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升初的面试题目刷屏了朋友圈 这些题目范围很广 其中还包含一些历史类的试题 由此可见 让孩子们走出家门 来到历史文化景区 才能更好的感知和学习中国文化知识 龙门石窟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丰富的教育研学价值 吸引着全国的学生朋友们前来 研学游、科普游 边玩边学的游学方式 也使这里成为大家心中 学习中华国学、了解华夏文化的 最佳研学目的地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与龙门深厚的渊源,龙门石窟,一个让白居易为之倾心的地方,诗人晚年在这里生活了18年,并把龙门香山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他用诗词将伊水两岸秀美的风光描写的淋漓尽致,留下了许多赞美龙门的诗篇。↓↓↓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在洛阳和龙门先后居住了18年之久,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龙门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珍贵的人文景观,在白居易的晚年成了他最亲切的慰藉,他徘徊于龙门山水林野间,或行吟于山林,或啸唱于泉边,写下了许多赞美龙门河山的美丽诗篇。晚年归洛后,诗人常常在伊河泛舟,于某年秋日,写下了《题龙门堰西涧》: 东岸菊丛西岸柳, 柳阴烟合菊花开。 阔狭才容小舫回。 何人解入此中来。 诗中描述了龙门碧波垂柳,轻舟荡漾,河面泛起层层涟漪,石窟与两岸青山绿水相交映。诗人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描出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龙门美景,也为我们寻到了游览龙门的又一最佳方式——泛舟伊河上,乘船赏风景。 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冬季,在龙门口南面的伊河上有一段被称作“八节滩”、“九峭石”的险滩,礁石满布,水流湍急,水道经常堵塞,经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因此,即使在严寒的冬季,船夫们也得光着身子下水拉船。常年在香山寺栖居的白居易,耳闻目睹此场景感到黯然神伤。他倾注自己的财力,并号召“贫者出力,仁者施财”,在他的苦心努力下,终于开通了八节滩,从此,“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事成后,白居易有感而作《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写了自己为民造福的欣慰之情,也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开龙门八节石滩诗》(其二)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 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 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 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对香山寺情有独钟,常常住在寺内,更以“香山居士”自号。白居易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百岁之人李元爽、如满、吉皎,郑据,刘真等九人号称“香山九老”,他们常聚在一起煮茗烹茶,宴游赋诗,个个都很长寿,更是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留下许多的趣事佳话。 这首诗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 香山寺二绝 (一)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二)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 白居易的诗歌现存的约有2800多首,比起唐代其它诗人流传下来的都要多。他的诗歌不仅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而且浅显平易,老幼都懂,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的诗歌,在中唐时期,不论是在国内或海外都早已广泛流传,时至今天,白居易已成为蜚声中外文坛的世界文化名人。他的诗歌已被译成各种文本传播于世界,在各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诗歌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在白居易墓旁,日本人曾立碑称赞白居易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日本文化的恩人”。白居易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亦占有光辉的一页。 弹指一挥间,幽幽千余载,白居易选择留在了龙门,守护着他所珍爱的这片土地。他留下的诗作,则成为其生命的延续,透过它们,仿佛就能触碰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到他跳动的脉搏。这些永生的文字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永远地感染着百代人生…… 正值暑期 欢迎全国的同学们来 龙门石窟快乐研学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拓展视野 增长知识 分享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