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乐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以古琴为代表的中原固有乐器形制走向成熟,工艺制作水平和音乐表现力大幅提高,涌现出大批代表性演奏家和传世作品;另一方面,中外及南北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大量外来乐器传入中原,使华夏固有乐器种类更为丰富,以琵琶、筚篥等为代表的外来乐器甚至异军突起,在后世不断完善发展,成为当今民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器演进,是我国乐器发展史中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一环。 古琴形制成熟与琴乐发展考古资料表明,先秦至西汉初年,琴的形制均为半箱分体式,与后世全箱整体式存在较大差异。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是古琴形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诸多出土的东汉抚琴俑,尽管其外形粗略,但都约略反映出古琴已完成从半箱式向全箱式的转变。东晋顾恺之所绘《斫琴图》中的古琴,已是清晰的全箱式形制。 南京西善桥和丹阳胡桥等地南朝大墓中发现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绘有嵇康与荣启期弹琴的画面,其所用之琴不仅为全箱式,且有明显的额、颈、肩、腰等造型,还明确出现了确定古琴音位的13个琴徽。 在传世古画《北齐校书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虽然当时琴的形制已大致固定,但其构造在细微方面仍有改动。事实上,从唐至今,古琴在基本形制确定的前提下,形式的多样化追求始终没有停止。当今古琴的主要样式,就有仲尼式、伏羲式、神农式、连珠式、焦叶式等十几种之多。伴随古琴形制的不断完善,有关七弦琴名器的记载也多见诸典籍。 《北齐校书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传世古琴的重视达到新的高度。傅玄《琴赋序》载:'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王有鸣琴曰'绕梁',司马相如'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沈约《宋书・乐志》指出,不仅世人云'焦尾'琴是蔡邕蔡伯喈之琴,《后汉书・蔡邕传》也持同样说法,该传云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載为琴,果有美音,而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蔡邕別传》说:邕豪子弟,游吴门,弹琴后厨中,闻爨火声,惊往问之。吴人云,桐材也。请以为琴,声绝妙,世谓焦尾琴也。另据《南齐书・王敬则传》载,王敬则之子王仲雄是一位著名琴人,'江左有蔡邕焦尾琴,在主衣库,上敕五日一给仲雄'。可见果然有蔡邕所斫焦尾琴传世,后世官廷不仅特别重视此琴并善为收藏,还经常让琴家弹奏。后世琴家珍藏历代名琴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当时古琴形制的完善发展。 汉魏以来古琴形制的成熟与定型,与大批文人琴家的出现密切相关。在当时的文化中心京洛中州及江南一带,活跃着许多著名的琴家。东汉末年的蔡琰(蔡文姬),是著名琴家蔡邕之女,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文学和音乐才能。经历被掳匈奴又返国别子的坎坷后,蔡琰创作出著名的《悲愤诗》抒怀。 唐代琴人以该诗作为基础创作的《大胡笳》、く小胡笳》,以及南宋后出现的琴曲《胡笳十八拍》,都是古琴音乐中的不朽名作。东汉末年的乐官杜夔也善于鼓琴,据朱长文《琴史》和刘籍《琴议》记载,杜蘷'妙于《广陵散》'。 据说嵇康临刑前弹奏的《广陵散》,就是从杜夔之子杜猛处学来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223-263年),是众所周知的古琴名家。他精通音乐,不仅作有传世名篇《声无哀乐论》,在琴乐理论和演奏方面也达到很高水平,著有音乐评论文章《琴赋》及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这四首琴曲被后世琴家称为'嵇氏四弄',又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南宋杨瓒曾向民间搜求'嵇氏四弄',结果得到十多种传谱,嵇康琴曲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正始末至甘露年间(249-260年),司马氏集团为夺得皇权,打着捍卫皇室利益的旗号大肆杀戮曹党。嵇康因与曹魏统治集团有一定关系,为当权者司马氏所不容,最终因'吕安事件'被司马氏所杀。 南京南朝大墓砖刻画嵇康弹琴图 《晋书・嵇康传》云: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新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美'・嵇康将琴乐视为生命寄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自述:'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嵇康面对死亡能够'神气不变,素琴弹之',体现出将人格与音乐置于生命之上,追求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的崇高境界。 此外,魏晋时期的阮氏家族中的阮瑀、阮籍、阮成,东晋至南朝的戴氏家族中的戴逵、戴勃、戴顒,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以及江南柳氏家族中的柳世隆、柳恽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琴家。一些帝王及文人武将,如齐明帝萧弯、梁武帝萧行、梁元帝萧绎、竟陵王萧子良以及左思、刘琨、董景道、陶渊明、王子猷等人,在古琴艺术方面也都有很深造诣。如此众多的名人钟情于琴此时琴乐发展突飞猛进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琴被广泛运用于清商乐之中,因此许多琴曲与清商乐关系非常密切。这种情况,类似汉代琴曲与相和歌的关系。此时的著名琴曲,有《碣石调・幽兰》、《广陵散》、《梅花三弄》、《酒狂》、《乌夜啼》等。其中的《碣石调・幽兰》是有明确曲谱传世的最早琴曲。全曲采用文字谱形式记写,也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曲谱,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富于贵族气息的六朝社会以及士人对玄学与自然的崇尚,使魏晋南北朝琴人形成了极富时代特点的琴乐观念。他们崇尚自由,寄情山水,将琴视为修养必备和精神寄托,倡导'左琴右书'。琴乐与读书一样,成为当时文人生活的基本支柱,并在这种诗与酒的氛围中,逐渐演化为文人生命的象征,书写着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对于琴乐的审美,魏晋文人也有不同以往的独特感悟。 南京南朝大墓砖刻画荣启期弹琴图 《晋书・隐逸传・陶潜》载:'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种音在弦外,追求意境'的审美情趣,反映出老庄哲学'清静无为'思想以及'大音希声、独闻和焉”对六朝文人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琴乐来源十分广泛,琴曲甚至成为保存相和歌和清商乐最重要的基地。虽然琴乐在隋以来被视为'雅声',但不被用于朝廷郊庙等狭义的雅乐之中,可见魏晋以来琴乐主流所体现的民间俗乐性质,也说明琴乐风格和其他管弦杂曲、鼓舞曲存在着明显差别,琴乐也越来越具有独立的乐种意义。反过来说,正是大量清商乐被引入琴乐,以及琴乐与民间俗乐融合,对琴乐风格的多样性和自身的丰富发展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琴乐艺术的辉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