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二十五岁出蜀,二十七岁娶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据说是倒插门,之后在许家安家。四十三岁时,李白奉诏入翰林院,迎来了他的人生巅峰。初春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赏赐锦袍。暮春,玄宗与杨玉环同赏牡丹,李白顷刻作《清平调》三首,玄宗愈加欣赏他。但他渐渐对宫廷生活感到厌倦,日日纵酒放歌,与贺知章等人结为“饮中八仙”,天子呼来不上船。有次酒没醒就奉命起草诏书,他竟然伸出脚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就有人在玄宗进谗言,玄宗于是渐渐疏远李白。不久赐金放还,李白离开长安,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两人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年秋天,两人游梁宋,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然而他们三人都没有料到,这次的相聚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他们分开了。公元755年,李白五十五岁时,安史之乱爆发,不久他听闻玄宗奔蜀,于是沿长江西上,到庐山隐居,这时的杜甫已逃到陕西避难。玄宗命诸位皇子分领天下兵权,希望更早的平定叛乱。这时任谏议大夫高适曾劝玄宗放弃这种做法,以为这样做可能造成太子与诸王的矛盾,但玄宗不听。于是永王李璘因为随玄宗入蜀,被任命四道节度都使,镇守江陵。他招募勇士数万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他的儿子李场勇猛有力,此时却别有想法。他以为天下大乱,只有南方安定富庶,他父亲李璘手握四道大兵,管辖数千里地区,应该占据金陵,割据江南,像当年的东晋一样,建立一个偏安半壁江山的朝廷。 不到一年,太子李亨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启用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剿灭反贼安禄山,史思明。杜甫听说肃宗即位,就只身北上投奔肃宗,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肃宗却担心李璘拥兵自大,于是命李璘返回蜀地,归觐太上皇。李璘已有反意,拒不听命。 不久朝廷置淮南节度使,统领广陵等十二郡,节度使的人选,不是别人,正是高适。又置淮南西道节度使,领汝南等五郡,任命来填担任,让他们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同对付李璘。 不久李璘擅自引兵东巡,却没有暴露其割据江南的意图。许多人还以为他将引兵北上,参与中原的平叛。行至庐山,李白应邀入幕,并写下《永王东巡歌》的组诗,热情赞扬他的行动,幻想"长风一扫胡尘净,西入长安到日边",这时李白五十七岁。 按照玄宗的任命,李磷并没有进入江南东道的权力,所以吴郡太守李希言立刻提出抗议。李璘看到一个地方官竟然敢不尊重他,以此为借口进攻李希言,正式和新即位的肃宗为兵戎相见。没多久李璘的部队便溃败下来。李白也在浔阳入狱,这时他写诗给高适,想请求任淮南节度使的高适相救出狱。高适却不予援手,最终李白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这时杜甫从贼营逃出,一直到凤翔见到肃宗,肃宗很受感动,任命他为右拾遗。 他们三人的最后结局可想而知,高适从此一路高歌猛进;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终不受重用;李白于大赦途中病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