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对话双方所传达的信息虽然都正确,但表达却未必有逻辑,而这种问题常常会生在上下级的交流之中。 下属:“顾客打电话抱怨说,产品的新功能存在瑕疵。” 管理者:“那么,你们准备怎么办?” 在下属的话中,虽然有理由(论据)的说明,但并未给出结论,因此,管理者才会问结论是什么。 另一种情况则是: 管理者:“这份企划书需要提前,你必须在明天早上9点前交上来!” 下属:“好的,知道了。” 管理者的话中虽然有结论,但却没有理由,因此,下属只知道任务紧急,但不知道为什么该任务会这样紧急。 这样的交流虽然彼此传达的信息都是正确的,但交流并不顺畅,而不顺畅的原因就在于缺乏逻辑语言的三大要点。 逻辑语言的三要素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它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诠释过程。仅拿对某观点的论述来说,如果听众认为主题与你给出的解答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那么他便很可能无法信服于相关理论,并选择不信任你的说法。因此,任何有效的主题内容在陈述时,都应具备下述三个要素:结论、论据及资料。唯有三者环环相扣、彼此相连,才能由论据导出结论、使资料证实结论。 三角逻辑造就有力陈述在上图这个三角逻辑中,三角形的顶点是结论,三角形底边的左右两个点就是资料和论据。 结论是什么?它是你需要表达的推论、观点或假设。 论据是什么?它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比如,原理、公式、公理、常识等不可被反驳的公认合理存在。 资料是什么?它是你为了说明自我主张而举的事例、统计数据等。 我们都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定、最能带给人力量感的结构,而利用三要素组成的逻辑中,你的资料、论据与结论相互佐证、相互证明,他人便很容易感觉你逻辑严谨、听上去很有道理,这样一来,便可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在现实表达中使用三角逻辑时,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首先我们将“公司决定聘请某知名演员担任产品代言人”这一事实当成资料,然后将“如果请知名演员来代言新产品,那么,产品知名度便会提升,进而成为粉丝眼中的热门产品”这样一般化的大众观点与法则作为论据,于是便可以推导出“这样一来,我们的新产品也有机会慢慢成为受欢迎的产品”这一结论。 三角逻辑的具体运用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三角逻辑的说话方式其实运用了三项内容,而按照这一顺序,你可以先说结论①,再强调论据②,随后提供资料③,最后再强调一次结论①。 按照这一顺序来展开对话,不管你是要进行报告,还是要展开意见提案,都可以使话语变得语句通顺、明确易懂。但如果调整三要素的顺序,按照“③→②→①”的顺序来展开,那么内容的简洁性与逻辑性都会大幅度下降。原因很简单:从③开始时,往往意味着你需要从具体、细小的事情或现象入手,然后再对这些实例或现实进行详细的剖析,而这相当于将自己的话放在了最后。 在对话过程中,听众的注意力并不能持续很久,如果将你最想说的内容放在最后,那么,你想说的内容被理解与支持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运用多层三角逻辑提升说服力 当你的论据没有说服力时,就算你引用的数据、资料再准确,你的主张也不具备强有力的说服力,对方自然不会接受。 另一种情况则是,当你面对并不了解产品或事项背景的人展开说明时,即便你自己很清楚这一以数据、资料形式呈现的论据极其正确,但如果对方不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那么,你的论据对他便没有任何意义。 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你想加强论据,便可以使用多层三角逻辑。 这是使用多层论据来武装结论的方法。比如,将“某天使投资人投资了A领域”作为资料,将“该天使投资人眼光独到,投资该领域意味着一定有利可图”作为论据,将“投资该领域,公司便会盈利”作为结论,如果对方不承认“该天使投资人眼光独到”的论据,那么,你“公司会盈利”的结论便不具备说服力。 此时,如果进一步提出论据:“过去,该天使投资人展开的十几项投资皆是如此”,便可使论据与资料的客观性大大增强,从而提升最终结论“公司会盈利”的说服力。 对于一些没有意义的会话,即便使用逆三角的形式说话也无关紧要。但是,如果你有明确的说话目的,或本身处于较为郑重的场合,就一定要使用三角逻辑的说话顺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你也可以通过简洁、有逻辑的说话方式增强自我观点的说服力。 本文摘自书籍《别让管理输给表达》作者:王清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