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炳忠:论证要充分

 老刘tdrhg 2018-05-03

论证充分[吴炳忠]

 

一、论证充分是考纲“内容充实”的要求。

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显示文章的主题。

从根本上说,内容充实体现于材料的充实。这里所指的材料,就议论而言,体现为论证论点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要明晰,论据充足。

因此,论证充分要注意:

1、选自己熟悉而又新鲜的材料。

2、选典型的材料。

3、选具体的材料。

4、选有思辨性的材料。

5、围绕中心多角度选材。

 

二、论证充分也是“说服有力”的要求。

“内容充实”,主要是论据充分,“说服有力”,除了论据充分,还要充分运用

逻辑推理。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去推理是最有说服力的。逻辑是证明的工具。吴炳忠

说服力是指写作者去说服受众的能力。有说服力是议论文的写作目的。说服力,就是逻辑力,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三、目的与要求

充分,是“足够、尽量”的意思。显然是一个相对概念,论证充分是一个程度问题。论证充分的目的是给中心论点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证明。所以,论证必须是简洁、清楚、有逻辑。陈述的理由(论据)必须明显与主题相关。这些是论证充分的基本要求。

 

四、基本方法

1、论证的内容范围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一般论证一个论点只集中论证其中一个问题,如果面面俱到,就会蜻蜓点水,那么,我们说论证就不充分。即使论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也得以其中一个在为主,其他为辅。吴炳忠

例如: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现代汉语词典)。大千世界,制约无所不在,如何认识制约?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此题,话题非常明确,就是谈“制约”。 可以就“制约”谈“制约”的现象,谈大千世界存在着什么样“制约”,将无处不在的“制约”合情合理的具体化。这是从表面看待“制约”的角度。可以就“制约”谈“制约”的利弊,较为具体、全面、合理地分析“制约”之利与之弊的。这是从多方面看待“制约”的角度。可以就“制约”谈“制约”的转化,在看到“制约”之利与之弊的基础上,谈出我们怎样面对大千世界的各种“制约”,并最终超越“制约”,变“制约”之不利为有利,从而实现人生之理想目标。这是辩证地看待“制约”的角度。这样三个方面都可以谈,显然,必须就一个方面深入的谈,如果面面俱到,结果是都没有谈深谈透。

2、集中论证一个论点,也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角度去论证,即多度角度论证,否则,论证不充分。因为只有从三个角度去论证才是论证深入、理由充分,内容充实。

例如:

明辨“三境”,安于制约

星汉浩渺,为天制约;繁花千树,为地制约;江河奔涌,为岸制约。制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对待制约的态度,却分了“三境”。

一境,曰“忍”。

忍受所有的制约,在方寸天地里畏缩不前,逆来顺受。此境中人虽有了眼前的苟且,却失去了诗和远方。柏拉图言:“最可悲的莫过于轻易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因少许阻碍而放弃抵抗,囿于一时的安稳固执不前,不做追求。现代的青年中不乏此境之人,只不过他们美其名曰“佛系”罢了。

忍该忍,也忍不该忍,最终只会是制约的奴隶,就如囚笼中的蝴蝶,再美丽动人,失去自由,也就失去了对生活的期望。

二境曰“破”。

破除所有的制约,在自我的世界里横冲直撞,破除制约的同时,也破除了前行的桥梁。此境中人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却盲目绝对,容易玩火自焚。

君可见,秦人“金块珠砾,弃掷逦迤”,最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君可见,楚人被“背绳追曲”,“周容为度”,最终国破家亡,汨罗葬骨。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就如断线之筝,经风雨摧残,回归黄土,无以长久飞翔。

三境,曰“安”。

安于所有的制约,忍该忍,破该破,纵万水千山相隔,也能借风扬帆,一往无前。此境中人,明谕规尺之戒,知晓“惟变所出,万变不从”。他们志在千里,便不因中道而辍足;他们图谋四海,便匪怀细以害大。

曾记否,明人学唐诗,一味模仿,落得“赝古”之讽;而宋人学而不像,自成一派,成就诗词佳谈。

看今朝,故宫紧跟潮流,成为新晋网红,却也不应可观利益,放弃传承与守护的职责。

宋人与故宫皆是领略了这一境界。更有云天之鹏,善借东来风;碧海一鲸,巧行顺暗流,终可至千里。当今时势,瞬息万变,安于制约,实则是既能步步为营,又能创新求变。

愿每一个被制约着的我们,都能理解“忍”“破”之境的局限,“安”于制约,利用制约。

守住“制约”的根,辅以“创新”的灵,生命之树方可生生不息。

【本文从三个方面谈了对“制约”的态度,笔力非常集中。】

 

3、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没有反驳对立、相反的观点、事例、论证,那么其论证也是不充分的。因为只有破立结合,才更有说服力。

例如:

“制约”从作用上来讲,有好有坏。如国家层面的法律、规则以及道德行为规范,引导人性不断完善,世风不断纯正,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好”;又如恶意制约,带来的是发展受阻厄;还如个人心理疾病,带来了成长的障碍。这一些,是不好的。

不能一味地为“制约”唱赞歌,如有同学拟题为“制约,黑暗中的黎明”,显然是不合适的;也不能一味地说突破。

最好是把好坏合在一起谈。对“制约”作用全面把握,客观地看待、论证。好的赞,不好的弹。

 

4、论证一个论点,一般要有两个论据,且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相结合为好,否则理由不充分。毕竟前提(论据)只为结论(论点)提供一个理由,其论证对论点的支持是比较薄弱的,说服力不强。

例如:

人生莫被“制约”绊住双脚。这里的制约,自然指的是我们周围的墨守成规和人云亦云了。席慕蓉说过,“生活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而我们都是过河的人。”生活多变,人生绚丽,“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们为何要让世俗来决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呢?你善天文机巧,我善诗词歌赋;你可心灵手巧,做出机杼绣品,我能低眉信手奏出绕梁之音。人生而不同,世间制约太多,不要像龚自珍《病梅馆记》中所写之梅,只因文人墨客“以疏为清,以斜为奇”的传统审美而硬生生被剪去枝叶强其倾斜。我们不要被制约,也望世俗莫要强化这些观念,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阳光下自由起舞。在方圆内起舞

【这段论证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两者结合的非常好。如果去掉一方面的论据,说服力将大大减弱。吴炳忠

5、论证的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要紧密,即结论从前提中必然推导出来,前提与结论逻辑关联性强。这种推理关系就是逻辑关系,或是演绎关系,或是归纳关系。因为,一个前提或多个前提支持、证明结论时产生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推导才称为论证。

例如:

接受制约,也需要仰望星空。制约画了一个圈,拘人其中,但人们应该学会向上仰望星空,增大空间。纪伯伦在《贪心的紫罗兰》中写到: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存在以外的东西。我深以为然,倘若人受制于思想,只图生存,那么生活便没有了意义。西北恶劣,沙漠遍布,狂风呼啸,钟杨带领团队奔走于祖国深处,只为收集珍稀树木的种子,为人类留下一份希望。受制于环境,却仰望思想与责任的星空,默默奉献几十年,这如何能让人不敬不叹?苏格拉底曾说过:“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一代先贤,在广阔无垠的星空下,为人类庄严的思考,它摆脱了身为人之躯体的束缚,为人类仰望未来。他们,都是在制约下仍然仰望星空的人,正是有他们的努力和存在,历史不断闪光,未来更加明亮!在制约下呼吸自由的空气

【作者运用演绎推理,很有说服力。前提与结论契合,演绎关系明显。】

(2)红军长征得以载入史册,是因为战士们在物质条件的制约下仍完成这一壮举,司马迁能被世人铭记,是因为他被困于牢室仍能写出千古史记,莫里哀可以成为喜剧大师,是因为他为病体拖累仍要完成创造上台表演。他们有着坚强的性格,有着不灭的信念,有着无畏的精神。正是这些品格让他们处于制约之中却能生长于制约之外。他们就是成于制约的最好典范。跳出制约特立独行总是不易,我们应做到囿于制约而成于制约。囿于制约,成于制约

语段有改动。运用归纳推理,在众多的事例中寻找相同点,且把归纳出来的共同性作为论点。吴炳忠

6、充分,更强调的是前提充分。不能省略不该省略的前提或说推理形式要规范。这样推理关系才更加鲜明,推理关系更强。论证中有些理由是不能省略的,推理要充分。

例如:

(1)我思,故我在。

我思。

任何思考的物都是一个存在。(这个前提被省略了。)

我在。

2

制约是无法控制的,但制约的条件是可以把握的。②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焉”,这是他因材施教的体现,却也是对制约的深刻认识。牛顿力学发现了力对万物的制约,蒸汽时代接踵而来;法拉第发现了电与磁的相互制约,推动人类文明进入电气时代;爱因斯坦发现了时间与空间、物质与能量的制约关系,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可谓豁然开朗。把握制约条件,方可取得成功。

【在①、②句之间原文有:“把握制约条件,我们便能利用制约关系,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将力量发挥至最大。”在②、③句之间原文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是把握了制约条件的表现,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例(2)是演绎推理段,如果省略了这两个对分论点评述的语句(即前提),那么,推理关系和论证的充分性将大打折扣。】

请阅读原文,仔细比较一下:

制约是无法控制的,但制约的条件是可以把握的。把握制约条件,我们便能利用制约关系,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将力量发挥至最大。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焉”,这是他因材施教的体现,却也是对制约的深刻认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是把握了制约条件的表现,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牛顿力学发现了力对万物的制约,蒸汽时代接踵而来;法拉第发现了电与磁的相互制约,推动人类文明进入电气时代;爱因斯坦发现了时间与空间、物质与能量的制约关系,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可谓豁然开朗。把握制约条件,方可取得成功。在制约下起舞

【提示:高考语文逻辑推理题的知识应该运用到作文的论证中来。】

7论证,往往是两个或多个相互联结的论证。即前一个结论是下一个结论的前提,即构成了一个逻辑推理链。这样的论证是充分的。

例如:

(1)

前提:刹车不灵,发动机烧机油,变速器不灵,这辆车很难发动。

结论1:这辆车该报废了。

结论2:我们该买新车了。

【同一个陈述(结论1)可以作为一个论证的结论,又可以作为另一个论证的前提。】

 2

愿每一个被制约着的我们,都能理解“忍”“破”之境的局限,“安”于制约,利用制约。守住“制约”的根,辅以“创新”的灵,生命之树方可生生不息。

【这是《明辨“三境”,安于制约》的结尾段,讨论“忍”、“破”、“安”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后一个都以前一个为前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第一个论证的结论是第二个论证的前提,用来支持下一个结论。吴炳忠】

 

8、论证时常常使用逻辑联结词,那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就是逻辑联结词。使用“因为-----所以”、“如果-------那么”、“只有-----才-------”等词语会使逻辑关系更加鲜明。

例如:

1

坚守方圆之内,我们拥有了活出真我的条件,拥有了自由起舞的条件。孔夫子除了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之外,也说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先贤早就知道了人生中的制约关系,他们早在千年之前就懂得在方圆内起舞的妙术。我们也可学习他们的智慧,明白“吾日三省吾身”的必要性,知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的重要性,也要懂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霸气,勇于冲出桎梏,博得一片“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气概。

人生中的自我规范道德,准则与法律法规,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成就了我们个人的完备,而我们心中都拥有一腔不甘平凡的热血,因此我们不惧道路艰险荆棘漫漫,勇敢的在方圆之间舞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光彩。在方圆内起舞

 2

制约的弊端一直存在,如祥林嫂,被封建思想所制约,的拘泥不变通导致了她的悲剧。再如李煜,为帝位和江山社稷的制约,最终也只落得郁郁而终的下场。因此制约之弊无法忽视。囿于制约,成于制约

 

①②龚志华:《独词类作文审题谈

其余例文、语段均来自“语文新高考”2018新作文:《如何认识制约》考场作文(2018绵阳三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