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红楼梦》中“护官符”,只在金陵管用,还是全国通行?

 君笺雅侃红楼 2019-07-11

“护官符”在小时候读书时,印象最深刻,上面罗列的四大家族权势富贵滔天,令人禁不住畅想这四大家族当时的境况。不过,有几个关于“护官符”的常识性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护官符”是应天府的地方权贵排行榜。第二,“护官符”不只四大家族。第三,“护官符”的荣耀属于几十年前。第四,四大家族整体实力远不如当初了。下面,详细聊一聊护官符的问题。?

?第一,“护官符”是应天府地方权贵排行榜。 

(门子)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时,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排写得明白,下面所注的皆是自始祖官爵并房次。 

细读原文,护官符就是应天府本地势力排行榜。应天府管辖金陵地区。四大家族原籍金陵,随着权力中心转移,主脉嫡系都迁去了京城。

一,以荣宁二府为例,京城住的八房都是荣宁二公子孙。金陵住的十二房,才是旁支。

二,史家当初是尚书令,位高权重,文官之首。史家的嫡系也跟着去了京城。

三,王家不同。王家主脉一直在金陵。王熙凤父亲是王家嫡长子,当初和王夫人一起陪着父亲(二代王家)在京城做官。老爷子死后,王熙凤父亲回到金陵执掌王家。京城住的是他儿子王仁,王熙凤嫁给荣国府嫡长孙贾琏。王家在京城还有一房是王子腾,作为嫡次子,他反倒比兄长更出息,虽然不是族长,却渐渐成了王家领军人物。

四,薛家最差,一直固守金陵。薛宝钗父亲死后薛家彻底败落。因薛蟠打死人命,薛姨妈无奈带着儿女北漂京城,重新寻找靠山。 

第二,“护官符”不止四大家族。

第四回,借林如海举荐,荣国府的运作,贾雨村起复补缺应天府。他任职应天府当然不是凑巧,而是薛蟠出了人命官司需要处理。贾政安排贾雨村任职应天府,就是派他去摆平薛蟠官司,贾雨村对此心知肚明,之前的表现不过做作而已。

门子拿出护官符,贾雨村知不知道都不重要,他哪怕没有护官符,也会徇私枉法处理薛蟠的事。而护官符的出现,介绍了四大家族权势,更表现的仿佛贾雨村屈服四大家族一样,实则不过障眼法,贾雨村本就带着任务而来。而“护官符”显然并不止四家,而是“贾史王薛”四家势力最大,排在前排而已。

第三,“护官符”的荣耀属于几十年前。城就有点不够看了。贾母曾亲口说,贾家不过中等人家,而史家、王家、薛家更不够看。王家虽然王子腾官场一帆风顺,底蕴还是不如贾家。

四大家族在《红楼梦》时期不算强,除了王子腾之外没有高官。尤其贾家,一个实权人物没有。冷子兴在第二回就和贾雨村说起贾家衰落的事实。可时光倒回几十年前,四大家族却了不得。那时候他们的势力不光威震金陵地区,而是辐射全国。四大家族以贾家为首,史家次之,王家再次。而薛家很超然。

一,贾家除了四大家族小圈子外,还隶属更大的圈子四王八公,更因一门两公,贾家势力仅排在四王之后,位列八公之首。当初四王八公可是王朝权力中心,皇帝以下就是四王八公。十三个人组成权力中枢,贾家占了两席,还排在前面。爵位高不说,手握军权最少也是副国级,那时候谁敢惹?皇帝都要好言好语,高官厚禄拉拢着。

二,史家稍次,是侯爵。但贾母父亲是尚书令,一国宰相,政府首脑,文官之首。这使得史家实权反而最大,为政府首脑。

三,王家此时表现最差,都太尉统制,只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四,薛家看似最弱,其实一点不弱。皆因人家是紫薇舍人!有人认为紫薇舍人是中书舍人不太正确。中书舍人的身份与其他三家天地之差。尤其明清不过是八九品小官,哪怕唐朝最鼎盛时期,也没资格与三家并列。但若换一种思路,紫薇是皇帝,舍人是家人,薛家是皇帝家奴出身,可就厉害了。皇帝身边人,得皇帝信任,其他三家让三分不说,天下都能横着走。

第四,四大家族整体实力远不如当初。能排在前列。绝不止红楼梦时期只是一省范围。随着贾史王薛四家经过几代人的交替。皇帝换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扶持近臣,疏远老臣。四大家族离权力中心越来越远。??

贾家、史家相继失去实权,薛家与新皇帝也攀不上关系。只有王子腾借了外甥女贾元春的光,步步高升。也算皇帝有意不提拔贾家人,却不得不给予贾元春这个贤德妃家族外戚的安抚。只是他从手握京城军权的京营节度使外放边军,在外升官再大,终究远离权力中心。四大家族的龙头贾家衰落,彻底拉低了整体实力,王子腾一人,根本撑不起来四家。

“四大家族”不甘心受到排挤衰落,与北静王等结党,对皇帝阳奉阴违,最终被集体一锅端,也算不作死不会死。到时候应天府地区的“护官符”一定会换一张,排在前面的将不再是贾史王薛四家。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收藏: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新颖的红楼视角!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