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结果解读 | 关于维生素D : 我们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elabman 2019-07-12

维生素D

血浆中25(OH)D包括维生素D2和D3。它不仅是一种营养物质,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激素[1]。根据维生素D的药理作用,维生素D可以调节免疫系统,从而涉及一些免疫介导的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能在预防癌症方面发挥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1,25(OH)D,作为生物活性激素,可以调节与之相关的不同细胞的致癌作用,包括分化,增殖,和细胞凋亡[2]。维生素D 的检测适应症包括骨质疏松症,佝偻病,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等。

维生素D如此重要,那么问题来了:

01

人体维生素D如何代谢?

图:维生素D代谢过程[3]

食物中的胆固醇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它可以通过暴露在UVB辐射下被角质形成细胞等细胞合成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在血液中通过DBP(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的特异性结合蛋白)转移到肝脏。

在肝脏中,维生素D在C-25处被一个或多个细胞色素P450维生素D25羟化酶(包括CYP2R1、CYP2D11和CYP2D25)羟化成25(OH)D (25-羟基维生素D)。然后,依靠25(OH)D-1-α羟化酶(CYP27B1)的作用将25(OH)D在肾脏中转化为有生物活性的1,25(OH)D(骨化三醇)。接着维生素D开始发挥它的各种代谢作用[4]。 

02

报告25(OH)D结果时应使用哪些参考范围,是否应按性别、种族、年龄和季节进行分层?

人群之间确实存在差异。来自NHANES(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性别(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为2%)、种族/族裔(非西班牙裔白人和非西班牙裔黑人之间的差异为67%)、年龄(幼儿和老年人之间的差异为33%)和季节/纬度(南方的冬季与北方的夏季之间的差异为8%)上,存在着差异。

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同意并得到内分泌协会实践指南支持的是,针对任何人群25(OH)D应高于10ng/mL(25 nmol/L),因为持续较低的浓度可能导致矿物质沉积受损(佝偻病/骨软化症)。在成年人中,25(OH)D至少应高于20ng/mL(50 nmol/L),以避免PTH分泌或钙吸收的代偿机制,从而达到骨平衡。

几项关于甲状旁腺激素(PTH)浓度与25(OH)D浓度下降有关的研究发现,当25(OH)D浓度为30 ng/mL(75 nmol/L)时,PTH浓度趋于平稳[5]。许多有关25(OH)D状态和慢性疾病的关联研究表明,当25(OH)D浓度高于30 ng/mL(75 nmol/L)时,发病率显著下降[6]。

03

是否会有维生素D过多的现象?

这种情况是有的,维生素D过多的情况可以称为维生素D中毒。维生素D中毒是一种罕见的、潜在的严重的病理状态,由过量的钙和磷引起[7]。

巴西某医院报道,一名53岁男性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非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吸烟史。他入院调查肾功能恶化、瘙痒、肌肉无力、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问题。生化试验结果为肌酐超过正常值并伴有高钙血症,维生素D结果超过了100ng/mL。医生怀疑与患者每日补充维生素D超过2000 IU有关。随着体内维生素D的代谢,病人各项指标趋于正常[8]。

04

我们应该检测哪些呢?是 25(OH)D3, 25(OH)D2,还是两者都测, 或者检测1,25(OH)D?

25(OH)D是可以在血中被检测的代谢物,由于它是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储存形式,通过检测它可以确定总体维生素D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知道25(OH)D3和25(OH)D2组合的浓度。临床上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单独检测25(OH)D3或25(OH)D2的必要性[5]。

维生素D的最初循环形式无生物活性,它大约是循环中1,25(OH)D水平的1000倍。循环中的25-OH维生素D的半衰期为2-3周。大部分的25(OH)D为25(OH)D3,而只有服用了维生素D2补充剂的患者,25(OH)D2才能达到检测水平[9]。

总之,随着科学研究,维生素D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验室更加快速和准确的检测将为更多人了解维生素D水平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Usha Anand. Vitamin D by LCMS MS. Clinical Chemistry 62:1 (2016) 303

2. Graham Beastall and Sandra Rainbow. Vitamin D Reinvented: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Chemistry. Clinical Chemistry 54:4 (2008).

3. Kevin N Keane,et al. Molecular actions of vitamin D in reproductive cell biology.Reproduction.2017;153: R29–R42.

4. Sylvia Christakos, Ph.D,et al. Vitamin D: Metabolism.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0 June ; 39(2): 243–253.

5. Moderator: Michael Kleerekoper, 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forVitamin D Assays: What Is Known and What Is Wished for. ClinicalChemistry.2011;57(9):1227–1232.

6. Peter F. Schnatz et al. Vitamin D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Appraisal of the Evidence. Clinical Chemistry 60:4 (2014).

7. Nedeljko Radlović, et al. Case Report ofAcute Vitamin D Intoxication in an Infant. Srp Arh Celok Lek. 2014Nov-Dec;142(11-12):736-739.

8. Tatiana Aporta Marins1, et al. Vitamin D intoxication: case report.einstein. 2014;12(2):242-244.

9. RDSL Insert. Vitamin Dtotal.ms_05894913190.V7.e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