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祛湿:浅译仲景“湿病脉证并治”

 姜新虎 2019-07-11

上一篇从湿的根源、如何祛湿,粗略地谈了一些问题。本文根据仲景先师“湿病脉证并治”的思路古文今译,并结合临床谈些体会。有些条文的句读笔者调整过,对条文的解读或不尽正确,一己之见,请同道包涵!

湿气能够造成很多细节体征的异常表现和疾病,湿也常常和“六淫”中的其他“五淫-风寒暑燥热”搅和在一起,增加疾病的复杂性。从头面毛发出油、浑身黏糊糊、舌边齿痕、疲乏睡不够、大便溏、部分口渴却不欲饮、一些被误治的感冒发热、湿疹等,从皮肤病到其他各种慢性病疑难杂症、“癌症”……各种你能想到的,与湿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湿气在人体“内外上下”到处跑,跑到哪里就为害哪里,变化多端,需要按照天地人体客观规律进行诊治。而不能象后世中医和现代技术医学一样搞对抗,忽视人体细节体征的标准却以技术指标为标准,看似科学、常常却是日新月异和昨是今非的技术、常常动手就错、导致人的整体乱了套

仲景言: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

以下分10条来讲,诊疗起来不限于此篇,需要综合考虑。

1、湿气在人体“上”部,主要原因是受到雾露。大概1800年前仲景看到这种居多,农业为主的时代嘛。我们现在是天天洗澡的坏习惯,淋浴或洗头搞出来的的居多,春秋冬除了湿,还会搞些寒进去,夏天洗澡后进入空调房也是。运动后进空调区域也是寒+湿。当然,现代城市凌晨工作的环卫工人和夜班出租车司机等行业也有直接中于雾露的;还有些是吃饱了撑的经常去水雾缭绕的场所“养生”的。于是人体表现呢,常常头痛、颈椎僵硬、两额头痛、脉浮涩等,治法用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

仲景言: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有些人要说话了,“我不每天洗头或洗澡就难受啊”。其实,那从经典中医看来,是病,得治;很多人服了几天汤药后,头面部油没那么多了,各种细节体征异常也逐步恢复正常了;但是坏习惯不改,过阵子问题又都再现。

2、湿气在人体“下”部,原因是受到水冷。工作或居住环境潮湿的人容易得到这种问题。曾经有位美女小姐姐,每天泡脚,时间和水温都控制得比较好,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她洗脚后不擦干、而是边看手机边晾干!!!这类人群常表现从腰以下重,两脚有些肿,脉沉涩等

仲景言: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3、湿气在“外”的表现很多。来源也很多,仲景先师没有细说,大家可以参考发热期间的细节体征观察、家庭护理及就医须知”一文中的坏习惯。

1)这里的“湿常会和搅和在一起,就会在经络中流走,人就会感觉到浑身不自在的骨结烦疼、人懒、站着就想坐、坐这就想躺、还不想吃饭,脉呢也是浮缓、按这涩涩的,仲景先师告诉我们要微微发汗,“风和湿”就都去除了,我们可以打打八段锦、喝完热粥就刚刚好这个状态嘛。运动?身体好的、胃口好的年轻人运动出汗多也容易恢复,那些本来身体就隐患多多的,突然心血来潮想要开始健身了,大汗过后不注意养护就是坏上加坏了,这种因运动大汗后养护不当而生“湿”的人不少,建议常喝粥、常冲服桑桔甘姜汤。仲景言:“不可令汗出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此外,运动后不要冲进超市买冷饮或瓶装水,最好自带温水,如果冲上了桑桔甘姜汤,那是最佳模式。

2)如果有些怕冷的呢?那就是”和“寒”搞一起了,身体就会更加感觉浑身到处都有点痛,四肢都是麻麻的,脉又浮又细紧,仲景先师说这是“寒气”,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就可以。洗澡过度、夏天洗澡或汗出后进空调区域、居住或工作环境寒湿的人多见这类问题,年轻体质好尚感觉不到什么,女性经期或年纪稍大、积累多年、乱七八糟问题就都来了,这都是坏习惯的结果。后世不少中医听见“麻桂”类就头皮发麻、没学好经典、临床疗效差,许多人不信中医、甚至鄙视和骂中医是有道理的。

仲景言: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4、湿气在“内”有那些表现呢?

1)湿气跑到里面,到“脾”那儿去了,经典中医叫“中满”,大肚腩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因素,可以考虑白术茯苓厚朴汤。吃生冷水果、冷饮过多,或饮酒过多都是根源,上一篇文章谈到过。吃点辛辣就往厕所跑,都是有积累、有“前债的”。

2)如果胃(肠)寒的,又来了“湿”,那就要拉稀了,常可考虑用理中汤。这种人不少,都是外邪“逐日浅深”,稍微吃得不对(冷的),就要往厕所跑。细节体征已经异常了,还不注意改习惯和正确就医,复杂疾病、大病就是这么来的。

3)如果湿影响到肺,就变成‘肺寒’,这时候小青龙汤常可以派上用场。从经典中医临床的角度观察,有不少挂过水和使用激素治疗感冒的人、肺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的都有这种倾向。笔者自己不懂经典中医时,受过后世中医和现代技术医学的不少伤害,2005年初感冒、咽炎挂水两周、然后慢咽近十年,后来居住一楼潮湿,加上结婚后LP那时时常买很多水果,再后来“过敏性鼻炎”被后世中医砖家激素误治,直到三年前都还有这种“肺寒”的倾向。

4)湿在内、往下影响到肾,那就滴滴答答的小便了,需要考虑五苓散。这种人有时感冒拖延或误治,就容易出现尿频尿急,女性居多。有些人听见水声就想尿,有些人咳嗽漏尿等各种情况的小便不利,当然不见得是五苓散、也可能需要加味或者有些有白虎汤加味的使用机会。时间长了,与寒热等夹杂、发生变化,男同志所谓的前列腺炎、甚至前列腺癌常有这样的基础。

5)湿在内、散于肌肉,那就是“虚黄而肿的胖子”,考虑麻黄茯苓汤。这种胖大妈居多,不好好吃饭、比猴子吃水果还多的年轻人也有。需要鉴别,可能还有防己黄芪汤的机会。

6)湿在内、在经络里面乱跑,遇到“热”,那就要发痈脓了比如说痘痘就是一种常见的痈脓。先师此处没展开说,在其他篇章穿插论述,我们读透了,就能随证治之。例如,仲景先师的排脓汤,由甘草、桔梗、生姜、红枣四味组成。桑桔甘姜汤就包含了此排脓汤在内,痘痘不严重的常服桑桔甘姜汤即可;痘痘严重的,还是需要先经典中医辨证论治用汤方,同时辅以桑桔甘姜汤。

7)如果脾胃本来就寒的人,湿又久久的停留,还有现代人不断造湿的坏习惯,那就要水饮了;如果遇到“燥”,本来“以燥去湿”嘛,但是脾胃素寒,战斗力不够啊,我们可以理解为局部“湿”的表面被燥打干、里面还“湿”,这样就变成“痰饮了,治疗就要从仲景其他篇章的“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以及“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方向考虑了。坏习惯加上误治,搞出各种复杂疾病说过很多次,经典中医不管治疗什么疾病、包括现代技术医学所谓的“癌症”,都是时刻要养护好脾胃!没病的时候,常喝桑桔甘姜汤把脾胃养护好,少吃少喝垃圾食品,就没那么多问题了。

仲景言: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5、如果是怕冷兼有头和后项僵痛,关节痛得让人苦恼,脉不浮、反而是沉细的,就叫‘湿痹’这种湿痹的人呢,小便不爽快、可能滴滴答答或尿频尿急,大便倒是通畅的,仲景先师告诉我们“利小便”就好。前面也提到,可能五苓散、猪苓汤等,需要知晓全面的细节体征状况而定。

仲景言: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6、久湿之人犯病,会全身痛、发热、身体颜色就像烟熏的那种黯然无光的黄。这种人出汗只在头部多,后背僵硬,总觉得穿衣都不够最好背上能烤烤火。这样的人如果还没到该用泻下的方法的时候却泻下了(用药不当或者吃了坏的食物腹泻、包括那些乱喝减肥茶的先生或女士),就容易呕吐、胸闷满塞、小便不畅。

如果舌苔滑腻,则是肚脐以下内部有热(多有宿便、但不能乱下、需要考虑湿!),胸中却有寒,这样的人口渴想喝水、但是又喝不下、口里燥燥的烦得不是滋味。注意不光是瘀血会有这种‘渴不欲饮’,还有‘湿家’人也这样哦。这样的久湿之人,如果大攻泻下,额头上冒汗,有点气喘,小便频繁则完蛋;如果腹泻不止也容易完蛋。所以大家不要乱吃番泻叶或者含有西药的减肥药,虽然不那么容易完蛋,但是把疾病搞复杂化,越减越肥是小事,大病将至才是问题。

现代吃各种产品来减肥或祛湿的人很多,价格不便宜、还常造成乱七八糟的毛病一大堆,临床多见都是复杂化了的,常常要“擦各种各样的屁股”。但是习惯不改,屁股是擦不干净的。

仲景言: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7、风和湿搅和到一起,也会浑身痛。按道理来说应该发汗就可以解除,但是遇到阴雨天气,发汗,为什么病却好不了呢?因为,发汗,如果出大汗(仲景想不到今天有美L、布LF或有些人从国外买的“先进玩意”),只是“风气”去除了,“湿气”还留着,所以好不了,还造成津液伤、引起更多问题。阴雨天就更难了。所以治疗风湿,发汗是要讲究微微的汗、轻微汗滋滋的感觉,那样风与湿就都去除了。这就是运动大汗,但是不但去不了湿,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津液、到空调区域停留一下、或洗个澡,反而加重湿的原因!

仲景引先贤之论:“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师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8、“湿人”犯病,浑身痛、发热、面黄又有咳喘、头痛(通常在前额)、鼻子总是堵塞,脉也大,吃饭挺好,肚子也没什么不舒服,他这种毛病是脑袋里有寒湿,所以鼻塞,要用药粉放到鼻子里面,取嚏就会好。临床经验看,结合汤药会更快,有些人服汤药后趴着能留半碗浊浊的鼻涕出来;汤药用过,加上粉剂,可以清除干净,昏昏沉沉的脑袋会变得清爽。

仲景言:湿家病,身上尽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嚏则愈。

9、湿人,身体疼得很,看具体细节体征是否有麻黄加术汤微微发汗的机会,千万不可以用例如艾灸、睡热炕、现代的那种砭石床,这些对于湿人是不合适的。发病时一身痛,发热,如果下午3到5点钟的日晡时间加剧呢,叫做风湿(这个可以包括,但不对应现代所谓的风湿哈。要重视细节体征、而不是名、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过)。“风湿”这种病来源于出汗时受到了风吹或受寒,现代人出了汗进车里或办公室或超市空调一吹就埋下隐患、不断积累,还有一种受伤后的冷敷也会导致风湿,这可以考虑是否有麻杏薏甘汤的机会。那种退热贴就更是容易造成问题。

风湿,脉浮、身体感觉沉重、汗出怕风的,用防己黄芪汤。有喘呢,加点麻黄;肠胃不舒服呢,加点芍药;感觉气往上顶呢,加点桂枝;下面有旧寒、老寒腿、膝盖冷之类的呢,加点细辛;服药以后可能会有种奇怪的感觉,就是象有小虫子在皮肤里爬来爬去,腰以下呢冷冰冰的呢,坐在被子上,再裹上一层被子,盖暖了、感觉微微出汗就好了。千万不可以出大汗哦,那样不但湿去不了,反而伤津液。

仲景言: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喘者加麻黄五分;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之,温令有微汗差。

10、如果感冒后八九天,风湿搅和在一起,转不了身或转身就不难过,也不呕(没传“少阳”),也不渴(没传“阳明”),脉浮虚而且涩涩的,用桂枝附子汤;这种比较常见,要注意和少阳篇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不可转身鉴别。如果大便干硬,小便还好,用白术附子汤;这就要观察了,现代人隐性感冒居多(暨师父蔡长福老师说外感携带、表证携带、鬼都有表证),出现这种情况,该用白术附子汤就的用。如果骨关节总是不舒服、牵扯痛、难以屈伸,碰一下就更痛,出汗、呼吸气短、小便不正常,怕风、不敢脱衣服,或身体还有点水肿的,用甘草附子汤。这段里面涉及到很多现代的腱鞘炎、痛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辨证论治,汤方也不限于本篇内容。

仲景言: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注意:文中提到的仲景经典中医汤方,请勿擅自使用。桑桔甘姜汤是药食同源的食品,男女老少皆宜,只要能喝粥的,就都可以服桑桔甘姜汤。


一部伤寒医天下,桂林古本是真传!经典中医没有太多的病名和后世中医以玄说玄的理论,仲景先师总结前贤,以脉法、六气主客、伤寒例、杂病例、风寒暑湿燥热病、六经辨证论治和其余杂病为大框架,重点描述人体细节体征状态,并给出诊断和治疗的原则与方法,写下了《伤寒杂病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要祛湿,先戒湿,再养好脾胃,细节体征长期异常更要及时正确就医。养护脾胃好帮手,食疗必备桑桔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