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切为了孩子只是个借口,真正的爱是这样的!

 小蜗牛3 2019-07-12

完美并不是都来源于控制,它也来自放手。对孩子其实也是这样。少一点掌控和管教,多一点关心与爱;少一点批评与打压,多一点体谅与包容。当孩子的生命活力和内在动力被激发,自会向着阳光生长,活出明亮、美好的样子。

——题记

如何让孩子健康而有爱地成长呢?如何让孩子们在压力山大的社会环境中,解放天性,实现自我呢?如何让孩子们不过度为了追求成绩而丢失了生命的本真快乐呢?请看哲学诗画为你整理的武志红心理笔记,这4个要点请牢记。

1,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社会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些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

有位专家说,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这里的客体关系中主体就是我,客体就是你的亲人和朋友。

很多父母都喜欢和孩子讲道理。道理说的似乎都很对,但是,孩子却离我们原来越远。其实,生活中我们缺的是正视细节,与你爱的人,不要讲道理,一个拥抱就足够了。

做父母的,总想着教育子女,培养儿女们的素质和才能,但实际上,在孩子很小时,比这些更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长大后成为人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父母现在的做法是忽视和背离这些的。

2,性格与命运

很多人认为性格决定命运,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却并不知道。那么性格如何决定命运呢?

在心理学中所谓的性格即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客体关系,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内在的小孩与内在的父母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自卑,那就可能是他内在的小孩对内在的父母缺乏信心。如果倔强,就是他内心总有个声音对内在的父母说不。

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形成于一个人的童年,即5岁-8岁时期,这个模式形成后,以后的人生就会不断地把这个模式显现于世界,从这点来理解,性格即命运。

3,“一切为了孩子”是真的吗?

很多父母都会把“还不是为了你好”“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些话挂在嘴边,以为说了这些就真的是为了孩子,其实这是一种虚假的表象。是一种人们对孩子教育的超级误解。

为此,很多父母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让孩子每天都不闲着,没有属于自己的快乐与自由。其实,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轻松总是伴着能力和天性的解放,而不是一种紧张和压力,或者看似很令人高兴的分数,只有真正的能力和天性的解放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优秀。

如果我们为孩子带来的快乐都是竞争式的,是有附加条件的,那这种快乐是有待商榷的。真正好的快乐都发自内心,没有任何条件。

4,认识并接受真相。

心理健康的基石是直面自己人生的问题,直面人生的真相,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战士们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然后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前行。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称,一个人的心理,就是由其所有的过去的体验构成。人生真相一旦发生,就成为过去,无法改变,否认这些事实真相,就是否定自己和人生,因此我们只能去勇敢面对。

面对父母婚姻失败的真相,面对人生会有挫折和磨难的真相,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保护体制,最佳的方法就是培养一种成熟而深沉的爱。这样爱要求孩子放弃那种浅薄、盲目的爱,要求孩子们从家庭的牵连中释放自己,不去重复那些害人又害己的事情。

当孩子们实现了父母对自己深层的期待与希冀,孩子就越好,而这也会带动父母变得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