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武将群体中,有一类人是非常特殊的存在。他们不披坚执锐,而是羽扇纶巾,一副文人模样,但打起仗来也毫不含糊,总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像这样一类人,有一个专门的词来称呼他们,那就是“儒将”。提到儒将形象,许多人的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是周瑜。苏东坡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不过,历史上的周瑜,在战场上是否也是这副扮相,我们不清楚,但在周瑜身后200多年,却有一位货真价实“羽扇纶巾”的儒将,而且,他因为身体羸弱,甚至连马都不能骑,只能坐木板车。这样一朵战场上的奇葩,就是南朝时期南梁名将韦睿。 韦睿,字怀文,生于公元442年,他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尤其受到梁武帝的器重。 梁武帝征伐四方,平定天下,韦睿是最为得力的助手,史称韦睿“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 韦睿治军,有四大特点: 一是他身为主将,仍手不释卷、不忘学习。韦睿经常白天接待宾客,晚上研习兵法,常常通宵达旦。 二是深谙笼络人心之术,与士卒同甘共苦。韦睿平时对部署关怀备至,唯恐哪里做得不周到,因而用真心诚意换来了部下们的拥护。他对士卒的关怀,也达到了体贴入微的程度,士兵没有住处,他决不先睡,士兵没有吃饭,他决不先食。 三是身先士卒,将在前线。韦睿之所以是古代名将之中的一朵奇葩,就是因为他“每战不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励众军。”。 不同于大多数在战马上中纵横驰骋的将领,韦睿因为体弱,不能骑马,只能让人以板车推着或抬着上战场,这颇有一些诸葛亮乘坐四轮小车指挥作战的味道。尽管行动不便,韦睿依然能够做到亲临一线督战,鼓舞众军士气。 四是胆识过人,出奇制胜。这一点,在韦睿的军事代表作——“钟离之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公元506年,北魏中山王元英众兵数十万,号称一百万,围困梁朝的钟离城。当时,钟离城内只有3000守军,危在旦夕,而梁朝的征北将军曹景宗前去救援,又被魏军所阻,形势危急。 《梁书·卷十二·韦叡》记载:“魏中山王元英寇北徐州,围刺史昌义之于锺离,众号百万”。 此时,韦睿临危受命,星夜兼程,从合肥取直道急行军援救钟离。此时,诸将却以北魏拥兵百万、敌强我弱为由,劝说他要缓行才是。然而,韦睿却说:“诸位不要担心,北魏大军已经落入我腹中了!” 于是,不到十日,韦睿便到达邵阳洲,与曹景宗会和,二人合兵一处,共计20万大军。当夜,他命人在曹景宗营前20里处,挖掘一条长沟,竖立起削尖的树枝,筑起一座新的营寨,距离魏军营地仅百步之遥。 第二天,北魏军主帅元英见状,大惊失色,没想到梁军竟然如此神速。于是,他命令北魏猛将杨大眼率1万骑兵攻打韦睿营寨,结果韦睿命人将战车连起来,以强弓硬弩射杀魏军,杨大眼臂上中箭、仓皇败退。 元英率主力来攻,而韦睿则乘坐木车上,手拿一根如意,从容指挥迎战,再次击退了元英。 入夜,魏军又来攻城,韦睿上城,亲自指挥防御。当时箭如雨下,韦睿的儿子韦黯请求下城避箭,韦睿不准。面对惊慌的守军,韦睿大声呵斥,终于稳住了局面,抵挡住了魏军的进攻。 为了打破僵局,韦睿修造了高大的舰船,与魏军修的桥一样高,准备施行火攻。不久,淮河水暴涨,韦睿于是因势利导,乘坐舰船将邵阳洲上的魏军歼灭,他命人用小船载草,浇上油,用火攻烧掉了魏军建造的桥梁。 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光冲天,梁军奋勇争先,锐不可当,魏军营垒相继土崩瓦解,元英大败而走,一战下来,魏军投水而死者及被杀者各达十余万,被俘者5万余人。韦睿以20万人马击败百万大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又一以少胜多的战例。 而在战后,韦睿并不贪功,表现出了他的高风亮节。钟离城用20万钱犒赏援军,韦睿让曹景宗先领。取胜以后,曹景宗先去报捷,韦睿独居其后,堪称谦谦君子。而韦睿这一战也青史留名,北魏称他为“韦虎”。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梁纪二·武帝天监五年》记载:“魏人知其不武,遣以巾帼,且歌之曰:‘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