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为”含义浅析

 微风细雨的春 2019-07-12

“无为”一词出自《道德经》

关于“无为”,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无心之为”,有的说是“无违反自然规律”......。这些解译都很好,通过自己的修炼和感悟,我觉得总还有东西没有说透,一些内涵的东西没有说出来,所以就有了想法想写出来供同道和喜欢的朋友们参考。

首先来说一下无为的“无”字,它应当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就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它说的是宇宙的生成及演化。宇宙的本根就是“无”,为零、为非空之空,为无极,这个“无”化生了整个宇宙天地,它是先天无形的境界。万物的起源就是“有”的开始,出现了“有”就可以将其命名。但是这个“有”它也不是永久不变的,所以又叫“名,可名,非常名”。“有”是属于后天有形的状态,也就是万物起源后的状态。这个“无”和“有”就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所以又叫“同出而异名”。

从上面看,“无”不是我们理解普通意义上的什么都没有,它实际上属于一种至高的修为层次,是圣人的层次。《道德经》多次提现,比如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而“有”是太极运化阴阳显化后的状态。正如《道德经》第二章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里的“有无、难易、长短、音声、前后”都是太极显化后的两端,指的是显化后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而现代人往往看不全面,看不到两端,都只关注事物的一面,只关注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比如得到和失去就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有的人失恋了会痛不欲生,没有看到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得到,但是“得到”它一定是存在的,要平衡心态,积极思维,一定可以找得到,有的人说我都是在付出实在什么也没有得到,那还有这中间的教训以及成长就是你的“得到”。

所以“无”就是已经消除了阴阳两面,从太极返归于无极状态,它把阴阳混元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那么这个“无”是怎么得到的呢?就是《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为道日损”就是要把自己的大脑中的知见,思维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眼耳鼻舌身意这些后天的七情六欲一点点的清除掉,达到先天的清静心状态,《清静经》里讲“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净矣”就是返回先天的清净心。道家讲清静无为,清静在前,无为在后,达到清静状态自然就是无为了,也是这个意思。

搞明白这个“无”对理解老子的无为至关重要,就在于此!

再来说这个“为”,很多人认为老子“无为”是消极思维,是什么也不做,这实际上是不了解《道德经》真正内涵的误解或偏见。老子从来不主张什么都不做,恰恰相反,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讲要“为”,即顺合于天道做事情。比如第二章“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十章“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第八十一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从这些章节里可以看出,老子讲的都是要利他,而且还是带着无私去利他的,就像水一样,利益万物而不争。也正是因为这种慈悲的心态,无私的心态,最终成就的还是自己,就像第七章讲的“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有一句话“最大的自私是无私”也就是出自于这一章,成就别人其实就是成就自己。这个现代人都懂的道理,老子《道德经》里都已经写出来了,难道会不知道?那些把无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的,是因为没有读懂《道德经》。

综上所述,我的理解“无为”,它是一种非常高的层次,是圣人才可以达到的层次,“无为而治”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不然“无为而治”何以成为管理的最高层次?虽然管理一词是西方提出的,但迄今为止,西方的管理理念还没有达到无为的层次,都在有为上做文章。

“无为”是要修炼才可至的,要返回于先天的清静心状态,以先天的清静心做事,清清明明,了悟虚空,无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又能透察一切,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字面上讲,无为即以先天清静心做事,无即处于无极的状态。无是道的本质,无为即道为,即顺应天道自然规律做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