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匱要略筆記要點

 Kimtsai 2019-07-12

金匱要略

...

原著二十五篇,載方205首,用藥約155

明代趙以德是注釋原著第一人《金匱方論衍義》

養慎:內養正氣,外慎邪氣

厥陽:陽氣上逆

濕痹:指濕邪流注關節,閉阻筋脈氣血,出現關節疼痛的病症。

陰陽俱微:營衛氣血都不足。(血痹重症)

脫氣:指虛勞病機,陽氣虛衰。

痹俠背行:脊柱兩旁有麻木感

陽微陰弦: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寸脈微,尺脈弦。陽微是上焦陽氣不足,胸陽不振之象;陰弦是陰寒邪盛,痰飲內停之徵。陽微陰弦並見,胸痹病機為上焦陽虛,陰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肝著:指肝經氣血郁滯,著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腎著:多起於勞動汗出,濕衣貼附於身,日久陽氣痹阻,寒濕著於腰部,痹阻陽氣不行。

咳逆倚息:咳嗽氣逆,不能平臥,須倚床呼吸。

心下堅築:心下部位滿悶痞堅,動悸不寧。

伏飲:潛伏於體內,根深蒂固,難於攻除,伺機而發的一種飲病。

數集消谷:趺陽脈數,是熱結於中,胃熱盛則消谷而善飢。

目睛暈黃:一是望診可見病人眼白髮黃,;二是病人自覺視物昏黃不清。

胃反:反胃。因脾陽衰虛,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頭昏眼花,鬱悶不舒

...

一:臟腑經絡先後

1: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2: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二:①痙病:外感風寒誤治(過汗、誤下),導致津液不足,重感風寒,筋脈失養而致。項背強急、口噤、角弓反張為特徵。

1剛痙:發熱無汗 惡寒 葛根湯

證屬:風寒表實、筋脈失養

治則:溫散表邪、通達經隧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2柔痙:發熱汗出 不惡寒 栝蔞桂枝湯

證屬:風寒表虛、津液不足

治則:調和營衛、兼以生津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樓桂枝湯主之。

3陽明痙: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械齒 大承氣湯

證屬:陽明里實、熱傷津液

治則:通腑泄熱、急下存陰

②濕病感受外濕併兼風夾寒,侵犯肌表,流注關節所致。以發熱身重、骨節疼煩為主症。脈沉細

基本治法:發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利小便

2寒濕在表:身煩疼 麻黃加術湯

辛溫散寒,微汗祛濕

3風濕在表: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風濕有化熱傾向)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解表祛濕,輕清宣化

4風濕兼氣虛:身重,脈浮,汗出,惡風 防已黃芪湯

益氣固表,祛風化濕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隨症治療:喘者加麻黃;胃中不和者加芍藥;氣上沖者加桂枝;下有陳寒者加細辛

5風濕兼陽虛: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

桂枝附子湯表陽虛,風重於濕 助陽解表,以散風濕

白朮附子湯表陽虛,濕重於風 通陽利水化濕

甘草附子湯表里陽虛 溫陽補中,散風除濕

③暍病:即傷暑,發熱身重、汗出煩渴、少氣脈虛為主症

1傷暑熱盛: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傷暑濕盛:一物瓜蒂湯

三:①百合病:病機:心肺陰虛內熱。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脈微數為特徵。

病初:百合地黃湯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誤汗後:百合知母湯

誤下後:滑石代赭石湯

誤吐後:百合雞子湯

口渴仍不解:栝蔞牡蠣散

變發熱:百合滑石散

②狐惑病:由於濕熱蟲毒所致,以咽喉、前後陰潰瘍為特徵。

1甘草瀉心湯 內服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食於上部則為喝,甘草瀉心湯主之。

2蝕於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 外治

3狐惑釀膿 赤小豆當歸散

四:①中風:脈微而數 區別於痹證脈澀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府,既不識人;邪入於髒,舌即難言,口吐涎

②歷節:疼痛遍歷關節,腫大變形,不可屈伸

1風濕歷節桂枝芍藥知母湯

病機:風寒濕痹阻日久,漸次化熱傷陰

治則:祛風除濕,溫經散寒,佐以滋陰清熱

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2寒濕歷節烏頭湯

病機:寒濕痹阻

治則:溫經散寒,除濕宣痹

...

五:①血痹:以肢體局部肌膚麻木為主症,由氣血不足,加被微風所引起的。麻木不仁

重證黃芪桂枝五物湯

治則:助陽合營,益氣祛風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②虛勞病

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1虛勞失精證:脈極虛芤遲,或芤動微緊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治則:調和陰陽,潛陽固澀

2虛勞里急證:小建中湯

虛勞里急,悸,niu,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

3虛勞腰痛:八味腎氣丸(一氣貫陰陽)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

4虛勞風氣百疾:薯蕷丸

治則:邪正兼顧而偏重於扶正,寓祛邪於扶正之中

5虛勞不寐:酸棗仁湯

治則:養陰清熱,寧心安神

6虛勞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 大黃蟄蟲丸

治則:祛瘀生新

六:①肺痿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寸口脈數,咳唾涎沫

虛熱肺痿: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

治則:滋陰清熱,止火逆降肺氣

虛寒肺痿: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上虛不能制下 甘草乾薑湯

治則:溫肺復氣,溫陽散寒

②肺癰 葦莖湯(痰熱壅肺)

咳嗽上氣

1.寒飲郁肺 射干麻黃湯

2.飲熱郁肺 越婢加半夏湯 脈浮大

3.寒飲夾熱 厚朴麻黃湯(咳而脈浮,病位偏上,表) 小青龍加石膏湯(心下有水)

七:①胸痹:陽微陰弦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

1主證:栝蔞薤白白酒湯

治則:通陽宣痹

2重證:不得臥,心痛徹背 栝蔞薤白半夏湯

治則:通陽宣痹,消痰逐飲

3虛實異治

偏於實者:治則:以祛邪為先,當通陽散結,降逆除滿

枳實薤白桂枝湯

偏於虛者:治則:當以扶正為急,治以補氣助陽

人參湯

4輕證:胸中氣塞,短氣

飲邪偏盛:治則:宣肺化飲 茯苓杏仁甘草湯

氣滯偏重:治則:行氣散結 橘枳薑湯

5急證:治則:溫陽通痹止痛以緩急 薏苡附子散

②心痛

重證: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烏頭赤石脂丸

治則:溫陽逐寒,止痛救逆

八:腹滿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硬,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1虛寒證:土虛木賊 寒氣充斥中焦 趺陽脈微弦

脾虛寒盛證,治宜溫陽建中,祛寒止痛,方用大建中湯。

2實熱證

里實兼表寒證:表里雙解,行氣除滿,疏表散寒,厚朴七物湯

里實兼少陽證:和解攻里,和解少陽並攻逐陽明,大柴胡湯;

里實脹重於積:厚朴三物湯

里實積脹並重:大承氣湯

寒飲逆滿: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

脾虛寒盛:大建中湯

寒實證:脈象緊弦而數,大黃附子湯 溫下寒積

寒疝:當歸生薑羊肉湯

...

九:五臟病

1肝著:指肝經氣血郁滯,著而不行所致之病名。主症胸脅脹滿,局部喜叩擊,常欲飲熱

行氣活血、通絡散結 旋覆花湯

2腎著:本病多起於勞動汗出,濕衣貼附於身,日久陽氣痹阻,寒濕著於腰部筋絡肌肉中,痹阻陽氣不行,因腰為腎之外府,故名腎著之病。散寒化濕,甘姜苓術湯

十:痰飲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1飲停心下: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苓桂術甘湯——溫藥的代表方劑

治則:溫陽化飲,健脾利水

2飲及脾腎:脾陽不運者,治在中焦——苓桂術甘湯

腎陽不化者,治在下焦——腎氣丸

3下焦飲逆:臍下有水,吐涎沫而顛眩。 五苓散

治則:溫化下焦,通利水道,使水飲從小便而去

4飲逆致嘔:心下有水,先渴後嘔。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則:降逆止嘔,引水下行

5腸間飲聚成實:己椒藶黃丸

懸飲:脈沉弦 十棗湯

溢飲:當發其汗 大小青龍湯

支飲:胸膈 咳逆倚息(咳、腫、眩、悸、滿)

支飲冒眩:澤瀉湯

支飲嘔吐:嘔家支飲不渴 小半夏湯

治則:散寒化飲,降逆止嘔

膈間有水,嘔吐眩悸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則:蠲飲降逆,寧心鎮悸

咳逆倚息不得臥 小青龍

十一:①消渴:

上消脈證為「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清熱益氣,生津止渴

下消脈證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助陽滋陰

②小便不利

1上燥下寒水停:小便不利,有水氣,渴 栝樓瞿麥丸。

治則:潤燥生津,溫陽利水

2濕熱夾瘀,脾腎虧虛:蒲灰散(涼血化瘀,泄熱利濕);

十二:水氣病: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黃汗

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

陰陽想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氣分病的治療原則,溫陽散寒,溫通陽氣。)

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因勢利導)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瘦。病人腹水,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①風水:脈浮,惡風,骨節疼痛。病機:風邪襲表,肺失通調—表中之表、

1風水錶虛: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黃芪湯

治則:益氣固表,利水除濕

2風水夾熱:脈浮,汗出,無大熱。 越婢湯

治則:發汗利水,兼清鬱熱

②皮水:脈浮,不惡風,肢體浮腫,按之沒指,腹如故。病機:肺失通調,脾失健運——表中之里

1皮水夾熱:脈沉,身面腫,小便不利。 越婢加術湯

治則:發汗散水除濕,兼清鬱熱

2皮水錶實:有鬱熱:越婢加術湯

3氣虛陽郁:四肢腫,聶聶動,小便不利 防己茯苓湯

治則:益氣通陽,化氣利水,表里分消

③正水:脈沉遲,腹滿而喘。少陰腎水脈沉 麻黃附子湯

治則:溫經助陽發汗

...

十三:黃疸: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谷疸:食谷即眩、心煩不安、腹滿、小便不利。茵陳蒿湯

酒疸:心中懊蠟而熱,梔子大黃湯

黃疸:

1熱盛里實: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大黃硝石湯

2濕重於熱:茵陳五苓散

比較:都黃色鮮明

茵陳五苓散 (黃疸濕重於熱) 納呆。苔白膩,脈浮緩 利濕

大黃硝石湯 (黃疸熱盛里實) 腹滿便硬,小便短赤 通腑泄熱

梔子大黃湯 (酒疸,熱重於濕)心中懊惱,足下熱,小便黃赤,大便干 泄熱除煩

茵陳蒿湯 (谷疸,濕熱並重)寒熱不食,食谷即眩 清利濕熱

十四:①驚悸: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1火邪致驚: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2水飲致悸:半夏麻黃丸

②吐衄下血

1虛寒吐血:柏葉湯

溫中止血(少佐寒涼之品,防止火性上炎)

2熱盛吐衄瀉心湯

清熱瀉火而止血。

3虛寒便血:先便後血(遠血),舌淡脈細——病由中焦脾氣虛寒,統攝無權而血滲於下所致。

方用黃土湯 治則:溫脾攝血

4濕熱便血:先血後便(近血),苔黃膩脈數——濕熱壅於大腸,灼傷陰絡,迫血外溢所致。

赤小豆當歸散 治則:清熱利濕,活血止血

十五:①嘔吐

寒證嘔吐:1肝胃虛寒:嘔而胸滿,或乾嘔、頭痛、吐涎沫 吳茱萸湯

溫寒降逆

2虛寒胃反:胃反嘔吐 大半夏湯

和胃降逆,補虛潤燥

熱證嘔吐:1熱郁少陽:嘔而發熱 小柴胡湯

疏解清熱,和胃降逆

2胃腸實熱:食已即吐 大黃甘草湯

瀉熱通便

寒熱錯雜嘔吐:嘔而腸鳴,心下痞滿 半夏瀉心湯

寒飲:1寒飲嘔吐:諸嘔吐,谷不得下者 小半夏湯

②噦:

1胃寒氣逆 乾嘔,手足厥 橘皮湯

2胃虛有熱 橘皮竹茹湯

③下利:

濕滯氣利治法: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下利氣是指下利而有矢氣,氣隨利矢,又稱氣利)

虛寒腸滑氣利:訶利勒散

虛寒下利膿血:桃花湯

實積下利: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

熱利下重:白頭翁湯

十六:腸癰

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比較

膿未成的 大黃牡丹湯 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脈多遲緊

攻下通腑,盪熱逐瘀,消腫排膿

膿已成的 薏苡附子敗醬散 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

清熱解毒,排膿解毒,散結消腫

...

十七:婦人妊娠

癥病:桂枝茯苓丸

惡阻:輕證 桂枝湯;重證 乾薑人參半夏丸

腹痛:

1.陽虛寒盛 附子湯

2.肝脾失調 當歸芍藥散(當歸 芍藥 川芎 茯苓 澤瀉 白朮)

胞阻:妊娠下血伴腹痛 芎歸膠艾湯

胎動不安:血虛濕熱 當歸散;脾虛寒濕 白朮散

十八:婦人產後

產後腹痛:

1.血虛里寒 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當歸生薑羊肉湯

2.氣血郁滯 煩滿不得臥 枳實芍藥散

產後中風:

1陽虛中風 竹葉湯

2太陽中風 陽旦湯

十九:婦人雜病

髒燥 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 甘麥大棗湯

崩漏 虛寒夾淤 溫經湯(吳茉萸 當歸 芎藭 芍藥 人參 桂枝 阿膠 牡丹皮 生薑 甘草 半夏 麥門冬)

轉胞 飲食如故 煩滿不得臥反倚息 腎氣丸

...

1、黃帝內經經典段落及名句

2、中醫病因病機病症名句集錦

3、中醫經典名句整理

4、中醫經典——郝萬山講傷寒論70講視頻大全

5、中醫經典——傷寒論原文整理(必背條文)

6、中醫經典——傷寒病六經辨證方法

7、中醫經典——傷寒論108條背誦條文

8、中醫經典——辨經絡病證方法

9、《傷寒論》圖解大全

10、中醫經典——湯液經法—十二神方

...

11、中醫經典——十大名方彩圖速記

12、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背誦部分節選

13、《黃帝內經·素問》對譯——第一篇 上古天真論

14、《黃帝內經·素問》對譯——第二篇 四氣調神大論

15、《黃帝內經·素問》——第三篇 生氣通天論

16、《黃帝內經·素問》對譯——第四篇 金匱真言論

17、《黃帝內經·素問》對譯——第五篇 陰陽應象大論

18、《黃帝內經·素問》對譯——第六篇 陰陽離合論

19、《黃帝內經·素問》對譯——第七篇 陰陽別論

注意:中藥處方需在執業醫師下使用。

本頭條發布的版權屬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當,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了解更多中醫經典健康資訊,

敬請關注本人的頭條號——老中醫周攻謀(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

與醫生成朋友,多個健康顧問,健康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