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与自己相处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朝华读书 2019-07-11

文|朝华Frida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性动物,都需要关系。关系就意味着与人联结,意味着他人的陪伴,这肯定是无可厚非的。但与此同时,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学会陪伴自己,学会与自己相处,这才是对自己最长情的告白。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比起不必要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喧嚣,我们好像更无法忍受一个人的孤独。因为我们很容易把独处联想为离群索居,孤独,孤僻,与人相处困难等。

独处,也就是在某一环境里,独自一个人,自己与自己相处,没有别人,只有我自己;而我们要学会与自己相处,需要一种独处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理解为即便孤身一人,内心依然具有充盈感和安全感。即使是一个人,也照样能够顺利且有效地完成心之所向的活动,照样能活出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常常容易将独处认为是孤僻的性格使然,不愿意接触外界,与人联结。

有心理学家认为:独处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非自愿独处,一种的积极独处。

非自愿的独处,会给个体带来伤害,常常与强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关;而积极独处能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并有益于心理健康。

积极独处,是一种人格特征,个体在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喜欢为自己保留一些时间独处的行为倾向,是一种自主的积极选择。

那我们要如何学会与自己相处呢?

首先是要认识自我。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真正地做自己,也才能认清自己;真正的独处,是一个人与自我的对话,而对话不限形式,就存在于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自我对话一点一点认识到自己的喜好,兴趣,人生的意义,前进的方向,欠缺的能力,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是想要旅行的目的地。

人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呢?

木心先生认为:

“第一是想要改善完美自己;第二是靠自己映见宇宙;第三是知道自己在世界上是孤独的,要找伴侣,找不到,唯一可靠的,还是自己。”

回想起我自己上大学那几年的时光,几乎都是处于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离群索居,格格不入,自卑又自负。辅导员常常带着同学们开会,上公开课,听各种讲座,同寝室的另外三个人天天去教室上自习,考级的考级,考证的考证。唯独我,常常不知道有考试。甚至汶川地震那天,我也懵懵懂懂地不知道是地震了。所有同学都集合到了学校操场,大家都在议论说地震了我才后知后觉。

那时候的我,总认为自己走到哪里似乎都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迷惘,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何在,也不知道奋斗的目标何在,更多的是得过且过。现在想来,这原来就是一种非自愿的独处,同时我又不知道该如何积极地独处,也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

之后又经过了许多年的沉淀,内心也足够强大了,反倒一点一点学会了与自己相处时也能自得其乐。

正是这个自我认识的过程,让我学会了独处,学会了与自己和解;独处,又反过来让我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

其次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里说:“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心爱植物,但是生活艺术,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我强烈地感觉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笨拙;渔村的贫乏,使我有美的贫乏,而有知识没有美,犹如大海里没有热带鱼。”

生活的美,有时候就藏在一些细微的事物里,等待着我们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掘出来。

近年来,一直很流行“断舍离”的概念。它缘起于日本山下英子创作的家庭生活类著作《断舍离》这本书,之后又有《俯瞰力》《自在力》《断舍离·人生清单》 等书籍。

断就是对于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 舍是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而离就是要远离物质的诱惑,放弃对物品的执著,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面对物品、关系、情感等围绕着人生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应该明确:“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断舍离”的终极含义就是要彻底以自己为主体,丢掉不要的男人和爱情,丢掉不舍的想法和悲伤,你会遇见你真正需要的伴侣,活出更真实的自己。

当你持有的物品越少,越容易做出选择。在你做“断舍离”的时候,最重要的东西会越来越清晰的浮现出来,你也会变得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就我自己而言,在我施行了断舍离两年之后,我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比如一张桌布,一盆植物,一本书,一只养生壶,我都会精挑细选。当我们的身边围绕着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人、事、物时,独处也是一种享受的状态。

然后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常常建议身边的朋友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选择一两样坚持下去。比如跳舞,钢琴,阅读,插花,绘画,瑜伽,健身等等。一个人专注于自己最喜欢的爱好里时那种忘我的状态,是最难能可贵的。

记得当年刚刚认识我老公的时候,他一直忙着钻研一款软件Houdini。高达四十度的夏天,他可以坐在电脑面前研究几个小时,完全忘我地投入。教程是全英文的,对于他来说真的是很难了,但是因为喜欢,他也完全乐在其中。

有次我睡完午觉起来,还揉着眼睛呢,就看见他安静地坐在电脑前面,眉头微微皱起,阳光从窗户洒进来,在黑白格子的地板上跳着细碎的舞步。就是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岁月静好”,也感受到了一个人真正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那种专注忘我。

最后,依然是多读书。

读书可以是一种兴趣爱好,也可以是一个人毕生的追求,还可以是我们独处时所需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你在空虚的时候找到支撑点,在无助的时候找到安慰,在电脑系统崩溃的时候找到系统重装的方法。

读书,就是给我们自己打开一扇探知外部世界的窗口,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强化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进而丰富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同时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时刻都应该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永远不要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而读书,借用一个网络词汇就是,一种让自己掌握主动权的“神器”。

木心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

“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作为普通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带着审美意识地去生活,去感知各种快乐悲伤,去体验人生百态,去努力活得美。

而这一切,不妨从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