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毫无缺陷、十全十美的,都有说错话办错事的时候,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每句话都说对,每件事都能办好。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重要的是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不足、过失和错误。 我们能不能像古人那样“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能否对自己进行严格的剖析、认真的“拷问”,以古代君子的思维方式来要求自己? 我们的古人就非常善于将这种道德培养进行具体化。历史上有一些优秀的人物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堪称楷模,宋代的赵康靖就是其中之一。 赵康靖用黑白两色的豆子作为记录每天自检结果的工具,发现自己心念意识和言行之善,就在瓶子里放一颗白豆子;自检到心念意识与言行之恶,便在瓶子里放一颗黑豆子。 每天严格地进行自检,还配合写日记来进行自我分析,坚持三年下来,瓶子里的黑豆子变得越来越少,白豆子变得越来越多。 这说明从点滴处做起,改正不足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够坚持不懈地做到逢事必检。 而持恒精神不足,难以坚持,浅尝即止,实际上也是信德不足的结果,所以就更加凸显了信德确立的不易,使一般性的信念转向忠信的过程显得非常艰苦。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对信德重要性的认识。 说到反省,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是农家子弟出身,被誉为“千古一完人”,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毛泽东曾经直言:“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但年轻时的曾国藩身上有太多的缺点,首先是不爱学习。仔细研究一下曾国藩日记,我们会发现年轻时候的他经常会发出如此感慨: 风太大了不适合学习,出去转转吧;心静不下来,读不进去书,出去转转吧;睡了懒觉起不来床,不想学习,出去转转吧。 其次,还心浮气躁、多言,痴迷看热闹,抽土烟。可以说我们当代年轻人身上的毛病,他一样不落样样都沾。 身为一代名臣的曾国藩,烟瘾可不小。他在十四五岁时就开始抽烟,短短两三年时间就染上了烟瘾。 染上烟瘾的曾国藩成天抱着水烟袋不离手,一边读书,一边吞云吐雾,吸个不停。曾国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那句话——“男人戒烟,就和女人减肥一样,永远都有明天!”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困扰呢,明明嘴上心里都是想戒烟的,但做起来却千难万难。戒烟的确辛苦,就连身为历史名人的曾国藩也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的戒烟也是一波三折的。 直到1831年,那年,曾国藩转学到涟滨书院。山长刘元堂先生叹赏其诗文,以为大器,认为曾国藩是可造之材。可有一次,平日里一贯和颜悦色的刘元堂看见曾国藩抽烟,立马脸色大变,大骂: 我真是瞎了眼,觉着你有才,没想到你竟染上这种嗜好,还敢说自己是有志青年! 这是曾国藩第一次因抽烟太滥受到师长的呵斥。也正是这当头一棒让他幡然醒悟:不改掉陋习,何来颜面谈及自己的远大志向呢? 于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戒烟决心,曾国藩决定改名立志,将“曾子城”改为“曾国藩”,改号“居武”为“涤生”。 至于“涤生”二字,曾国藩这样解释道:“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就是说以前那个喜欢抽烟、没有志向的曾国藩,打今儿起,就算死了; 从今天开始,一个新的曾国藩出现了。但是,这第一次戒烟对当时年少气盛的曾国藩来说,只是三分钟热度罢了,并没有真的动枪动刀。 而且,当时的曾国藩时常被“写文章少了个精神支柱、总觉着心头丢了个什么东西似的、怎么也睡不着觉”等在现代医学上称为“戒断反应”的各种症状折磨到不行。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后几年,曾国藩一度陷入了戒而复吸、吸而又戒的循环里。直到1840年春,他觉着实在不好意思了,自我检讨说,改名字都十年了,还是抽烟如故,真是可叹可恨。 于是,为了表示此次戒烟的决心,曾国藩当众发誓:“从今永不吸烟!”公开宣布自己要戒烟的消息,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家能够不抽烟,但只要出门在外,看见他人抽烟,嗓子便会痒起来,这时再遇上他人敬烟,盛情难却,又情不自禁地抽上几口。所以,这第二次兴师动众的戒烟,又以失败告终了。 直到1842年,在曾国藩32岁时,身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的他彻底认识到:这一辈子如果连戒烟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经世纬国呢? 随之,他默默举起锤子,铿锵几下砸烂了最爱的那支白铜杆水烟壶,又抱出那捆金黄色头等烟叶子将它们付之一炬。这一次曾国藩终于将烟彻底戒绝,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吸过。 曾国藩之所以能戒烟成功,还得益于他有这样一个好习惯——总结反省。同年间,他曾向一位理学家请教修身之法,这位理学家告诫他“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于册,以便逐日克之”。 就这样,曾国藩坚持每天写日记,对自己每天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没想到,写日记的行为,无形之中帮助了他戒烟成功。 从曾国藩几经波折的戒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戒烟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想要落实在行动上,却是一件很难很辛苦的事。 一是:此时的曾国藩认识到了只要守得住一个“恒”字,烟自然能戒掉。 而他就是在这样一个夜晚,对“恒”字的认识上升到了一种境界。这时候他是真的“涤生”了,也就是真的彻底告别了过去。 这一夜之后,曾国藩真的彻底戒掉了烟瘾,一生再没生犯,算是彻底摘掉了烟民的帽子,在人生境界上开始了崭新的篇章。 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有志于修身明德者,在确立信德方面找到一条能够让自己守住信德的路径和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不能自己把自己搞得意识浑浊不清、辨识不明,更不能够每天都在给自已设置意识的障碍,使自己的信德风雨飘摇,难以坚持。 信德的培养实践一旦坚持不下去,整个修身的大厦,包括学习、工作以及人生全部都会坍塌。 二来:这时的曾国藩大概已经从单纯的戒烟痛苦里摆脱出来了,或者说超越了。他之前思考的是如何戒烟,现在思考的已经是如何通过一个“恒”字来真正达到人生的自省与超越。 如果一个“恒”字能做到,戒烟也就自然不是问题,反倒变成了小儿科。 从此曾国藩的“吾日三省吾身”,不再是一种自我要求和自我期望,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这种自省就是曾国藩戒烟后,写下“日课十二条”后所达到的境界。 这时候的他以自省为生活的方式,这样的人生就会很容易地获取到真正的属于现实的智慧,从而能保证人生可以做到真正的生生不息,永不止步。 所以,教育者应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立反省机制,使学生在大脑发育快速、后天智识同步产生的时期,及时在心灵与大脑后天意识系统中,建立健康的自我完善机制,预防诸恶腐蚀心灵意识,同步掌握自我完善、及时校正不良禀性和习性的强力工具。 学生们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一工具,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坚持应用,将能塑造出自己健康美好的精神系统,建立和确保形成一个幸福亮丽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