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动仲裁全记录-案例学习心得

 SU书屋 2019-07-11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劳动仲裁的流程和关键点,近几天花了一些时间去学习一些案例,当然不仅仅是劳动仲裁的案例,还包括最终走到一审,二审的案例。

先说下对劳动者的几个最大挑战:

1,时间成本:如果单纯的仲裁,时间还好,即使最长也就45天左右。但是一旦走向诉讼环节,整个过程就会拖很长的时间。按照标准的流程,一审简易程序是3个月内,普通程序是6个月内,二审一般3个月内,可延长至6个月,这样算下来,一审加二审流程会在1年左右,基本上大部分案件都会在截止日期前几天才能判决,因为据了解,法院的案子太多了,审不过来。关键是标准流程外还有很多额外的时间,包括调解时间,送达时间,仲裁及一审后15天的上诉期,加起来最长估计也有3-4个月。所以要走到最后,整个过程要一年半左右。

2,精神压力:这个过程中,对于个人来讲需要面对案件本身的不确定性,需要面对个人家庭及周边的压力,经济压力,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事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比较难扛住的,咨询了一个代理过劳动纠纷案件的,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后面的妥协的多,也就是这样,为什么有很多企业抓住这点,明知道赢的概率低也会坚持一步一步往下走,策略性的拖垮劳动者的意志

3,增加后续就业的风险:虽然大家都清楚劳动者是弱势的,也清楚对于大部分人来讲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走这个流程,但是作为用人单位,为了“规避用人风险”,还是会对有劳动纠纷经历的人慎重录用。特别是走到诉讼阶段,判决文书都是上网的,很容易查到。

综合来看,目前维权成本还是太高,非一般劳动者能够承受。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企业及管理者敢违反《劳动法》的原因。

对于企业而言,当然也有企业的挑战:

1,企业的败诉比例较高:居于对《劳动法》的不够重视,大部分企业中日常管理中,都没有遵循劳动法的具体要求去做管理,因此出现劳动纠纷首先从日常管理的程序上就会有很多漏洞,同时这举证方面也会很被动,况且除了小企业和私人老板企业,大部分企业犯的错都是管理者犯下的,管理者容易用权力去解决日常管理,而不是法律和法规。

2,企业应对成本高:虽然企业跟劳动者相比,肯定都是财大气粗,但是这个过程中其实花费的 成本也不低,无论是管理者/hr准备应诉花费的时间精力,还是聘请律师造成的花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大部分可能要远远高于劳动者的诉请,也就是说其实劳动者要求的补充是100块,企业没给,花了150块应诉,败诉了还得赔劳动者100块。

3,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大:越大的企业越是如此,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网络信息获取和传递效率都很高,比如在天眼/企查查等app上就能免费轻松查到每个公司判决文书,同时有诉讼败诉的公司,在融资,合作,上市等方面都会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实劳动纠纷在我看来,往往是一种双输的结果,只是企业在这方面社会责任意识太弱。

无论怎么样,对于劳动者来讲,我觉得要敢于维权,执法部门应当继续加大对违法企业的管理和惩治力度,企业除了追求利润外,应当尊重劳动者和正视相应的法律法规,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劳资关系不断改善,为劳动者和企业创造一个更简单高效的环境,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