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白起之死,不能简单归结为秦昭襄王的昏庸和范睢的嫉贤妒能问题,也不能片面的说是白起的性格决定命运的问题,白起之死背后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白起的死是政治事件,而不是功高震主。白起的崛起,离不开穰侯魏冉的赏识,没有魏冉这位伯乐,白起是平民之子,怎么有机会飞黄腾达呢?有人可能对白起的平民身份有所怀疑,但是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里,关于白起的出身只有一句话:“白起者,郿人也。”除此之外再无记载。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里还有两处记载:“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客卿是战国时期他国人到本国来做官的官位,李斯到秦国时就曾经担任过客卿一职。没有在白起名字前加客卿也可以从侧面说明白起不是外来户,而是个地道的老秦人,至少白起不是从他国过来的,否则白起最开始的职务就不是左庶长,应该也是客卿才对。因此,对于白起的身份,可以确认是秦人无疑。 和韩信一样,如果没有伯乐,一介布衣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韩信的伯乐是萧何,那么是谁把白起推荐给秦昭襄王的呢?是穰侯魏冉。
当时白起的职务是什么呢?司马迁在《史记》里没有说,但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白起在被魏冉推荐给秦昭襄王时是有爵位的,那么是什么爵位呢?左更。左更属于秦二十级军功爵位中的第十二级,这是在秦昭襄王十四年的时候。我们发现白起在秦昭襄王十三年的时候,白起爵位是左庶长,属于十级爵位。也就是说白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生了两级爵位,升级的原因无他,军功累积所致。 白起代替向寿成为主将攻击韩魏,成就了白起的成名之战:伊阙之战。向寿是宣太后的娘家亲戚,且并不是无能之辈,被白起取代前,向寿刚刚取得伐韩的胜利。
按道理讲,魏冉似乎没有理由用白起接替向寿。但是向寿和秦昭襄王从少年时就关系不错,属于秦王信任和倚重的人,尽管其生猝年不详,但从他和秦昭襄王少年时就关系不错来看,两个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都想干一番事业。这样的人被拿下,恐怕不是秦昭襄王的本意,而是魏冉的决定。由此可见,白起的仕途之路,离不开魏冉的赏识和信任。 穰侯主政时,白起顺风顺水战无不胜。穰侯失势后,白起曾一度被雪藏。白起领兵时,打得东方六国闻风丧胆,据不完全统计,被白起消灭的六国有生力量超过了两百万,六国败在白起手下的名将有名有姓者不计其数。但白起的机会不是秦昭襄王给的,而得益于穰侯对他的信任。白起的进阶之路:左庶长—左更—国尉—大良造—武安君,白起成为了秦军的一面旗帜,但却不是秦君手里的一柄利剑,握住剑柄的人是穰侯。值得注意的是在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到四十三年期间,没有关于白起战斗的记录,让战神近十年不去打仗,我看他会憋屈死,因此就显得十分诡异了。
通过上面的记载,我们发现白起在秦昭襄王三十四年时,为了救援韩国的华阳,与魏赵联军激战,并击败了魏国名将芒卯,将赵国的两万士兵沉到了黄河里。
秦昭襄王将芒卯和孟尝君并列称之为贤,足以说明芒卯突出的才能。当然后面的话是秦昭襄王抬高自己的,就算这两个人很牛也拿我没办法,因为我比他们更牛!但秦昭襄王的底气是白起替他打出来的。但为什么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白起就像销声匿迹了一样呢?我看答案只有一个:穰侯魏冉出事了,时间是秦昭襄王三十六年。
在这一年,范睢利用魏冉讨伐齐国扩大自己封邑的行为去游说秦昭襄王,导致秦昭襄王免去了魏冉的相国之职。军事行动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白起做为军事指挥官,魏冉做为行政指挥官,两个人之间是有默契的。但是魏冉失去了权力之后,继任者范睢对于白起这个魏冉的嫡系,自然心存怀疑,因此白起想得到信任和重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 这也是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到秦昭襄王四十三年,这七年间白起没有什么表现得原因。那么这七年间,秦国有没有仗要打呢?
看到了吧,在这期间秦还是有仗要打,但是秦昭襄王没有用白起而已,或者说白起由于穰侯魏冉失势的缘故而拒绝出战,不过这一切可能都是范睢不想给白起机会的说辞。 大家注意在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的前一年,也就是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安国君被立为太子;第二件是宣太后去世;第三件是穰侯魏冉到自己的封地陶邑去。宣太后的去世和魏冉彻底离开秦国的政治舞台,让白起有了再一次带兵打仗的机会。 秦昭襄王对于白起的态度是:即用且防。
白起又开始带兵了,六国的噩梦又开始了,这次的锋锐指向了韩国。战略目的在于夺取上党地区,所谓“得上党可望得中原”。秦昭襄王的目的和秦武王一样,问鼎中原、吞并六国。但在关键的上党之战上,最初秦昭襄王并没有选择白起,而是选择了王龁。
前面我说过左庶长是秦二十级爵位中的第十级,处于中间并不算高,而秦昭襄王用王龁颇有点魏冉启用白起时的味道。意图很明显,培养自己的嫡系,逐步取代白起在军中的地位,让自己的判断题变成选择题。王龁没有让秦昭襄王失望,秦君一路势如破竹,赵国的名将廉颇也不是王龁的对手,为了避秦军锋锐,廉颇采取了防守策略。
这下子王龁没了主意,自己办法用尽,廉颇就是不上当不出兵。没有办法,这仗关系到秦赵两国的国运和天下大势的走向,秦昭襄王只好再次启用了白起为将,但王龁也没被弃用,做为副将,既可以监督白起,又可以跟着白起学学本领。同时,应侯范睢使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制造谣言离间廉颇和赵王之间的关系,同时把并无领兵经验的赵括推向了前台。
范睢不是要帮助白起,他献反间计不过是为了抬高自己罢了。赵括为将取代廉颇后,白起也秘密派到了前线,此刻的他并不嫉恨秦王和范睢,他只想建立兵家的不朽事业,超越自己的前辈吴起、孙膑,成为强兵灭国的第一人,这就是白起做为一个兵家的终极愿望。白起成功了,他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战,且他已经分兵两路,灭赵只在旦夕之间。
但白起继续进兵灭亡赵国的想法被拒绝了,按照《史记》中的记载,是说客苏代说动了应候范睢,范睢鼓动秦昭襄王做出的决定。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是秦昭襄王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白起深深的顾虑,和自己掌控兵权的决心。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表面上看似乎是白起穷凶极恶,但我说过军事行动都是为了政治目的服务的,白起杀降的背后是秦昭襄王的命令和应候范睢的权术。
这段话是白起的内心独白吗?我看这不是白起的内心独白,而是向秦王的请示之言,因此坑杀赵军的锅不能全让白起一个人来背,做出最终决定的是秦王,白起不过是个执行人。说的武断一点,坑杀这个办法,更像是范睢的谋略而不是白起的韬略。 要让秦人明白,没白起一样可以获胜。秦昭襄王没有放弃伐赵,只不过是领兵的将领不同罢了。这次领兵的是五大夫王陵,白起病了没有随军前往,但是这时候白起是病了还是秦王不让他去有待商榷。五大夫的爵位是九级,比左庶长还要低一级,可见秦昭襄王自己提拔将领和控制军权的决心。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在五大夫之上的将军里,秦昭襄王已经没人可用了,这是白起的军威,秦王的不幸。
但拔苗助长是不好的,每个人都有他成长的过程和不同的经历。王陵伐赵不仅没有取得辉煌的战绩,反而令大秦蒙羞,秦王给他增加兵马也于事无补。
这个时候,秦王又想到了白起,白起说:“现在并不是伐赵的最佳时机,战机已经失去,我去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秦王让范睢去请白起,白起还是不去。在我看来这不是白起推脱,而是从国家考虑的肺腑之言,只不过在秦王的耳朵里就变成了逆耳忠言。 秦可以没有白起,但不能没有秦王。既然白起不去那就让王龁去吧,这个是自己一手培养的,尽管不如白起但能比王陵强一点。
王龁进攻邯郸的行动也失败了,且因为遭到了春申君和信陵君的围攻,秦军伤亡很大,秦军锐气尽失,这时候白起说起了风凉话。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白起说的话如果没有亲信之人传递,怎么会传到秦王的耳朵里呢?答案是范睢安排在白起身边的眼线举报之功。白起先是被免职,然后被遣离咸阳,到了咸阳西面十里的督邮又被赐死。同时被赐死的还有白起的副将司马靳,至于白起手下的司马梗在史书上后来也没有了任何记载。至此,秦昭襄王彻底完成了对魏冉党羽的清洗,牢牢的将军权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我看来,随着白起的死亡,秦昭襄王达到了自己完全控制军权的目的。王龁也好,王陵也罢,还有后来崭露头角的张唐,一大批秦昭襄王一手提拔培养的年轻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