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文明的韧性 韧性的文明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19-07-12

本文参加了【我来写作文】有奖征文活动

征文主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着一种胡杨树,据说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 在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带,胡杨树可将根扎进地下二十多米 ,顽强地支撑起一片生命的绿洲。在广袤的沙漠地区,看着一株株与命运抗争的胡杨,令人由衷地感叹生命的顽强。从合抱粗的老树到不及盈握的细枝,横逸竖斜,杂芜而立。然而,无论柔弱,无论苍老,总有一抹生命的绿色点染着枝梢。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生命绵绵不断,胡杨树的韧性让人赞叹不已,难怪它被世居于此的维吾尔族人称为“英雄树”。

 这让我联想到中华文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不也同样具有这种韧性吗?

历史上,中华文明多次遭遇危机。从五胡乱华到列强入侵,中华文明似乎每次都遇到灭顶之灾,但最后总是奇迹般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对比世界上其他几个古国的文明,如埃及,巴比伦,印度的古文明都不复存在,我们更惊叹于中华文明的韧性,绵延五千年,始终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中华文明的这种坚韧,是一丛生命力顽强无比的鲜花,活力充沛,生气蓬勃,虽然劫运重重,风雨如晦,但总能化险为夷,骄傲地绽放。

中华文明的韧性有两个根本特质,一是坚强,二是包容。面对外来势力的入侵,中华文明总是一面坚守自己的核心原则,一面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点,从而丰富自己的文明内涵。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两点,中华文明才能延续几千年而不绝。

新中国成立以来,也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华文明是有韧性的文明,这种韧性的文明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就像胡杨树一样,即使生长在恶劣的沙漠上,也仍然给这个世界一片美丽的绿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