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间领主 1公元734年,凛冬。燕赵边塞,黄云蔽日,寒风呼啸,大雪纷扬,北雁孤鸣。 “兄弟,我走了,你多保重。”琴师董大说着,背起了行囊。作为10多年的贫贱之交,诗人高适心中自是不舍。 然而,离别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去奔波,又岂能长久厮守呢? 想到这里,高适阴郁的心情舒展开来,吟出了千古诗篇《别董大》——
这首诗先写边塞荒凉、昏暗、寒冷的奇异景象,继而笔锋一转,勉励好友放心远行,天下谁不知道你的大名呢?全诗格调高昂,展现了诗人乐观、豪放的情怀,也反映了盛唐高视阔步的足音。 2在盛唐诗人朋友圈,高适绝对算一朵奇葩。 论出身,他比其他人都贫穷,“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因父亲早逝,他甚至有一段乞讨生涯; 论仕途,他46岁才中第,而同时代的王昌龄、王维,甚至小他11岁的岑参等,都早早踏入宦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既不能拼爹、又少不得志的老高同志,不屈不挠,剑走偏锋扎根边塞,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他的贵人,当属边陲名将哥舒翰。49岁那年秋天,在好友岑参的推荐下,高适来到甘肃。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很赏识他,让他做参谋长,并多次向唐明皇美言。高适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哥舒翰被任命为总司令,驻守潼关。结果,潼关失守,老高见势不妙,赶紧跑去跟唐明皇通风报信,并建议他前往四川避难。 唐明皇如梦初醒,先是委任高适为侍御史,后又提拔为谏议大夫。等到肃宗即位,高适已成了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淮南节度使,帮助肃宗平叛永王之乱。后来,代宗即位时,高适任剑南节度使,后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公元765年,高适终于走完了自己波浪壮阔的一生,赠礼部尚书。 3高适的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其代表作除了《别董大》外,当数《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有人随御史大夫张守珪出塞归来,作《燕歌行》给高适看。高适看后,深感征戍之事,遂写了这首诗。诗中,诗人将在塞外长期生活的感受,如民族矛盾、将卒矛盾、人民苦难、战场惨景等众多内容熔于一炉,造成了“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杜甫语)的奇特效果。 开始八句,写外患骤然而起,将士辞家赴边,气势雄壮,“山川萧条”以下八句,写战争过程,敌人凶悍,而唐将无能,“铁衣远戍”以下八句,则写陷于重围的士兵痛苦心境及战场惨景,最后四句,热情礼赞士卒的献身精神,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慨。整首诗谋篇布局极具匠心,其深广的内容,批判的精神,磅礴的气势,无不达到了极致而成为边塞诗杰出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