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石禅意

 赣江春雨001 2019-07-12

一、禅石的概定  
    什么是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从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中我们看到禅是自然而然,从明何景明《吹笙》诗:“幽心与禅意,凄切转关情”里我们看到禅是清空安宁的心。


    中国禅与道关系:我们可以说,禅师们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一致的,《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至于禅和庄子的关系,铃木大拙博士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说:“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是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是如出一辙的。”

   
所以说,我们所说的禅石,深受禅与道双重影响,是带有禅道意蕴的赏石。个人粗浅认为:禅道石是禅石的更全面的表述,禅石是禅道石为了表述方便而运用的简称。

二、禅石的分类   
    笔者浅见,禅石的分类可以分为:“形禅石(以形入禅)”、“意禅石(以意入禅)”、“韵禅石(以韵入禅)”三类。
  
   
个人认为:形禅石多为形状圆美之石(请见图例一)。质形以圆为美是华夏民族最为古老的哲学、美学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底。《吕氏春秋》中就有“天道圆,地道方”的记载。《易传》已开始用圆表示变易运动。《系辞传上》:“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韩康伯释云:“圆者,云而不穷。”其太极图就是最好的说明。老子也提出“周行而不殆”的循环变动的哲学思想,其《道德经》则是以圆为循环体系,九九八十一章是章章勾连,推衍象征“道”的生生不息、周行不止。我们不妨从道教中的“抱元丹”和“描太极”来看看此形意之妙:

   
抱元丹:俗喻抱圆球,气冲三田而宁心专注,抱圆守一,逍遥无我。
   
描太极: 两手运化,不离玄圆,玄圆玄化而能同形内外,妙俱神形。

   
孔子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与冲淡中和之美也都暗合着这一美学思想,如“圆以融,中庸之精义也”。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圆美”这一古老的美学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一点在我国古代几位著名的文论家的论述中也可见一斑。刘勰既是僧人又深受《周易》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在《文心雕龙》里提出了“思转自圆”“骨采未圆”“理圆事密”“触物圆览”和“首尾圆合,条贯统序”等美学原则,全书用“圆”字达17处之多。严羽更是以禅论诗,提出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兴趣说,即圆融之美。此后, “圆润”“圆融”“圆转”“圆熟”“圆通”“圆备”“圆畅”等词语在我国艺术理论中屡见不鲜。可以说,“圆美”的美学思想已经渗透在艺术文本和艺术创作的各个层面,最终成为对我国艺术影响最大的、最具民族特性的美学思想。
  
   (一)形禅石: 
  
    形禅石之“圆美”,相对于西方的壮美而言,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完满统一、虚实相融、循环变化之美,带有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流动变化的圆转之美、审美意蕴上含蓄不尽的圆融之美。



    1、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
   和谐婉转、圆润流丽,并且与赏者的诗情、雅意同步搏动,相得益彰。
   
具有回环往复、和谐悦目的视觉节奏和视觉音律美。
   
弧线的抑与扬有规律地交替重复,形成和谐的音调,使禅形石清新婉转,韵味十足。
  
    2
、流动变化的圆转之美
    在展开的过程中又不断跌宕回旋,有如复叠咏叹、偶句反复和蝉联等艺术手法,使禅形石的抒情结构自然浑成、流转自如。

    3、含蓄蕴藉的圆融之美
    圆形是圆满的、自足的。它力避简单直接、锋芒毕露。它是一个活的生命、一个美的世界。它甚至不需要向他人诉说什么,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一切全凭读者去感受,所以造成了审美意蕴上的含蓄不尽的圆融之美。含蓄,可以说是我国文学乃至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美。关于含蓄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如钟嵘的“滋味”、刘勰的“隐秀”、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的“兴趣”……个人认为,禅石的含蓄之美实际上就是“圆美”的美学思想的物化体现。
       
   
通过禅石,赏者内心清新婉转的生命歌唱与圆融深厚的宇宙意识,在眼前流转跳动而又圆满自足的抒情结构中表达得充沛淋漓。这是禅形石的艺术特色,也是它拥趸之众的原因。


   
(二)意禅石 
    个人认为,慈航普渡、达摩渡江等主题的作品属于意禅石。

 

   (三)韵禅石
    韵禅石以多处灵动的姿态彰显缕缕禅思。比如“抱月”或者“锁云”之类带洞景观石的审美指向常常引发禅意诗情,将欣赏格调和对生命的体悟都牵涉进入别样的境界。司图空再三强调,“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在酸咸之外”、“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都是要求捕捉、表达、创造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难以形容却动人心魂的情感、意境、心绪和韵味。从而给我们带来空明澄澈的胸怀,帮助我们涤除心灵在日常生活中充斥的感性欲念与知性观念,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坐忘”,忘掉了礼乐、仁义才能同于大通;用陆九渊的话说就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就是一番清明。由此,我们可以说:韵禅石是性灵与真情的物化,它所对应的是妙造自然和忘我的艺术境界,并使赏者于此之中怡然自得;于此之外,思万物之真现。

   
  
三、禅道石欣赏的要点
    聚焦于形,意在求像。
   
对于禅石的欣赏,我常常想到古人欣赏书法作品的方式:“口诵其文,手楷其书,想见其人风采。”通过优美的文词,动人的翰墨风华,去体味作者的才思胸怀、气质禀赋和人格魅力。这种文词、笔墨、人格揉合在一起的审美方式,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真、善、美合一理念的表现。在欣赏一件禅道石作品时,不单单是对外在形式的解读,我们是聚焦于形,意在求像。换个角度审视,我们也可以说禅石是不纯粹的、不独立的,它总是荷载着文和人的内容,成为文与人的从属,是载“道”论“禅”的工具。通过禅石的外像,我们进而看到了内像,这个内像是一种心像,使我们产生了禅道感悟与文化联想。
  
   
禅道石把“形”作为支点,把“神采、意境”作为追求,表现出心在“法外”、“象外”的艺术境界,使观者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和谐的心与神冥合的心理状态,自由洒脱,率性自然而又淡然无极,任意纵横,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正如《庄子·天道》中所述:“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人的自由是通过外物(如禅石)经过心理调整而达到虚静的结果,惟有虚静这一平常、自然的心态才可以使我们拥有纯真的自然情结。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的真境界。


   
昔人云:“梅花三影,妙于梅花。”个人之见,禅石恰如一枝亦影亦形的梅花,枝干扶疏,自尔天然生动,让我们拈花微笑,反复吟咏;禅石更似一轮满月,韵若清辉,彻照我们清空安宁的内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