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尔赫斯作品读书笔记·第一篇|读书笔记

 读书作乐 2019-07-11

本栏目轮流分享成员的读书笔记,本次是谢鹏勇.废纸狂的博尔赫斯作品读后感。如果想和其他成员交流,请点击阅读原文,到豆瓣小组原帖下面回帖讨论。

《小径分岔的花园》 图片来自豆瓣

8月才过了10多天(发表日期8月12日),计划这个月看5本博尔赫斯的作品。顺便会写上一两篇的读书笔记,然而这篇读书笔记会是一篇粗糙的,质量低的读书笔记,写得很匆忙,因为有两本书要借出去,借出去之前就把它写了先。

1

关于翻译

第一个星期我看了两本博尔赫斯的作品,看的比较快,基本上有一半以上的作品我是看不懂的。我在豆瓣读书那里添加自己已经读过的书,添加的时候发现粗略浏览了一下大家对博尔赫斯的评价。其中有不少的人这样说道:王永年的翻译实在太理性了,我很不喜欢。我当时仔细想了一想,还真的是,王永年的翻译的确是很合我胃口,翻译得理性,清晰。这样的翻译有一个缺点就是:缺乏个人感情在里面,甚至没有诗一样的美感。不过反观博尔赫斯的作品内容来讲,博尔赫斯的作品大多都是涉及到各式各样的知识,甚至里面有很多复杂的逻辑在里面。在这些东西面前掺入感情显然是不太适合的,而精确理性的翻译才显得更为重要。

博尔赫斯也是一个诗人,或许有更多读者应该认为博尔赫斯的作品都像诗一样美丽,他的作品的语言应该像诗一样的节奏。我没读过原文,更不懂西班牙语。纵观我看了两本博尔赫斯作品的特点,博尔赫斯擅长的地方在于想象,幻想和对作品进行精妙的架构,纯粹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不是通过感情而艺术,也不是为了艺术而感性。博尔赫斯的这种艺术已经超脱了感情的范畴,因为我看博尔赫斯的作品基本上不会因为看完而感动到流泪,不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也不会有什么人生经历的共鸣......我从来都看不到博尔赫斯在我看的这两本作品中抒发出什么感情出来。

2

阅读博尔赫斯的一些建议

我曾听说,到了什么年纪应该读什么作品。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有些作品是写给有相关经历的人看的,你还小,你没经历过,你看不懂的。我以前读《傲慢与偏见》、《情人》、《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等作品,开始看的时候我的确看不懂,老舍的作品,老舍的幽默,更多是从世俗生活中出来,读者需要对世俗生活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对生活观察得入微方能体验到老舍那种幽默。

我们讲回博尔赫斯,如果要读懂博尔赫斯的作品,读者需要的不是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更加需要的是博学、思维敏捷、较好的逻辑。这次阅读博尔赫斯可以说颠覆了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条件,因为我以前更加多的认为某些作品应该在某个年龄阶段看,而博尔赫斯的作品是超脱出这个范畴的,成为了另一种高度的作品。

博尔赫斯的作品告诉我一个道理:人真的要多读书。多读书(我们讲的是非功利性的读书)的好处是让人去自我构建出一个屹立不倒的精神世界。构建出来的精神世界是完全可以抵御外部世界所带来的孤独。阅读博尔赫斯的作品,我感受到的是博尔赫斯的精神世界是无比的丰富、精彩。普通的作家都是用人生阅历去构建自己的作品,而博尔赫斯则是用自己的精神世界去构建自己的作品。也正因为这样,博尔赫斯才显得与大多数甚至是99%以上的作家不同,他别树一格,是大师中的大师,作家中的作家。

如果读者只是想通过阅读作品来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话,我只想说,博尔赫斯真的不适合你。我在混迹各大读书群,一些读书论坛里面,碰到过不少类似的读者,他们说,我只想看某某类型、某某故事结构、甚至是某某剧情(例如有悲情,剧情跌宕起伏,生活艰苦很让人感动,很正能量)的作品,我通常有点鄙视的这样一种读者,心想,如果只想看某某剧情的作品,剧情都已经被你知道了,再读下去有意思吗?!这样的读者,尤其是挑选某种具有正能量甚至带点悲情色彩的作品,他们要的并不是阅读所带来的快乐,而是要一种安慰罢了。可以这么说,想从博尔赫斯的作品中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安慰,对不起,基本上没这样的可能让你获得那样的安慰,读者们还是去找一个异性朋友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吧。

3

无限深套路的博尔赫斯

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都有他们的风格与套路。当一个读者读懂一个作家的套路的时候也就是读者准备开始远离这个作家的时候(因此有人说读一个作家只读他的几本代表作就可以了)。其实这句话不尽准确,虽然当读者读懂一个作家的套路的时候,也有读者依然深爱这这个作家。就拿我本人来说,我读过不少作家的作品,也可以说读懂不少作家的套路,读懂不少作家的风格。在我读过众多的作家里面,有好几个作家我依然深深地爱着他们,例如老舍、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这个套路太深,我甚至找不出他的套路所在)、卡夫卡(这个套路不比博尔赫斯浅,我也找不出他的套路所在,作家中的作家就是如此牛逼)、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

博尔赫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无疑是《小径分岔的花园》,这是一部侦探小说。我也是从这一本作品开始读起。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部小小的集子,里面有七篇短篇。当我开始读《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娜尔》还有《环形废墟》的时候,我认为这作品写得有点无聊,像是写实类的作品,我向来不是非常喜欢写实类的作品,读着读着又发现不对劲,这作品是虚构类的。我当时在怀疑,我是不是读了假博尔赫斯。看完之后我在想,不行,我要确认一下,于是我翻到这本书的序言里面看看介绍,要确认一下这作品是写实类的还是虚构的,好像里面又没有提及到,后来我就不那么执着于确认作品是否为虚构与写实了。

前两篇作品有这样的特点,作品里面引用其他书本的东西,用非常理性写实的手法进行叙述作品的内容。作品中的作品,也算不上只引用其他书本的信息,也有对被引用的东西进行一些简要的说明分析。其实就是像在看书评或者其他某些知识的介绍。然而一个读者对于一些新知识的接受程度通常是比较差的,人接受不感兴趣的新知识或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的那一刻是比较痛苦的。对于我一开始接受不来的知识只会在后面产生一种连锁反应,后面的压根读不懂。于是我被博尔赫斯套路在虚构与写实之间不能自理。(惨不忍睹啊!)

《小径分叉的花园》,一篇纯虚构的侦探小说,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这作品还比较容易看出味道。这部作品可以说艺术地讲解了关于三维空间与四维空间甚至N维空间的区别。我看作花园代表的是一个宇宙,小径代表的则是时间的线索,分叉代表的是在某一点时间上所发生的其他可能。其实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有无限的可能存在,曾经的动画片《龙珠》有这样的一个剧情,未来的杜拉格斯坐时光机回到现在,把特效药给了孙悟空,而孙悟空也因此避过病死的一劫......结果就是时间与空间被杜拉格斯弄得乱七八糟,有孙悟空死去的未来世界,也有孙悟空活着的未来世界。小径分岔的花园确实涵盖了这样的讲法。

艺术这东西也并不是单单这样告诉你这样的一些知识点,博尔赫斯更注重的是作品产生的可能性与迷宫性。这些东西都是无限的存在,可能性也是无限的,迷宫中套着迷宫。我就被博尔赫斯所构建出来的迷宫,虚拟世界弄得我逻辑混乱,精神衰弱,搞得我差点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当我在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我是不知道我在写的是什么鬼东西,我也不知道这读书笔记我想表达的是什么。

《杜撰集》 图片来自豆瓣

我看的第二本小册子是博尔赫斯的《杜撰集》,读这作品的某几部作品,我基本上可以讲用的是码农的世界去解释博尔赫斯的作品,其实也不算是用码农的世界去解释,应该更多的是用数学和电影的角度去解释,只不过我又不自觉地用上码农的东西罢了。(这个时候组长可能会跳出来说我写程序写傻了)其实写程序就像解数学题,如果一旦开始了,劲头会来的特别厉害,就像杀猪一样来劲,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罢休。

我们数学里面讲到函数的概念,函数到了计算机程序就会说成是方法(其实也有叫函数,调用方法也叫调用函数)。在《死亡与指南针》《秘密的奇迹》里面,我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在看盗梦空间和生死停留(这部电影可以说在某一时间点里面所产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一样。盗梦空间这部电影的手法其实和计算机程序里面的方法、函数的递归调用思想一样。在梦里做梦,也就是方法自己调用自己。通常递归调用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旦开始了,如果没有出口将会出现死循环,方法自己无限地调用自己,最后就是程序崩了。盗梦空间也是如此,梦里做梦,一层一层地梦进去,在最后一层梦境用了一个炸弹跳出来。在我们码农的世界里面认为,这个递归写得不好,出口竟然如此粗暴,毫无艺术感可言。

博尔赫斯的作品有这样一个特点,读者不知道作品的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分水岭在哪里,在现实中进行虚构,在虚构中进行虚构,在虚构中进行写实,虚构与现实之间来回切换,切换得越频繁,读者就会被这种频繁的切换弄得晕头转向。不过有一篇我不是很满意的地方在于,博尔赫斯把自己当作上帝一样了,掌控了一切,作品明明写得好好的,突然来了一个转变,暴力解决了作品的结尾问题,这是我有点不太满意的地方,有点违和感。虽然有不太满意的地方,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对博尔赫斯的喜爱,反而因为有些缺陷而更加爱这样的作家,这才显得更为真实。我就是这样的读者,我基本上会对每一个作家进行挑剔,也会指出我对这个作家不喜欢的地方,毕竟每一个读者都有他们喜欢与不喜欢的之分。因为在我眼中,这个世界上应该是没有完美的作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