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是否为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三点: 1、胸痛持续时间大于30分钟。 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心肌标志物的升高。 一旦满足以上三点中的其中两点就可以诊断为心肌梗死。其中心肌标志物的升高作为必要条件。2007年,AHA/ACCF/ESC/WHF出台专家共识,明确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以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尤其是肌钙蛋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表现(胸痛症状)、心电图、影像学检查可做出准确诊断。具体诊断方法如下: 01 心电图 心肌梗死发生后,除了出现临床症状及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外,心电图还可出现特征性改变。因此,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心电图为依据,可以判断心肌梗死的发生、部位、程度及时期,推测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分支,为临床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主要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急性心肌梗死在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ST段变化,主要是抬高,其次是T波的高尖和倒置,最后是病理性Q波的形成。其中,ST段的变化最有意义,并依此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根据心电图导联出现ST段抬高的部位,可分为: ①下壁心肌梗死: 坏死型 Q 波出现在Ⅱ、Ⅲ、aVF 导联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 ②前间壁心肌梗死: 坏死型 Q 波出现在 V1、V2(V3) 导联左前降支; ③前壁心肌梗死: 坏死型 Q 波出现在 V3~V5 导联左前降支; ④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坏死型 Q 波出现在 V1 ~ V5(V6、Ⅰ、aVL) 导联左前降支; ⑤侧壁心肌梗死: 坏死型 Q 波出现在Ⅰ、aVL、V5、V6 导联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 ⑥正后壁心肌梗死: 坏死型 Q 波出现在 V7 ~ V9 导联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 ⑦右室心肌梗死: 坏死型 Q 波出现在 (V1) V3R ~ V6R 导联右冠状动脉。 一般来说,前壁心肌梗死的面积较大,单纯的下壁、后壁、高侧壁的梗死面积较小。梗死累及的导联数越多,梗死范围就越大,病人的预后也越差。 ST段抬高除了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外,还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急性心肌炎、高血钾、早期复极等,可根据病史、是否伴有异常Q波及典型ST-T演变过程予以鉴别。 02 血清标志物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或I)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采用心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快速诊断试剂,可作为心肌梗死突发时的快速的辅助诊断,正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诊断中去。 (1)血清肌酸激酶可于发病3~6小时开始增高,24h内达高峰,48~72小时候消失,阳性率达92.7%。其中,CK-MB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高,它升高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常用于判定心梗的范围和严重性,通常于3~4d恢复正常。 (2)心脏肌钙蛋白有两种亚型,即cTnI和cTnT。它们为心肌所独有。心肌损伤后,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会流到到血液中,肌钙蛋白I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肌钙蛋白已成为目前最理想的心肌梗死标志物,其在4 - 6小时后开始在血液中上升。增加的肌钙蛋白可以在血液中停留6 - 10天,于11~14天恢复正常。在怀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一般在入院和入院后3h、6h、9h各测1次CTn。 03 其他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发病1周内白细胞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多在75%-90%,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血沉:血沉增快,可维持1~3周。 (3)其他检查:血清肌凝蛋白轻链或重链,血清游离脂肪酸在心肌梗死后均增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