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频丨古代没有闹钟,是如何避免上班迟到的?

 风吟楼 2019-07-12

今天,我们就用100秒的时间,来聊一聊古人是怎么计时的。

商朝时期,古人发明了“圭表”,也就是在地上垂直立一根竿子,通过影子长短变化来判断时间。立在地面上的竿子叫做表,平放在地上的刻度板叫做圭。大家看这个“圭”字,是不是很像尺子的刻度?

圭表

从这时候开始,就有了光阴的说法,并且用分寸来形容时间的长短。“圭表”虽然很方便,但是万一杆子被谁碰到了,影子长短就会发生变化,时间就不准确了。

后来,古人发现,把竿子倾斜一定角度,无论什么时候,影子都能够均匀地投射到一个圆形的平面上,于是“日晷”就诞生了。

日晷

古人还把一天分为了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刻在了“日晷”上。日晷虽然很方便,但要是碰上个雨天雪天雾霾天,或是到了晚上,那它就只能当个摆设了。

汉朝时期,古人发明了更靠谱的漏刻计时。在水壶里面盛满水,中间插上有刻度的箭,这样就可以通过水位降低来记录时间了。

漏刻

最常见的漏壶为“一刻之漏”,当时人们把一天分成了100刻,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漏完一壶刚好一刻,所以我们现在也把15分钟叫做一刻钟。不过这种漏刻,需要专门有人往壶里不停地加水,特别费劲。

到了宋朝,机智的古人终于发明出了伟大的水运仪象台。这个机器上能观天象,下能计时间。它每隔15分钟就会有小木人,自动敲鼓一次,每隔一小时,就会有小木人打铃一次,时间上的误差不超过十秒。水的重力带动水槽运动,从而带动了机器报时。

水运仪象台

这个系统其实就是现代机械钟表的核心部件——擒纵器。连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等人都认为,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而同时期的欧洲,还在用中国传过去的日晷记录时间呢。

但这么贵重的东西,在当时只能供着了,老百姓最实用的计时方式,还是更夫打更。

打更

宵禁制度实行之后,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老百姓二更就不能出门了,一炷香的时间是一更,差不多是现在的两个小时。更夫这个职业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才开始慢慢地消失。

从古至今,人们虽然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记录时间,却阻拦不住时光的流失,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会更加珍惜时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