镜使成为研究的对象。北宋时期。由皇家编辑的《宣和博古图}收录了许多传世铜镜的图谱,形成了以铜镜研究为主的“镜鉴学”,是中国金石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清代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金孛》等金石学书籍对铜镜也有丰富的总结。20世紀初以来。著录古铜镜的图录和书籍不断出版;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代铜镜大量出土,相关史料、资料翔实可靠。使我国古铜镜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故出土的铜镜又成为古代墓葬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中国古铜镜还广泛流传到周围地区。在西亚、中亚、西伯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越南,日本等地,都有中国铜镜的发现。特别是日本,自弥生时代以来,大量从中国输入铜镜。视为宝物或神器,并在本地仿制。 87铜镜各部分有哪些名称? 答:收藏古代铜镜,应当知道铜镜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学习铜镜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含义标准的术语了。 铜镜包括镜形、镜面、镜背,纽、纽座、纹饰、铭文和缘。 镜形:是指铜镜的外形轮廓。一般分为圆形、方形,亚字形,菱形、葵花形,桃形、鼎炉形等。 镜面:是指可以用来照容的正面,通常是银白光亮的。 镜背:是有纽和纽座的那一面,便于穿系手持。镜子的背面通常要分成内外两个区域。分别用来装饰铭文和纹样,也有的铜镜是不分内、外区的。 纹饰:是指刻在镜面,镜子背面的装饰纹样。 镜铭:又叫铭文,是刻在镜子背面的文字。 镜纽:位于镜背的中央,有孔可以系绳。以便于用手持握或系在镜台上。镜纽也有不同的形状,常见的镜纽有弦纹纽、圆纽、兽形纽、龟纽、馒头纽等等。 镜缘:是指饲镜的侧面,即边缘部分。铜镜的边缘有不同的形状,如有立墙式卷边、宽平缘等式。 88商、西周、春秋时期铜镜有何特点? 答:考古证明,在中国青铜器的盛期,铜镜的数量却很少,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迄今发现最早的古镜,是在青海贵南朵马台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七角星铜镜”,直径9厘米,圆形平板式,背铸有七角星形,拱形环纽,含铜量很高。甘肃广和齐家坪出土一面素镜,直径约6厘米,镜背平素无纹,纽细小。 (1)商代铜镜 在河南安阳发现5面。以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的“圆形素镜”,妇好墓出土的“乳钉叶脉纹镜”(直径12.5厘米、厚0.4厘米)、“多圈弦纹镜”,亦可见铜镜在初创期时的简朴古拙。一面镜背有弓形纽,饰以席纹和鳞纹图案。另四面均为圆形,镜背有拱形环纽,且分别装饰以叶脉或多圈凸弦纹,镜成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此时铜镜纹饰具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见于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上。商代铜镜的特点:镜面平,镜体薄,拱形环纽或方形纽,但均无纽座。 (2)西周铜镜 迄今发现有]1面,均为圆形,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纽有橄榄形、弓形、半杯形、长方形等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纹镜、鸟兽纹镜三类。西周时期以素镜为主。这一时期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以“重环纹镜”(1972年陕西扶风刘家水库出土)、“虎鹿鸟纹镜”(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为代表,形制虽然简朴稚拙,饰纹倒也丰富生动;只是此时的饰纹因受礼制的制约而具有象征意味。西周铜镜用红铜制成,易生锈。 (3)春秋镜 春秋时期,铜镜的数量有所增加,在河南三门峡市和浚县,山东临淄.山西长治、辽宁宁城、湖南长沙和湘乡等地,都有春秋铜镜的发现。但多数是小型素镜,做工很粗,仅极少数有纹饰,而且纹样也很拙笨,桥形纽。春秋后期,随着杜会经济的发展,铜镜铸造业迅速发达起来,质量也有显著提高。镜的形制和花纹已经规格化。镜纽多为细小的桥形,已有纽座。镜缘也有明确的形制。镜背花纹精致,其特点是完全采用虺龙纹,兽面纹,兽纹,羽状纹、涡形纹等青铜容器上的纹饰。 89战国铜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产生于齐家文化的中国铜镜,经过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终于在战国时期成熟起来。形成了以楚镜为代表的“战国式铜镜”,是中国古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从考古发现来看,北方镜多素朴简拙。出土不多。以湘、皖“楚式镜”为主,式样繁多。胎薄卷边,双层纹多,弦纹纽,兵繁秀精巧特色。战国中期以后,镜的形体增大。一般直径为十余厘米。由于铸造量大增,多采取铸遭“同范镜”的办法,开后世“同范镜”铸造的先例。镜纽普遍为三弦纹的桥形小姐,纽座主要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除平缘的以外,镜的缘部多为断面呈弧曲內凹的。 镜背的花纹可分“地文”和“主纹”。前者如羽状纹、涡云纹、雷纹等,仍然是采用青铜容器上的花纹,后者如山字纹,花菱纹、禽兽纹、蟠螭纹等,是适应铜镜的特点而设计的。战国时代的铜镜,绝大多数为圆形,少数是方形。有的镜由镜面和镜背分铸配合而成,镜背铸出透雕式的兽纹和蟠螭纹。个别的镜则用金银错出各种生动、复杂的花纹,十分精致。各地所铸铜镜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山字纹镜:是战国时期特有的一种镜纹,主纹为斜山字。在出土的楚国镜中,山字纹镜占80%左右,一般多见四个山字为纹的,晚期也有五个、六个山字为纹的。 菱纹镜:双菱纹是因菱纹以大小两种出现,也有四个双菱纹以方形联结,构成复杂的几何图案,称方连纹。双菱纹的出现较山字纹晚。 四叶纹镜:流行于战国中期。主纹作四片叶的形状。也有称四叶为四辫花纹,认为是花不是叶。又因此镜流行于南方楚国。而荷花是楚国有象征性的植物。故又认为是对荷花(也称荚蓉)的表现。 夔凤纹镜:这种镜纹常在方形纽区的两角,各饰一只夔凤,作展翅扬尾的飞舞状。 蟠螭纹镜:主纹为方形蟠螭纹,成盘绕重叠的镂空状装饰。解放后,在江苏涟水出土透雕蟠螭纹镜,形制特别,无川字纽而在镜边缘附以三个活环,这种形式,山东临淄也有发现。 连孤纹镜:连弧纹是弧线相连的一种纹样,通常装饰在镜的边缘,也有在镜中部或与纽座相连。连弧纹只是一种,还有其他纹样与其配合,如“连弧夔风纹镜”,纽座周围有柿蒂纹,镜的中间为双夔双凤纹,外缘有十二弧线相连,边为弦纹。 四虎镜:战国时代青铜铜镜直径12.2厘米,镜背的纹样分为四个等分,有浮雕的四只老虎。虎头居中,口噬纽座,虎颈部饰有毛片,虎身饰以雷纹,据考证是三晋地区的风格。青铜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四龙镜:镜背纹样分作四等份,每一部分的中间有一个正面的龙头,长尾向前,作盘曲状,并以云纹作为地纹。 此外,战国铜镜中还有无主花的纯地纹镜,地纹主要有回纹、羽状纹等。羽状纹形似羽毛,尖端卷曲,并有高低深浅效果. 90汉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汉代是中国古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汉代宫廷用镜由少府右尚方制镜。民间制镜业也很发达,铜镜在民间流行,并成为国际贸易商品。 (1)西汉铜镜 西汉前期铜镜盛行“战国式镜”的“蟠螭纹镜”、“夔龙纹镜”,“四叶纹镜”、“连弧纹镜”、“云雷纹镜”等;但有所改进,开始出现铭文;而且又在流行的“蟠墒纹”中现了新的“规矩纹”等,丰富了铜镜社会内涵而有增文史价值。 汉武帝时之西汉中期,铜镜的形制和饰纹大变,已形成了“汉式铜镜”的新风采。特点是:平缘居多。断向再无内凹弧形;“战国式铜镜”上常见的地纹消失了。镜纽由流行的伏兽纽、蛙纽、连峰纽过渡变为盛行久远的半球形纽,镜背饰纹以中心对称布局构成居多,还有以中心为同心圆的重圈式结构、以中心为放射式结构,以及以方形四边为四分結构与重列式结构等。带铭文的铜镜增多,出现长铭文以至全铭文镜,铭文又多为吉祥文、韵文;更多明显地体现了贵族的生活意识和时代风尚。汉式镜有较统一的形制和饰纹,几乎没有地域风格的区别。 (2)王莽时期铜镜 王莽时期是“汉式镜”制作工艺最精美的时期,并在铭文中出现了纪年。此时流行“规矩纹镜”。“规矩纹镜”是因为这类铜镜的主纹区内有形如“T”,“L”、“v”等外文字母的框而得名。在“T”、“L”,“V”饰框间有用疏朗细线组成的“四神纹”、“鸟兽纹”和子、丑、寅、卯等“十二时”的文字。在主纹区外为环状布列的铭文、齿文,最外缘是云纹,整个构图除中间为动物图案外。均为许多同心圆组成,收到稳定而严谨的艺术效果。有许多外国研究者认为“规矩纹镜”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并称此类铜镜为“TLV镜”。经研究证实:此类铜镜中的“T”、“L”、“V”形的饰框并非是外文字母,而是中国古代宴乐时常用的一种博具上的棋格。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这类博具,在后来出土的日晷、压胜钱上也有这种饰纹。“规矩纹镜”一直流行到东汉。 典型的作品“规矩四神镜”,纽区装饰有四出心形的叶片纹,外括二道方栏围成的内区,内区由十二枚对称排列的乳钉及十二生肖字铭组成;主纹区由四组对称的“T、“L”、“V”及四神纹组成,间隙处又均衡布置有凤鸟、灵兽、羽人等。铭文“尚方作竟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兵居中央,长保三亲乐富昌,寿敞金石如猴王。”为篆字阳文,环状布局。铭文带处又有三道锯齿纹,一道弦纹,一道绳纹所组成的同心圆饰带,形成节奏优美的适合纹样,极富装饰性。 因主纹不同,可分为几种主要镜式。螭形镜由四条成S形的螭龙组成。中间配以内乳钉,这种镜纹到东汉时简化成对称的两条夔龙,称双夔纹镜。草叶镜纽区为方形,四周配以图案化的草叶。汉武帝后,外区饰同心的重圆组织,连弧纹改饰内区,铭文成主要装饰,故以铭文为镜名。如日光镜,因其字铭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而得名;昭明镜,也因其字铭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而得名。但汉镜中有增字或减字现象,这是制模时产生的缺陷。也可视为时代特征之一。 (3)东汉铜镜 东汉前期的铜镜,以“方格规矩镜”与“连弧纹镜”为主,“连弧纹镜”是由西汉“目光镜”,“昭明镜”衍化而来的新镜式。东汉中后期流行“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双头龙凤纹镜”,都以图案化的动物为图纹。在长江流域,从东汉中期开始神兽镜和画像镜。 在镜的形制方面,东汉中后期,半球状的镜纽有加大的趋向,有的呈扁平的圆形。镜缘除平缘以外,还出现了断面呈三角形的所谓“三角缘”和“斜缘”。镜上的花纹,除对称于镜的圆面中心的所谓“心对称”式的以外,开始出现了对称于镜的圆面直径的所谓“轴对称”式的花纹。 神兽镜:以东王父、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为主蚊。画像镜除神像和兽形以外,还有车马、歌舞、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图像。两者的图纹都很丰富而复杂,其纹样是浮雕式的,有一定的立体感。神兽镜和画像镜的出现,使南方铜镜与北方铜镜开始产生了一定的差别。 连弧纹镜:战国时的连弧纹在汉代继续流行,西汉早期多装饰在边缘,依中区主纹的不同又有星云纹镜,螭形镜、草叶镜等之别。 星云纹镜:实际是由蟠螭纹演变而来,因乳钉甚多,又称百乳镜。 蝙蝠纹镜:流行于东汉,蝙蝠纹是由柿蒂纹演变而来,形式感很强,纽区为方形,有“位至三公”等铭文。三公是负责军政的长官,西汉时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东汉时 画像镜:流行于东汉中期以后,主纹为浅浮雕形式,内容有东王公、西王母、神仙、羽人和男女歌舞,奏乐、骑射等。这类镜主要出自浙江,约占当地出土汉镜的九成。 方铭镜:流行于东汉,铭文饰在铜镜四周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上,多表现神仙禽兽等题材,也称神兽镜。 阶段式镜:流行于东汉后期献帝的建安时期也称建安式镜。图案作一个方向的阶梯形排列,题材也以神兽为主。 方铭镜:以铭文作为主纹,在铜镜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上面装饰铭文。 东汉铜镜的铭文,有长短两类。长铭如“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海多为”七字句。短铭如“长宜子孙”、“位至三公”。有纪年铭的铜镜也逐渐增多。铭文中往往言及制镜者,如“尚方作竟”、“王氏作竟”、“青盖作竟”等。“尚方作竟”说明系设在京师的少府尚方制作的镜,但私营的作坊也多滥用“尚方镜”的铭文。洛阳、广汉、会稽、吴郡等是当时铜镜的铸造中心。 汉代铜镜还有一种透光镜,当太阳光照射在镜面时,对面的墙壁上会出现铜镜背面上铸的饰纹。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写道:“世有透光鉴,鉴有铭文,凡二一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十二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为铸时薄处先冷,惟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观。”近代研究表明,铜镜在铸造和研磨时,使镜面产生与背面花纹相应的曲率,引起透光效应。上海博物馆藏品有汉代透光镜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