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柬:传承与经典系列——吴学根山水画作品展

 涤砚堂 2019-07-11

2019年5月14下午15:30 金砚传媒在北京山水美术馆举办“传承与经典系列展”开幕式活动。

敬请光临!


展馆外景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弘燕东路 山水美术馆


乘车路线:

  • 途径公交:弘燕路小区站 98路 440路 605路 680路

  • 地铁14号线,北京工业大学站,向南步行1.2公里;

  • 开车导航:山水美术馆


展前专题片

主办单位:金砚传媒

展览时间:2019年5月14日到17日

开幕式时间:5月14日下午15:30

展览地点:北京山水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弘燕路)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吴学根,江苏如皋市人,先后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就读于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美术报》曾先国导师山水画名家创研班。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如皋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中国民族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家。作品三十余次入选省美协,中国美协主办的各类展览并多次获奖,其中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获奖一次,入选七次。出版作品集《吴学根水墨山水》(江苏美术出版社)。其艺术成就近年来得到中国美协、省美协领导的肯定。己申报201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待审批中)。

作品:暧秋

尺寸:205cm×170cm

创作:2018年

背景:入选中美协翰墨青州·2018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吴学根的笔墨审美样态

丁 涛

作为中青年山水画家群体中的一员,经过艺术院校专业训练、供职于文化部门的吴学根,作品以其秀逸、朴茂的风范,而赢得大众的眼缘。内在的原因在于,作者纳入笔墨的山川景观,有着十分靠谱的生活依据,或者说,他是在竭诚地“师造化”的对景写生中启动笔墨之旅的,忠实于自然,情寓景中,不抉奇索怪、故弄玄虚,力求作品审美的可信度和通畅性;另一方面,在他的作品中,又明显渗透着穿越民族文化时空的元素,传统山水画的血脉,时见流淌于他的笔端,不期而然地使他的作品滋生出一种亲切感和温馨感。

拓展开来审视,学根山水画“秀逸、朴茂”的笔墨样态,是在其艺术推进过程中,源于个性的一种轨迹选择和情趣认定。画家的创作,在形象彰显的背里,往往综合着作者阅历、学养、功夫、爱好、悟性等多种因素。学根具有较好的绘画基本功,作画努力,且重视传统勤于思考,治学有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头,等等,正是这些事艺的个体特性,形成并支撑了他现有的山水画格局。

从大的体系看,学根的山水画可归属于明代董其昌“南北宗说”中以董源、巨然为首的南宗一路。他悉心临习过历史上倪瓒、渐江、石涛等书画大家的杰作,在这些作品中,山水树石,烟云缭绕,秀逸潇散,意境清新,种种美难言传的画面气息,曾使学根为之陶醉。学习再学习,得其一点,也够受用终生呵!我们不难看到,传统大家们的皴法、笔姿、图式等等,对学根产生的积极影响。

话得说回来,学根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学习传统而不泥于传统。摆脱束缚的良方是,着眼自然景观、感受时代氤氲。近年他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书画创作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受到曾先国导师的指导。在定期安排的驱步大江南北的写生活动中,使山川胜景尽收笔底。作品虽未达于完美无瑕,但其艺术性和可读性却每每有所提升。画面的真切、朴茂、丰富,与公式化、概念化的绘画作派已截然分道扬镳。宋代山水画大家范宽有几句作画名言存世:“与其师人,未若师诸物也;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也”,这里揭示了作画“师人”、“师物”、“师心”的辩证、递进关系,我想,学根已深明此理,且注意不断付诸实践,收获累累。

他在临习古画的同时,往往置身于生活去观察、体验、感受。一个阶段以来,他投身于泰山、沂蒙山、崂山、太行山等自然怀抱,面对层峦叠嶂、雾聚露散,“应目会心”,“夺天工之巧,泄造化之机。”因之,一幅幅作品,带有有意味的观赏性定格于他的笔墨。试析数例:

画作《崂山北九水写生》,系水墨为之。山峦、云气、瀑布、树木、木桥、房舍、水流等组合和谐而富有律动感。《胶澳志》中曾有对此景的生动描述:“山峡奇秀,清流迂回,水作龙吟,石同虎踞,……音乐图画,兼而有之。”文、图相映成趣,意境魅人。

《泰山黑龙潭》,亦属水墨写意。艺术处理似有石涛遗风。瀑布自山崖一往直泻,如白练悬空,山鸣谷应,云欢树乐,令观赏者共鸣!

在沂蒙山区所画颇多,作者几乎步步为营地作了多方位、立体性的观照。《山居烟岚》,画幅气势了得,山川梯田,树丛村居,自然景观与人文色彩同存而美氛荡漾。《沂蒙山大涝峪村》,宛如谱写了傍山依水的田园风光奏鸣曲。《沂蒙小景》则是幽静中见谐趣的笔墨演绎。完成于2012年春的大作《沂蒙山居图》,更是纵观沂蒙山、集精气神为一体的审美写照,味之隽永。作者在题记中云:“那层叠的梯田、浓密的白杨、平和的村舍,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时隔三月,至今历历在目,不能忘怀。”这幅画作,秀美、壮美、逸美、清美同时洋溢,实收“美美与共”之效。再者,画作既有绘画性又含装饰味,在学根的作品中当属上乘佳构。

对于学根来说,现有的成绩不只是说明过去,而且是继续拓进的起步界点。作者正值盛年,相信通过他一如既往的努力,将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面世,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12年7月完稿

本文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著名艺术评论家


作品:金秋 

尺寸:236cm×162cm

创作:2018年

作品:山水谣

尺寸:174cm×163cm

创作:2018年

背景:入选中美协万年浦江  全国中国画(工笔)作品展

作品:空谷鸣泉

尺寸:68cm×68cm

创作:2014年

作品:洛宁下峪镇写生

尺寸:96cm×35cm

创作:2013年


传承与经典系列展

——吴学根山水画作品展

气势宏伟,大气凛然,风骨浑厚,着意表现山水之雄伟浑穆的意境,是北方山水画的主要特色。

气势清幽,虚空明静,风骨淡雅,力求达到山水之温润素雅的境界,是南方山水画的重要征象。

画家吴学根,少即习画,先后学艺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美术报》曾先国导师山水画名家创研班等。多年来的孜孜不倦的学习、专研、探讨和实践,不但具有了扎实的理论和娴熟的绘画技巧,而且,在读万卷书的同时,他的脚步进了周山、皖南、三峡、陕北、武夷、雁荡、黄山等,他的目光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寻觅山水的风情,他的画笔在黄河古道、崇山峻岭之间探求自然的神韵。在中得心源的基础上,他将传统的意识情感和现代的审美情趣有效融合。在外师造化的框架内,他将北方山水的雄伟浑穆和南方山水的温润素雅巧妙的结合到了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笔墨语言。

作品《太行雄姿》展现的是太行山壮美、秀丽的风光。在这幅作品中,山不言而自壮,气不显而雄浑。画中的笔墨即彰显着北方山水的气势宏伟,大气凛然,还蕴含着南派山水的虚空明静,风骨淡雅。而在山石间闪现的溢彩,是光与色的风情再显。由此,使整幅作品充满了现代的审美意识和美感。

而作品《洛宁下的峪镇写生》更具有现代的写实感,遒劲、苍仆的树木诉说着生命的遥远,历史的平淡和自然的质感。有些苍凉而又宁和的村舍,掩隐树林中,展现着陈年的回忆,带着岁月的沧桑,在精神的飘渺中,沉醉回味。而这一切在吴学根的笔下,展现的是生命不息、血脉相连的故乡情感。这就是生命的栖息地,这就是我们精神的寄托地——梦的家园。

本次传承与经典系列展,之所以邀请吴学根先生,是因为他的艺术创作不但在笔墨之间突破了时代的局限,还在心境与物镜的沟通中打破了空间的界限。在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创新以及浑厚、大气和明静、淡雅之间架构出了和谐、统一的空间。由此,也使他的艺术创作达到了现实和浪漫互溶、心境与物镜互通,笔墨语言和画面语境相连、自然与艺术完美统一的地步。

金砚传媒  罗允飞


作品:绥德赵家洼写生

尺寸:65cm×45cm

创作:2015年

作品:陕北赵家洼写生之三

尺寸:65cm×45cm

创作:2015年

作品:陕北麻黄梁写生之二

尺寸:65cm×45cm

创作:2015年

作品:陕北麻黄梁双山村写生之二

尺寸:65cm×45cm

创作:2015年

作品:陕北写生之五

尺寸:65cm×45cm

创作:2015年

作品:陕北榆林写生

尺寸:65cm×45cm

创作:2015年

作品:陕北纪游

尺寸:41cm×41cm

创作:2015年

友情链接


“传承与经典系列展”当代名家的展览平台

传承与经典系列——何家英人物画作品展

传承与经典系列——王学俊中国画作品展

传承与经典系列——黄戈山水画作品展

传承与经典系列——曹福强山水画作品展

传承与经典系列——王焕波山水画作品展

传承与经典系列——于栋华肖像画作品展

传承与经典系列——陈仕彬国画作品展

传承与经典系列——梁健水线墨采人物作品展

一家值得关注的美术展览机构

“传承与经典系列展”展前专题片(摘选)

“传承与经典系列展”展后新闻视频(摘选)


关于我们

金砚传媒  2019年展览档期如下

传承与经典系列展

展览时间:2019年5月14日到17日

开幕式时间:5月14日下午15:00

展览地点:北京山水美术馆

传承与经典系列展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20日到23日

开幕式时间:10月20日下午15:00

展览地点:北京山水美术馆

总策划:赵昌胜

办公室主任:朱启贵

展览部主任:李正军

展览部:孙永才、陈大力、董为涛、王文涛

华南地区办事处主任:申铁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