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娶婶母为后,志大才疏,却被灭国

 花开无田 2019-07-12
已关注

且说石敬瑭灭唐后,建立后晋。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自不必多言,一个人,一个战场杀伐已久的将军,跪久了,加之朝纲混乱,民怨四起,心情怎么也不会好起来,942年忧郁而死,时年51岁。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石敬瑭墓

而他自己的几个儿子中,都早早而死,也只有石重睿年幼托孤于冯道(侍奉过十位帝王的传奇宰相),而养子(也是其侄子)石重贵大权在握,得以继位,是为晋出帝。

高祖六子,五皆早死,而重睿幼,故重贵得立。《新五代史卷九晋本纪》

石重贵

关于晋国为什么会如此迅速的灭亡,仅历时十二年,出帝治下更是仅四年而亡,理由甚多,天灾频发,民不聊生—旱灾,蝗灾;强敌环伺—契丹(辽)强盛;地方割据,军阀混战等缘由不胜枚举,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君昏聩,用人不淑,荒淫无道。这一点从石敬瑭刚死尚未发丧晋出帝便娶其婶母可见一斑。

耶律阿保机建立辽

石重贵的叔母冯氏,长的那是美艳绝伦(应该是姑娘随爹,其父冯蒙阿谀奉承,谄媚于上,甚得高祖欢喜,以至于冯氏得宠后亦是如此,全家尽封),早年更是石敬瑭做主将其许配给了自己的弟弟石重胤,并封其为吴国夫人。可惜的是石重胤早早便死了,冯氏便守了寡。而这个大侄子石重贵更是干柴一般,其正妻魏国夫人张氏,在其担任汴京留守时便得了病死去。一个亡夫,一个亡妻,一个昏聩,一个谄媚,倒也算登对。

冯氏剧照

而石敬瑭在世时,碍于叔侄辈分,加之自己以前地位卑微,石重贵也只能将一腔渴慕之情深深隐藏。

现在好了,亲叔石敬瑭一死,而冯道这种两面三刀的“忠臣”,也早就忘了石敬瑭的嘱托,反手就来了一个加倍拥立了自己当上皇帝。

冯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终于可以为所欲为,生杀予夺了,石敬瑭棺椁还未下葬,他便与冯氏厮混起来。二十多岁的冯氏前来给石敬瑭哭丧,白衣伫立,腰肢似柳,乌发如云,可谓是尽态极妍。石重贵倒也“实诚”,看得呆住了,二目相对,冯氏也转动秋波春情暗涌。等到举哀完毕,石重贵早早的命左右在行宫找了一所僻静的房间让冯氏居住。

当夜石重贵到冯氏的住处“问安”。石重贵进来的时候冯氏正在化妆,石重贵说:“婶婶辛苦,侄儿特来请安。”冯氏急忙站起来施礼说:“陛下言重了,妾哪里担当得起。”二人闲聊了几句,石重贵以语言挑逗,冯氏佯做不知欲擒故纵。石重贵叹了口气,冯氏问他为了什么事忧心,石重贵黯然说起如今没有皇后的话,想找一个如婶婶一般无二的人来做皇后。”“贱妾有什么好的,陛下又在说胡话了。”石重贵再也忍不住,一下子将冯氏抱在怀里说:“重贵早就糊涂了,想与婶婶做一对鸳鸯,你愿么?”“陛下不要这样!”本已是干柴烈火,又哪里管些有悖人伦,苟且之事遂成。

冯氏剧照

如果你以为此事就此了结,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位出帝与冯氏二人在幽室内欢恋数夜,满朝文武无一不知。石重贵也不再避嫌疑,一不做二不休就册封冯氏为皇后。托孤大臣冯道(呵呵,又是这位传奇)更是领着大臣们都前来祝贺,石重贵却假惺惺道:“皇太后有命,你们不必来庆贺。”石重贵拉着冯氏的手回到宫里,歌舞吹弹小曲,一并走起。等到酒酣尽兴,冯氏更是亲自起来歌舞,彩袖飘飘,怎一个美字了得。石重贵情不自禁,看着美人在畔,忽然想起自己正在守丧期间,心情十分复杂,就端起酒杯祭奠石敬瑭,边祭奠边说:“皇太后有命,先帝不必来庆贺!”左右都想笑又不敢笑,只好低下头掩住嘴。石重贵回过味自己也觉得失笑,不禁大笑绝倒,又对左右说:“我石重贵今天又做新女婿了!”冯氏听到这句话也嫣然一笑,左右都哄堂大笑。

高祖使博士王震教以《礼记》,久之,不能通大义,谓震曰:“此非我家事也。《新五代



史》 



高祖崩,梓宫在殡,出帝居丧中,纳之以为后。是日,以六军仗卫、太常鼓吹,命后至西御



庄,见于高祖影殿。群臣皆贺。帝顾谓冯道等曰:“皇太后之命,与卿等不任大庆。”群臣



出,帝与皇后酣饮歌舞,过梓宫前,酹而告曰:“皇太后之命,与先帝不任大庆。”左右皆



失笑,帝亦自绝倒,顾谓左右曰:“我今日作新女婿,何似?”后与左右皆大笑,声闻于



外。后既立,专内宠,封拜宫官尚宫、知客等皆为郡夫人,又用男子李彦弼为皇后宫都押



衙。其兄玉执政,内外用事,晋遂以乱。《新五代史》

滑稽至此,无耻至极,令人作呕。其叔父刚刚故去,服丧期间,他便枉顾人伦,娶其婶母,身为一国之君,不通礼义廉耻,不学《礼记》,不能以身作则,只知贪恋美色,所任用之臣更是如冯道这般两面三刀,背主无义之人,如此上行下效,也无怪乎其姑父杜重威有样学样为了荣华富贵率军十万叛国,身为帝王无德,无才,昏聩如此,晋之亡国,又有何难。

说起来,冯氏尚且算有骨气,在其被俘迁徙黄龙府过程中,尚且知道过受艰苦,想饮毒自杀,来全了皇家荣耀,但这位出帝却在女儿被抢,嫔妃被抢中仍苟活于世。以至于后世史家感叹“亡国之丑者,无如帝之甚也。千载之后,其如耻何,伤哉!”。(薛居正《旧五代史》)

(图片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必删)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