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千年弦歌,不事王侯的文人傲骨

 千冰室 2020-07-26

古琴,古称“琴”、“瑶琴”、“七弦琴”,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长河中,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数千年来,它一直是文人士雅士,借以修养身心、体悟大道、提升自我的载道之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琴棋书画”,而琴居其首,古琴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东方哲学、美学思想,是无限雅韵的美的化身。

遥望历史的长河,30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的岁月里,古琴,是文人手中“弦歌”的工具。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魏晋名士嵇康,在其《琴赋》中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古琴与文人雅士的不解之缘,几乎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

宋 夏圭《临流抚琴图》

在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古代乐器中,为什么惟独“琴”,能够居众乐器中的“王者”地位,并被受历代文人青睐和推崇,从而成为他们常备不离的雅器呢?中国文人在古琴这件乐器中,又寄寓了什么样的精神呢?

这还得从中国文人的思维定势形成说起。我们知道,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后来,秦始皇运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但秦朝很快灭亡,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懦术,从此,懦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到了魏晋,政治黑暗和社会动乱,集中体现了文人失意、不幸的命运。此时玄学盛行,遂使老庄之学,得以广泛、深入地进入文士的精神世界。也因有了这种契机,使中国古代文人的儒、道互补的思维定势,及心理模式结构,开始正式成型。儒道两家思想,在文人身上得到协调,“达者兼济天下”,与“隐者独善其身”,成为文人的共识。

正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定势,和人格模式一样,“正中平和”和“静淡远虚”,分别代表着儒、道两家的音乐观,共同构成了文人音乐的审美基础。这种代表著文人音乐的审美精神,与美学取向,又在古琴艺术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古琴的音量不大,但古琴主要是古代文人,在书房中自娱,或在三、五好友间欣赏交流。在古人眼中,“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古琴的声音,大小正好适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和”之美。

而在实际操琴中,所取的“静淡远虚”的审美情趣,则无疑是属于道家的。古琴的“静”,是指操琴者心无杂念。“淡”是指“乐声淡,则听心平”。“远”是指“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因为古琴的演奏,演奏者必须自我联想,演释乐曲的内涵,天马行空,全凭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造诣。而“虚”是指其音有尽,而意无穷,声有竭,而情无限。演奏者进入的是与自然浑然一体、广阔深邃的审美境界。

宋《深堂琴趣图页》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一般说来,奔放热烈,虽非易事,毕竟容易取胜。而淡而有味,似乎容易,其实难度更大。若无一定功力,往往流于平庸粗疏。若要随心所至,臻至妙境,完全取决于琴家的情操气质、艺术修养,及其对艺术的理解。所以说,琴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高雅音乐代表,与中国文人的直接参与,是分不开的。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是古代文人生活的生动写照。他们平和冲淡,超然脱俗,不拘形迹,不羡富贵,不重荣辱,随遇而安,也赋予古琴人格的内涵,并给后世留下一段段千古佳话。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图源:《新刻出像司马相如琴心记》

汉朝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不仅文章盖世,而且是一个击剑、弹琴无不精通的翩翩佳公子,临邛县首富卓王孙大宴宾朋,县令王吉,稍带着司马相如出席。卓王孙有女卓文君,文君当时仅十七岁,在家守望门寡,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这文君不仅长得美,而且文采、琴艺出众,寻常女子皆难望其项背。

席间,众人请相如弹琴作歌,相如也不客气,边弹边唱:“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就是有名的古琴曲《凤求凰》,除非文君呆傻,才听不出爱慕求偶之意。奈何卓王孙,哪把一个穷书生放在眼里,文君先前许配的夫婿,可是堂堂一个皇孙啊。这就有了后来文君相如的私奔。琴声的杀伤力,可见一斑!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汉灵帝时,蔡邕因正直不阿,被流放甚至追杀,只好“亡命江海,远迹吴会”,一天他听到吴人烧饭时,一块木材爆裂的声音不同寻常,当即把它抢救出来,制作成琴,其音色果然不同凡响。因为琴的尾部,还留有炊火烧焦的痕迹,所以就被人称作“焦尾琴”。

又有传说,说蔡邕早年在陈留老家时,曾有邻居请他去饮酒,并且邀人在屏风后弹琴助兴。蔡邕到主人家门外时,发现琴声中,充满杀气,惊疑主人要杀人,急忙回家了。主人去追问原因,又问屏风后弹琴的人,原来那人弹琴时,正看见一只螳螂,扑向一只鸣蝉,这小昆虫的捕杀情景,令他的演奏中不知不觉就夹带了杀气。这个故事,实在让人既叹服琴与心相通的表现力,也让人叹服,蔡邕对琴的听力和理解力。

魏晋名士嵇康,所生活的时代是乱世,又是一个“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因为有一批既是文学家,又是音乐家的人们,活跃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世说新语》中说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弹琴,咏诗是嵇康的两大爱好,他沉醉于“手挥五弦,目送归鸿”,认为“琴诗可乐,远游可珍”而情愿“守道独往,弃智遗身”。

嵇康最擅长弹奏的曲子,是《广陵散》,传说这是一位神人夜半而至,传授给他的。嵇康的恃才傲世,得罪了当时得势的司马氏集团,被借故处死。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为他求情请命,到底也没能挽救他。临刑前,嵇康顾视日影,索琴而弹奏他平生最后一次的《广陵散》,并长叹说:“《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这哪是弹琴,是用琴声表达对权势的蔑视。

“竹林七贤”另一个代表人物阮籍,史书上说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他的诗作中,有不少弹琴的描述,“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平生少年时,轻薄好琴歌”,“青云蔽前庭,素琴凄我心”等等。阮籍每每独自驾车,在野外毫无目的地漫游,每逢穷途末路,便大哭而返,诗人音乐家心中,对时代、对生命的绝望可以想见。

嗜酒如命,是阮籍逃避现实的一个手段,尤其当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派人向阮籍的女儿提亲,阮籍不想答应又难以拒绝,干脆大醉六十天,司马昭也只好作罢。司马昭常常派亲信,到阮籍家暗查,每每此时,阮籍都是喝得醉醺醺,借酒佯狂,在这种状态下,这位文人音乐家创造出古琴曲《酒狂》就不奇怪了。《酒狂》用了古琴音乐中罕见的三拍子节奏,节拍轻重颠倒,刻画出饮酒者醉意朦胧、步履蹒跚的神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融会吸收外来文化最开放的朝代。风靡整个社会的,是经由丝绸之路传来的,“铿锵铛沓”的胡部新声和外来异调,唐玄宗热衷的是“头如青山点,手如白云飞”的羯鼓,而唐代宫廷的《霓裳羽衣》,则是融会中外音乐风格的新形大乐。但古琴,在隋唐之际的那些素养较高的文人中间,仍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元和六年秋,长安来了一位擅奏七弦琴的和尚,人称颖师。他与文人学士广交朋友,为他们弹奏,希望寻求到知音。颖师是出家僧人,不是想借琴艺博取一官半职,而是要诗人为其写诗,以求留名后世。

明 仇英《高士抚琴图》局部

一天,颖师挟琴拜访韩愈,坐定以后,为韩愈弹奏七弦琴,颖师的琴声轻柔而起,缠绵婉转,犹如青年男女在窃窃私语,卿卿我我,亲昵嗔怪,轻声细语中,蕴含着似水柔情。忽然,柔情蜜意的琴声变得高昂激越,就像勇士挥戈跃马奔赴战场,威武雄壮,豪气逼人。

接着,琴声又变得缥缈微茫,好似浮云柳絮,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浮动翻飞,无拘无束。忽而琴声又似百鸟争鸣,啁啾喧闹,又如孤凤长鸣,引吭高歌,将百鸟啁啾声压了下去。曲调愈弹愈高,高得不能再高,好似攀到绝壁的顶点,一步不能再上,又猛然跌下,犹如登高失足,一落千丈。

韩愈听着颖师的弹奏,在一旁忽起忽坐,泣下沾襟,乐曲刚欲结束,韩愈猛然推动颖师的手止住弹奏,对颖师说:“颖师啊!颖师,你真是天下妙手,把冰块和炭火一起放入我的肠中,那奇寒奇热的情感潮水翻腾激荡,令我坐立不安,实在经受不住了。”韩愈激动不已,当即赋诗《听颖师弹琴》赠给颖师。

后来韩愈给颖师介绍了李贺,颖师带着琴,来到李贺住所。李贺正病卧在床,见颖师来访,披衣起床。颖师对李贺说:“时值清风明月夜,贫僧为你弹奏一曲,以消除心中郁忧。”说完,摆好七弦琴,弹奏起来。李贺听琴后,精神一振,浑身觉得轻松,病似乎好了许多,他对颖师说:“你的琴声出神入化,连我这病卧家中的人,听了连药也都不用吃了。”

颖师精湛的琴艺,使得诗人韩愈和李贺,皆以诗为之赞美,这些诗,被人们称誉为千古咏琴杰作。颖师在中国音乐史上,在中国古琴发展史上,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美名,皆因韩愈和李贺的诗的流传。

明 文征明《携琴访友图》局部

古琴并不单单是古代士人用来表达内心孤愤与操守的,更多的古琴曲反映着文人的寄情山水、淡泊名利。比如琴曲《欸乃》,便由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渔翁》而创作: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明代高濂在论琴时说:“故音之哀乐、邪正、刚柔、喜怒,发乎人心,而国之理乱、家之废兴、道之盛衰、俗之成败,听子音声,可先知也,岂他乐云乎?”

琴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已经超越了乐器本身,不仅能够正心、修身,而且具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能,琴乐,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被历代文化精英们,不断丰富完善,使古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远超于一般其他乐器,古琴,成为最能体现文人精神的民族乐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