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 本意“镔铁”。 镔铁乃古代一种带花纹的钢, 制作的兵器锋利无俦, 契丹以其为族名, 取其坚固, 牢不可破, 是中国北方最顽强而强悍的民族之一。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建立辽国。 五代时, 辽太宗从后晋石敬瑭手中获取燕云十六州, 从此辽国的政治文化、 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疆域的扩张及统治的需要, 辽国在政治上实行“南北面官”, 经济上采取农牧结合的方式, 文化上汲取中原传统精粹, 契丹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现在, 镔铁契丹要来了! 7月27日至10月27日, “契丹王朝——大辽五京精品文物展” 将在大同市博物馆揭幕。 此次展览, 由大同市博物馆主办,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博物院、赤峰市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 巴林右旗博物馆、宁城辽中京博物馆、 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辽阳博物馆、 蔚州博物馆、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 联合协办。 ▲大同市博物馆 该展览共展出143件(套)精美文物, 从三个单元 全面呈现辽代社会发展风貌: 熠熠佛都 煌煌北国 曜曜异彩 ▲辽代疆域图 ▲辽代西京道辖区图 第一单元:熠熠佛都 契丹族建立辽朝后,佛教也渐由汉人和渤海人传入。太宗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后,佛教对契丹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到圣宗、兴宗和道宗三朝时,佛教信仰达到了极盛。兴宗《仁懿皇后哀册》载:“崇大雄之妙教,......建宝塔而创精蓝百千处”,可见仁懿皇后笃信佛教,传承佛教文化;此时,全国信佛成风,佛教浸润到整个社会。 西京地区的佛教文化尤为昌盛,观音堂、薄伽教藏殿、云冈石窟等建筑兴建、修缮;在仁懿皇后的倡议下,建佛宫寺释迦塔为家庙;之后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铜像,使其不仅成为皇家寺院,更具祖庙性质。这些融合了草原游牧文化和其他文化精髓的历史遗产,使佛教艺术更加多元,散发出浓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色彩。 ▲应县释迦塔 ▲大同华严寺 崇释尚佛 ▲“西京仁和坊李让”款八字澄泥砚 长13.8,宽12.3,厚2.7cm 巴林右旗辽庆州城遗址出土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铜佛牌 辽代 高13,宽6厘米 大同市博物馆藏 ▲彩绘石雕信士坐像 辽代 通高94,榻长58、宽42、高21厘米 大同市东风里辽墓出土 ![]() ▲石雕观音立像 辽代 长38 宽12 厚10 首都博物馆藏 ![]() ▲铜镀金观音菩萨像 辽代 高11.2 底径7 首都博物馆藏 巍巍塔寺 ![]() ▲绿釉净瓶 辽代 高24.5 底径5.8 口径1 密云仙塔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 ▲“十方佛”贴金彩绘柏木法舍利塔 辽代 底径8.7,通高约23cm 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第二单元:煌煌北国 辽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根据南北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构成,采取“因俗而治”“南北面官”的制度,“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随之而来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深刻变革,从传统的畜牧、狩猎经济到农牧兼营,手工业、商业并驾齐驱,造就一派北国盛世气象。 辽王朝国力强盛,由文物之华丽多样可见一斑。金银器巧夺天工,铁器冶铸精湛,玉器玲珑精巧,凡此种种,传承泱泱汉唐遗风,兼容宋代风物之素洁雅正,又彰显契丹民族之雄浑豪迈。 金银焕彩 ![]() ▲银盘 辽代 长21.5cm,宽12.7cm 大同市博物馆藏 ![]() ▲鎏金錾花鈑耳银杯 辽代 口径7.3、腹径5.2、底径3.9、高6.4厘米 1992年耶律羽之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 ▲银持壶 辽代 口径6、底径6.6、通高20.6厘米,重425.4克 巴林左旗盘羊沟墓出土 赤峰市博物馆藏 ![]() ▲摩羯形金耳坠 辽代 宽5.2、高5.1、厚2.2,另一宽5.1、高5厘米 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鎏金银平脱异形漆盒 辽代 长15.8、宽5.6厘米 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 ▲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 辽代 长26,宽25,高13厘米,188宝石 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珠玉流光 ![]() ▲玛瑙项饰 辽代 直径约16厘米 赤峰地区出土 赤峰市博物馆藏 ![]() ▲玉砚 辽代 长8.5、宽5.2、高2.1-2.8厘米 1986年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工具形玉佩 辽代 通长18.2厘米 1986年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 ▲玉银鞓蹀躞带、鞧带 辽代 蹀躞带长56-61、宽1.6, 鞧带下垂部分长80,全长320厘米 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第三单元:曜曜异彩 辽初,契丹国占领辽东,臣服高丽,南下幽蓟,在攻城掠地之际,大力掠夺汉地人口,其中不乏诸多能工巧匠。《辽史》记载:“上京西楼,有绫锦诸工作、……伎术、教坊、儒……。中国人并、汾、幽、蓟为多。”工艺技术的传入促进了辽国瓷业、铸造业的发展,契丹国在继承中原传统技艺和文化影响外,还大量吸收本民族的文化因子和生活习俗,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制瓷业技艺。 辽国在继承与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还打通了东西方贸易路线,开启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盛况,随着中原人口与外来文化的传入,使契丹国境内形成了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为辽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 ▲西京大同瓷窑遗址分布图 瓷韵升华 ![]() ▲褐釉皮囊式瓷鸡冠壶 辽代 口径4.1、腹径27、底径13、通高28.8厘米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 ▲鸳鸯形三彩壶 辽代 高20,足高2.3,口径8.3,足径9(cm) 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辽墓出土 赤峰市博物馆藏 ![]() ▲剔花牡丹菊花纹黄釉罐 辽代 口径9.5,底径7.2,高14.3cm 大同市运输局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 ▲定窑白釉提梁瓜棱壶 辽代 口径6.1,底径4.9,高14.5厘米 大同市博物馆藏 ![]() ▲白釉瓜棱形狮钮小嘴壶 辽代 口径2.2,底径5.2,高15.1厘米 大同市博物馆藏 ![]() ▲三彩石榴形吸杯 辽代 底径3,高9.7cm 马家堡辽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 ▲三彩枕 辽代 长13.8,宽10.2,高7.5cm 大同市博物馆藏 异域风情 ![]() ▲契丹草原丝绸之路图 ![]() ▲玻璃杯 辽代 口径8.8,残高8厘米 多伦县小王力沟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 ▲带把玻璃杯 辽代 大同市博物馆藏 ![]() ![]() ▲东罗马玻璃器 辽代 大同市博物馆藏
口径6、腹经9.5、底经8.7、高17厘米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云中观奇 大同市博物馆 ![]() 图|大同市博物馆 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