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肾虚血瘀浅谈黄褐斑

 华华YHBH0207 2019-07-11

作者 / 顾雪 阳方 成都中医药大学 

黄褐斑属中医学“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其多为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女性多发于男性,其病情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该病多发于妊娠、闭经、服用避孕药者。笔者通过学习先贤经验及结合个人跟师体会,将黄褐斑的基本病机定为肾虚血瘀,以供商榷。

1 古代医学著作对黄褐斑病机的认识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素问·风论》认为:“肾风之状……,诊在肌上,其色黑。”《灵枢·五阅五使》亦日:“肾病者,颧与颜黑。”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十二经病》曰:“水色黑,阴邪色见于面,故如漆;肾藏精,精哀则枯,故如柴。”以上认为肾精亏损,阴损及阳,肾之本色(黑色)外泛于面可引发此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曰:“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认为酒疸误下,湿热内陷,邪入血分,久久熏蒸,血液瘀滞而为面黑。《太平圣惠方·卷第七·治肾虚补肾诸方》记载:“面色黧黑,两耳虚鸣,肌骨干枯,小便滑数,诊其脉浮细而数者,是肾虚之候也。”正如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卷十一·女人面生黧黑斑》所说:“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此处认为面黧黑与肾精亏虚及肝郁气滞血瘀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肾虚血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气血瘀阻,运行不畅,凝滞于面;或肾精亏虚,精血同源,肝血不足,血海空虚,不能上荣于面;或肾精亏损,阴损及阳,肾之本色(黑色)外泛于面均可发为本病。

2 黄褐斑以肾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的分型

2.1 肾虚肝郁型

肾属水,肝属木,水木相生,精血同源。肾精充盈,肝体得养则疏泄正常,若肾水亏虚,则肝阴失养,疏泄失职,血液枯涩则运行不畅,不能上荣头面而出现黄褐斑。此型患者常伴见形体偏瘦,多伴腰膝酸软、月经量少、心烦易怒、夜寐多梦;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治法上以补肾活血为主,辅以疏肝。

2.2 肝肾两虚型

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对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包括皮肤起着滋养、濡润作用。肾精亏损,肝血不足,精血俱虚,甚则肝肾阴虚,精血不能上荣,虚火循经薰灼,面部肌肤失却濡润,以致火燥结成黄褐斑。此类患者常伴见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神疲乏力、五心烦热、盗汗、男子精少不育、妇女经少经闭、性功能减退。治法上以补肾活血为主,辅以补肝养血。

2.3 肾阳亏虚型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对推动气血运行周身,荣润颜面有重要作用。肾阳亏虚,不能温养经脉,寒凝血滞,颜面失养而致黄褐斑。同时,肾阳极度虚弱,蒸腾气化无权,浊阴弥漫颜面肌肤,则见面色黧黑无泽,此类患者常伴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精神萎靡、舌淡胖、苔白,脉沉弱,女子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男子阳痿等症。治法上以温肾活血为主。

3 经典案例举隅

杨某,女,43岁,初诊时间:2014年11月11日。病史:患者自述1年前因人工流产后面部出现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以两颧部为主,无伴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现为求淡化色斑,遂来就诊。刻诊:面部长褐色斑,以两颧部为主,Lmp:1/11~3/11,月经量少,色黯,白带(-),平素面色萎黄,肌肤干燥,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纳眠可,小便可,大便干燥,舌紫苔白,脉沉细。辨证:肾虚血瘀,治法:补肾活血。

处方:肉苁蓉30g、杜仲30g、川断30g、川牛膝30g、丹皮30g、百合40g、白晒参20g、麦冬30g、北五味子15g、川芎15g、白芷30g、党参30g、陈皮30g、槟榔30g、茯苓30g、地榆20g。 3剂,2日1剂。煎药3次,均水煎30min后泌出。3次药液混匀后分2天喝,每次200mL,1日3次,饭后1h温服。

藏红花1g约20~30根泡水100mL,1天1次,注意经期、外感及肠胃不适等时不喝。(服用期间配合使用)嘱少食肥甘厚味,多食紫色、黑色食物,注意保暖和休息。

二诊:2014年11月18日:面部长褐色斑,以两颧部为主,较前无明显变化。面色较前红润,乏力较前改善,仍腰膝酸软,白带量多,色白,无异味,无伴外阴瘙痒。纳眠可,二便调,舌偏紫苔白,脉细缓。处方:白晒参20g、肉苁蓉30g、杜仲30g、川断30g、川牛膝30g、丹皮40g、百合40g、连翘40g、白芷30g、茯苓30g、苡仁30g、仙茅30g、桃仁30g、生石膏40g、知母30g、淮山药30g、生麦芽30g。3剂,2日1剂,熬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4年11月25日:面部长褐色斑,以两颧部为主。颜色较前变淡,面色红润,无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较前改善,白带(-)。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细缓。处方:白晒参20g、肉苁蓉30g、杜仲30g、川断30g、川牛膝30g、丹皮40g、百合40g、连翘40g、 白芷30g、党参30g、地榆30g、槐花30g、刘寄奴30g、王不留行30g、三棱30g、莪术20g、 神曲30g、仙茅30g、生石膏40g。3剂,2日1剂,熬煎服法同前。

四诊:2014年12月2日:面部色斑较前变淡,Lmp:1/12至今,月经量较前明显增多,色红,无伴腹痛及腰痛。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细滑。处方:肉苁蓉30g、杜仲30g、川断30g、川牛膝30g、丹皮40g、百合40g、白芷30g、党参30g、地榆30g、槐花30g、刘寄奴30g、王不留行30g、三棱30g、莪术20g、普通红参片15g。3剂,2日1剂,熬煎服法同前。

后续治疗皆以肾虚血瘀为基本病机,随证加减,如此往复。2015年3月15日末诊:面部褐斑消失,Lmp:1/3~5/3,月经量正常,色红,无血块。白带(-)。无伴腰膝酸软、乏力。嘱患者防晒,多食紫色及黑色食物。

4 结语

黄褐斑多见于生育期年龄的女性,该年龄段女性多虚多瘀。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理论,笔者认为肾虚血瘀是该病的基本病机,治法上应该以补肾活血为主。根据不同的类型辅以不同的治法。而该疾病为慢性疾病,贵在坚持。常选肉苁蓉、杜仲、川牛膝、王不留行、莪术、桃仁(15~30g)等药,治疗期间应注意情志舒畅,避免疲劳日晒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