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何朝宗的瓷塑艺术及其作品的外流

 五峰虎陈昌明 2019-07-12

福建省德化窑,自北宋开窑以来,已历千年。特别是风行于明代的建白瓷,更以瓷质映透厚实、糯米胎骨、釉水莹润、凝白泛红而蜚声海宇。

然而,建白瓷不仅以“乳白釉”和“糯米胎”名闻遐迩,而且雕塑的艺术技巧也令人耳目一新。德化窑在宋代已有烧制人物和动物形象的雕塑品。明代(1368—1644年)则是其瓷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雕塑人物佛像的艺术飞跃的发展,臻于顶峰。当时著名的瓷塑家有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林捷隆等人,但何朝宗名列首位,故何氏瓷塑与建白名瓷,数百年来,并称双美。

据传,何朝宗为德化县隆太里后所村人,先祖何昆源系江西临川县廿二都人氏,明洪武二年(1369年)任江西建昌府卫军,七年(1374年)调泉州右卫任右营旗官,十七年(1384年)奉命拨军到德化县隆泰社厚苏村(即今后所村)。至今后所尚有何姓数家,他们擅长雕塑神仙佛像,尤以仪态万千、神形兼备的观音、如来、达摩、罗汉最为杰出。《泉州府志》曰:“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贯德化,寓郡城,善陶瓷像,为僧迦大士,天下传宝之。”《福建通志》也记:“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善陶瓷像,有僧迦大士,天下传宝之。”《晋江县志》说:“有何朝宗者,善制陶像,人争宝之。”这些地方文献对何朝宗的记载都只是一鳞半爪,但有一共同点,都说他是一个著名的瓷塑人物佛像的艺术家,其作品为世人所珍惜。

据说何朝宗在进行瓷坯雕塑时,从不潦草马虎,总是力求创新,从整体的结构至人物形像,从比例、线条到衣饰、神情等各个部份进行合理的布局和一丝不苟的精雕细塑。不论是制坯或是烧制成品,如有一点小毛病,他都毫不犹豫地销毁掉,所以他传世的瓷雕作品既精致又稀少,流传至今的作品,被人们誉为无价之宝。国外的东南亚和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日本、香港以及国内的北京、上海、南京、福州、泉州、厦门、莆田和德化等地都珍藏着何朝宗的瓷塑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从莆田被掠往日本的何朝宗作品有:

(1)达摩像:盘坐,带座,高一尺二寸,色白。

(2)观音像:趺坐,袖手披裙,高六寸,色白。

(3)观音像:趺坐,念珠露于袖外,高七寸,色白。

(4)十八手准提佛:莲花座,傍有龙王二,高一尺,色白。

披坐观音  高28.6cm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流传于美国者:

(1)伏虎祖师像:骑虎状,一手擒虎头,一手擎环,高一尺二寸,色白。

(2)观音像:盘坐于山洞之内,前立韦陀,旁有十八罗汉错杂其间,骑有龙虎之兽,姿态万千,高一尺,色白。

收藏于英国的何氏作品如:

1985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塞缪尔·悉尼马钱特先生所创办的 S·MARCHANT&SON公司成立60周年纪念展览出版的《中国白》一书介绍,英国藏有三尊明代德化瓷塑大师何朝宗的作品:一尊是藏袖立体渡海观音,高51厘米,背后盖有方形篆体“何朝宗印”四字印铭;另一尊是持经披坐观音,高26厘米,背后盖有葫芦形篆体“何朝宗”三字印铭;第三尊是戴冠重袍手持如意坐岩的文昌帝君,高36.8厘米,背后盖有方形篆体“何朝宗印”四字印铭。

又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里,收藏有宋至清代的德化外销瓷器二百多件,宋器有军持、粉盒之类;清代则有阿拉伯文和十字架瓷器。其中明代何朝宗作品有观音、关羽、释迦牟尼等雕像。维多利亚与阿拉伯特博物馆,也藏有何氏的关羽瓷雕像。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高43厘米。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何朝宗雕塑的达摩瓷像。立波,手藏于袖前拱,高43厘米,再现了达摩渡江的身姿。还有一尊何塑的盘膝瓷观音,显出温良娴雅、善良庄重的神态。

上海博物馆也藏有观音一尊高48厘米,色白。

现存莆田的何朝宗作品:

(1)观音像:趺坐,高七寸,色白。

(2)观音像:趺坐,高一尺许,色白。

(3)观音像:趺坐,高一尺二寸,色白。

(4)文昌帝君像:立像,左手执如意,色白

德化县民间也存有何朝宗瓷塑坐岩观音和达摩像。

现收藏在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何朝宗所塑的乳白釉瓷渡海观音,通高46厘米、座宽14厘米,面目清秀,神情自在,头梳高髻,中以宝冠束发,发上披风兜,眼皮微张而下视,两耳半垂不到肩,额中一点吉祥痣,脸形丰腴,端庄慈祥,有美男之风;袒胸,露一串莲花珠饰,双手藏于袖,作左拱势,外露一足踏莲花,另一足被跳跃的浪花所淹盖,身材匀称,维妙维肖;釉水牙亮,熠熠生光,刀法圆畅,雕工精致,技艺卓绝,独具匠心。观音背后刻有“何朝宗印”小方印记,经过诸多专家鉴定,均认为系何氏瓷塑真品(见附图)。与福建省博物馆所藏何朝宗观音瓷塑作比较,还略胜一筹。正如《泉山古物编》云:“面如美男子,丰面且丽,不可多得之品也。”

1963年11月28日,浙江杭州美术学院佛像研究专家史岩教授评论说:这尊瓷观音,具有宗教性与真实性结合,即从真实中来,加上宗教成分,能令人耐看,即越看越喜看,面庞开像作雕圆形,整个面庞恰到好处,表现着明代典型。整个容仪体态,能表现女性的美与慈蔼情感,注意到宗教要求。手法高明,精巧细腻,头发很有条理,不深不浅,衣纹生动,既不粗率,亦不简略,全部线条有韵律感。”

何朝宗的创作特点,是善于以木雕与泥塑的优良传统丰富自己,而且有着师古而不泥古的创新精神,故其作品不流于一般化和庸俗化。其塑造的古佛、神仙在造型方面都能别有立意,超凡出俗,而独具风格神韵。从整体人物造型看,修矩合度,符合解剖,衣褶线条,飘逸生动,仪态宛然,肃穆大方,玲珑剔透,自然浑厚,不仅塑出了各种人物的特定仪态,而且能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性格。其雕塑的另一特点是胸部扁成椭圆形,头部和手部大多是装接进去的。据传说,何氏很注意精选原料,对瓷土多次加工精淘,还自制釉料,研究控制烧窑的火候,保持胎骨均匀坚硬,釉色白润而带淡黄,凝脂如玉,使人恭玩爱不释手。

传闻何氏在创作过程中,经常征求群众意见,进行修改,直到群众和自己认为满意之后,才在作品背后盖上自己名字的印章。由于其创作态度的严谨认真,所以流传在世上的每件作品,都非常精湛。他开创了精雕细刻、工巧逼真的艺术风格和捏、塑、雕、刻、镂、推、接、修的八字技法,且设计创作了渡海、盘膝、坐岩、坐式、披坐、趺坐、趺坐没雾、普陀等等形式各异的观音,堪称一代艺术大师。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由中国福州输出日本的瓷器,有二万七千件,福建有许多瓷器输出,其中当然是德化出口占多数。明代从安海港和月港输出到日本和南海诸国的瓷器,更是不可计数。“建白瓷自宁波流入日本,日本富人,至不惜以万金争购之,足见其精美矣,“大约十六世纪起,这个白瓷(指德化白瓷),偶然通过葡萄牙的东洋贸易船介绍到西欧以后,立刻得到全欧洲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并接受无限的订货。”建白瓷塑深受国内外人民的高度赞赏,是与何朝宗的造诣精深的雕塑艺术分不开的。故外国朋友誉其为“东方艺术”、“名闻天下”、“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还有人赞美他所雕塑的瓷观音“除非观音雕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后人都称何氏雕的瓷观音为“何来观音”。

由于文献上对何朝宗的记载非常简要,至今对其生活年代,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1)明代嘉靖万历之说。宋伯胤在《谈德化窑》一文中说:“明朝嘉万年间,有名的工艺家何朝宗就在这个作坊(后窑)里工作,他的‘十八尊佛像’,也是在这个窑里烧成的。”王洪涛《明瓷塑大师一一何朝宗》和徐本章、叶文程《德化窑》也持该说。

(2)宣德年间说。黄荣灿在《武夷山水天下奇·德化古瓷窑》一文中说:“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著名老艺人何朝宗塑造的瓷器观音像,运往东南亚及欧洲各国,被视为‘东方艺术之精品’。”黄汉杰在《介绍馆藏明代德化外销瓷器》一文中,也赞成“宣德”说。

笔者认为“嘉万说”纯是根据调查口头传说得来的,这种口头资料年代久了,难以准确,故不能全信。而“宣德说”则比较可信。何氏的瓷塑作品背后大都盖有自己姓名的印记,也有一些作品同时盖上了“宣德”的年号,这是一种比较可靠的实物证据,王冠英说:“何朝宗系明洪武时拨军来德的后代。”洪武距宣德四十多年,约传二代人,这个时候的何朝宗掌握高超的瓷塑艺术技巧是完全可能的,《泉州府志)记有“何朝宗以善塑观音名闻天下”。封建社会风气轻视匠师,一般均认为瓷雕之类系属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如果何朝宗的瓷塑艺求不是因为长期受国内外人士赞誉,是不可能被载入史册的。

关于何氏的结局如何,史亦无明载。后人只能根据传说提出见解。如宋伯胤说,何氏塑好“瓷床”,不料发生“窑变”,“瓷床”烧变了样,而跳江自杀。王洪涛则说,何氏晚年因受不了贫困的压迫,投水自杀。笔者认为这些传说都不可靠。关于烧瓷床是不可能的事,早期的德化瓷土是软性的,大多是烧小件器物,烧造盈尺的佛像很少。根据当时的窑炉结构烧那么大的床,火力很难均匀,自然要失败,对于一个富有数十年制瓷经验的艺术大师来说,对此绝不会不清楚,应不致如此糊涂。再说,当时何氏是一个社会上公认的瓷塑艺术大师,其作品极其难能可贵,虽不能设想他因作品畅销而发了财,但如一般艺人过着供可应求的普通生活,应是不成问题的,大抵不致于因贫困而自杀。所见肤浅,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诸家教正。

N E W   A R R I V A L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新 书 推 荐

《泉城》是距今百年左右的三本有关泉州的英文书籍的汉译本丛书,一共三册。

《刺桐双塔》(古斯塔夫·埃克、保罗·戴密微 著)是一部至今还无人企及的研究泉州东西塔宗教文化、建筑、艺术的学术专著。《泉水之城》(安妮·邓肯 著)、《中国传奇》(坎贝尔·布朗 著)则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融合中逗留过泉州的两位文化先行者的经历与观察记录。百年回望,还值得今人深长思之。

研究文化,尤其是如泉州这样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港口城市的多元文化,很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文化总是在人类大空间的聚合运动中积累和发展。水平传播不变论说很难解释世界上双文化冲突、并存、融合的历史现象。唯其如此,国人在寻找和翻检尘封已久的文化载籍时,不惮于认识思维上差异的鸿沟而敢于跨越且坚守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意识。因此,相信透过这三本书,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穿越历史的风云,看到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过去,看到它进步的必然--有忧郁的乡愁,也有永远不泯的家国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